一、圣人孔子与《论语》 1
1.告往知来 2
2.由己推人 2
3.温故知新 3
4.举一反三 4
《论语》中的逻辑故事 4
1.名正言顺 4
2.敬为“孝” 6
3.文献证明 7
4.闻一知十 7
二、名家始祖邓析与《邓析子》 9
1.按实定名 10
2.循其理 10
3.区别事物的同异 10
4.不可“以人为据” 11
《邓析子》的逻辑故事 11
1.两可之说 11
三、亚圣孟子与《孟子》 14
1.同类相似 15
2.不知轻重 15
3.己欲达人 17
《孟子》中的逻辑故事 17
1.王顾左右而言他 17
2.色与礼孰重 19
3.见秋毫不见舆薪 21
4.缘木求鱼 22
四、浪漫洒脱的庄子与《庄子》 25
1.名者实之宾 26
2.物谓之而然 26
3.万物相通 26
4.小偷和大盗 27
5.部分与整体 27
6.至乐无乐 28
7.辩无胜 29
《庄子》中的逻辑故事 30
1.望洋兴叹 30
2.大天地而小毫末 32
3.小胜与大胜 33
4.鱼乐之辩 34
五、博学多才的惠子 36
1.最大与最小 37
2.无厚不可积 37
3.山与泽平 38
4.方生方死 39
5.毕同毕异 39
6.无穷有穷 41
7.适越昔来 41
8.连环可解 42
9.天下之中央 42
10.天地一体 43
关于惠子的逻辑故事 43
1.善譬 43
2.魏王更葬 45
3.恺悌新妇 46
六、名家第二人尹文与《尹文子》 48
1.名不可不辨 49
2.名形要相符 49
3.形名不可混 49
4.善恶各有名 50
5.形名不可不正 50
6.“好”与“牛” 51
7.名形相应是原则 52
8.以名别物 52
《尹文子》中的逻辑故事 53
1.侮而不斗 53
2.郑“玉”周“鼠” 55
3.“丑”女美妻 56
4.宣王好射 57
5.鸡非凤凰 58
6.何为“善搏” 59
7.因“盗”被“殴” 59
8.田文弃玉 60
七、能言善辩的公孙龙与《公孙龙子》 62
1.正其名 63
2.“彼”与“此” 63
3.彼此要分明 64
4.称谓不可乱 65
5.帝王的伟大 65
6.“牛”不是“马” 66
7.白马非马 66
8.白马不是黑马 69
9.马与白马 70
《公孙龙子》中的逻辑故事 71
1.孔穿无言 71
2.秦赵之约 73
八、“中国的亚里士多德”墨子与《墨经》 77
(一)概述 78
1.什么是“辩” 78
2.为什么辩 79
3.学习论辩 80
4.谁对谁获胜 81
5.驳“辩无胜” 81
6.辩的原则 82
7.以名举实 83
8.以辞抒意 84
9.以说出故 84
10.立论的原则 85
11.论辩的操守 86
12.关于同一律 86
13.关于矛盾律 87
14.关于排中律 88
15.牛和非牛 88
16.分清彼此 89
(二)关于概念 90
1.概念的分类 90
2.名与实缺一不可 90
3.名称与表达 91
4.“名”是约定的 91
5.遵守“名”的约定性 92
6.概念不是僵化的 92
7.一义多词 93
8.狗与犬 93
9.同名不同物 94
10.说“且” 94
11.一词多义 95
12.防止偷换概念 95
(三)关于判断 96
1.假言判断——“假” 96
2.必然判断 97
3.弟兄必然是兄弟 97
4.可能判断 97
5.不必然与可能 98
6.直言判断 99
7.“周”与“不周” 100
8.全称判断——“尽” 100
9.特称判断——“或” 101
10.矛盾关系的判断 101
11.负判断 102
(四)关于推理、论证 102
1.充足理由原则 102
2.类推的方法 103
3.类比的根据 104
4.譬式推论 104
5.譬式反驳 105
6.归谬式类比 106
7.必要条件推理 107
8.充分必要条件推理 108
9.察类明故 109
10.不完全归纳推理 109
11.通意后对 110
12.悖论 110
13.有理不在人多 111
14.不该反对批评 112
15.学有益 112
16.在理与不在理 113
17.“不许批评”之悖论 113
18.答辩五法 114
19.反驳论据 115
20.理性思维 116
《墨经》中的逻辑故事 116
1.“羁”可谓也 116
2.帝杀黑龙 117
3.二难推理 118
4.窃饼与窃邑 120
5.百门可入 121
6.“义”与“不义” 122
7.棒打邻家子 124
九、“绝顶的聪明人”韩非与《韩非子》 125
1.一词多义 126
2.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126
3.察类 126
4.所答应所问 127
