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高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1
一、心理学的对象 2
二、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 4
三、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与重要分支学科 7
四、心理学的任务 11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3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3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 17
第三节 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23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23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5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26
四、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27
第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30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30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内容 30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与理论观点 32
三、个体毕生发展概述 35
第二节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39
一、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39
二、大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43
三、大学生的思维发展 44
第三节 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49
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49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52
三、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 54
四、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 57
第四节 大学生的心理差异 60
一、能力的差异 60
二、认知风格的差异 62
三、人格的差异 63
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67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角色 67
一、角色与角色期待 67
二、教师的角色期待 70
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与培育 76
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能力与人格特点 79
一、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79
二、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与教学效能感 82
三、教师的人格特点 89
第三节 教师的专业发展 91
一、专家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91
二、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 97
第二编 高等学校学习心理 101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01
第一节 人类学习概述 101
一、什么是学习 101
二、学习的过程 104
三、学习的分类 105
第二节 学习理论 109
一、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109
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115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22
第三节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124
一、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124
二、学习过程的阶段性 125
三、学习内容的特殊性 126
四、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127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129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129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129
二、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130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131
四、学习动机的作用 132
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33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136
一、麦克米兰德的成就动机理论 136
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期望×价值理论 139
三、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142
第三节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46
一、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146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149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50
第六章 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教学促进 155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155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155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156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157
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 158
一、形式训练说 158
二、共同要素说 159
三、概括化理论 161
四、关系转换说 163
五、学习定势说 164
六、认知结构说 165
第三节 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167
一、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 167
二、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168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 169
四、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169
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70
第七章 大学生的知识掌握 171
第一节 知识掌握概述 171
一、知识与知识分类 171
二、知识掌握及其标准 173
三、知识掌握的一般过程 177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与教学 183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183
二、陈述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 185
三、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186
四、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88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与教学 189
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189
二、程序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 190
三、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191
四、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95
第四节 策略性知识的掌握与教学 196
一、策略性知识的表现 196
二、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 198
三、常用的策略性知识 199
四、策略性知识掌握的条件 202
五、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204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206
第一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概述 206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206
二、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与主观影响因素 208
三、创造性的实质与鉴别 215
四、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217
第二节 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18
一、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218
二、常用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221
三、问题解决的教学措施 225
第三节 大学生创造性的开发与提高 227
一、开发创造性的基本原则 228
二、开发创造性的常用技术 229
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231
第九章 大学生的品德及其培养 235
第一节 品德学习概述 235
一、道德与品德的概念 235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37
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 241
第二节 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242
一、道德形成的理论假设 243
二、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247
第三节 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258
一、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58
二、品德的教育与修养 262
三、品德修养方法 269
第三编 高等学校心理教育 272
第十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调适 272
第一节 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发展 272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概念 272
二、大学生群体心理 274
三、群体心理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282
第二节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284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特点 284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285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因素 286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障碍 289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优化与调适 292
一、克服自身心理上的不足与障碍 292
二、有意识地加强人际交往训练 293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298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概述 298
一、心理健康概述 298
二、心理咨询概述 302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305
一、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 305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306
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312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形式与常用的方法 317
一、精神分析治疗 317
二、行为治疗 318
三、人本主义治疗 321
四、认知治疗 322
五、支持治疗 323
六、森田治疗 324
七、家庭治疗 325
八、艺术治疗 326
参考文献 329
后记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