5.由“形”定“名” 128
6.不伦不类 128
7.虚言无用 129
8.讲究修辞 129
9.同中辨异 130
10.见端以知末 130
《韩非子》中的逻辑故事 131
1.自相矛盾 131
2.武公伐胡 132
3.不死之药 132
4.郑人争年 133
5.三人成虎 134
十、杰出辩者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136
1.言者谕意 137
2.鉴表及里 137
3.听言察善 138
4.言不欺心 138
5.言意不离 139
6.察己知人 139
7.以所见知所不见 140
8.类推的或然性 140
9.类然而不然 141
10.辩教大义 142
11.贵辩由论 142
12.去辩无论 142
13.辩知有当 143
14.是非之宗 144
15.缘情审闻 144
16.辞难穷 145
17.“牛”“马”有别 145
18.名丧则乱 146
19.不知必困 146
20.淫说有害 147
21.有辩无辩 147
《吕氏春秋》中的逻辑故事 148
1.豕涉河 148
2.如何“见”人 149
3.穿井得人 150
4.庄父看日 151
5.亡戟得矛 152
6.起死回生 153
7.举夔一足 154
8.澄子夺衣 156
9.仆人三耳 157
十一、反对诡辩的荀子与《荀子》 159
1.人之为人 160
2.“心”有征知 160
3.天官薄类 161
4.心证须说 162
5.制名指实 162
6.循旧作新 163
7.名慢形乱 163
8.制名之要 164
9.同异不混 164
10.单兼喻足 165
11.共别有物 166
12.约之以命 168
13.稽实定数 169
14.王业之始 170
15.何谓“名” 171
16.何谓“辞” 171
17.何谓“辩学” 172
18.谬论无藏 173
19.以类度类 174
20.同类同理 174
21.推类不悖 175
22.辩则尽故 175
23.言之成理 176
24.持之有故 176
25.争气勿辩 177
26.以名乱名 177
27.以实乱名 178
28.以名乱实 178
29.比喻论证 179
30.君子必辩 180
《荀子》中的逻辑推理 180
1.选言推理 180
2.信疑皆信 181
3.对比反驳 182
4.直接反驳 184
十二、博雅善思的刘安与《淮南子》 186
1.推与不推 187
2.类不可必推(一) 187
3.类不可必推(二) 188
4.“入水”者异 189
5.同名异实 189
6.以类取之 190
7.以小明大 190
8.以近论远 191
9.观小知大 191
10.一言值万兵 192
11.得事之由 193
12.明于类 193
13.披甲防水 194
14.思有术 194
15.点石成金 195
《淮南子》中的逻辑故事 196
1.轮扁斫轮 196
2.塞翁失马 197
十三、精于论证的王充与《论衡》 199
1.皆能推理 200
2.必开心意 200
3.预知未来 201
4.不可无辩 201
5.有效有证 202
6.言之有头足 203
7.事实胜雄辩 203
8.观点要明确 204
9.表达要清晰 204
10.针锋相对 205
11.比必应事 205
《论衡》中的逻辑论证 206
1.桓公负妇 206
2.雷公之怒 208
3.五法验雷 208
4.不得二全必有一非 210
5.归谬反驳 211
6.不可武断应对 213
7.勿简而不明 214
十四、墨家逻辑的弘扬者鲁胜 216
1.何为名学 217
2.名必有形 217
3.名必分明 218
4.同而有异 219
5.逻辑为求真 219
十五、重意轻言的王弼与“言不尽意论” 221
1.“名”“称”之分 222
2.名出于形 222
3.名各有其实 223
4.辩名知理 224
5.名必有所分 224
6.无“言”不能“尽意” 225
7.得家忘言 226
十六、才思敏捷的欧阳建与《言尽意论》 227
1.名不生实 228
2.名可辨物 229
3.言能畅志 229
4.言能尽意 230
5.言无不尽 231
十七、中国逻辑史上著名的诡辩命题 233
1.鸡足三 234
2.卵有毛 234
3.火不热 235
4.车不辗地 235
5.眼不能见物 236
6.飞鸟不动 237
7.小马无母 237
8.大狗是羊 238
9.取之不竭 238
10.丁子有尾 239
11.龟长于蛇 239
12.郢有天下 240
结语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