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增杰,关爱和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32132911
  • 页数:6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第一部完整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通史的专著,是迄至目前在近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

第四编 战火中的缪斯(1937年—1949年)第十九章 抗战文学思潮的发展路向 3

第一节 救亡文学思潮的孕育 3

第二节 战争改变着一切 5

第三节 搅乱了的文学秩序 8

第四节 文学观念的倾斜 12

第五节 走向多元的文学形态 17

第六节 抗战胜利与文学思潮发展的新动向 22

第七节 抗战文学思潮与国际反法西斯文学思潮 32

第二十章 现实主义主潮 41

第一节 工农兵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41

第二节 独树一帜的七月派文学 89

第三节 历史剧创作潮 116

第四节 讽刺、暴露文学的崛起 128

第二十一章 反思文学的勃兴 135

第一节 反思文学的勃兴 135

第二节 《围城》与反思文学 148

第二十二章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 161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历史命运 161

第二节 中国新诗派的悄然行进 168

第二十三章 民族文学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192

第一节 战国策派:民族文学运动的提倡者 192

第二节 战国策派的文学创作 197

第三节 三民主义文艺思潮与创作倾向 200

第二十四章 沦陷区文学思潮的走向 204

第一节 沦陷区文学的类型 204

第二节 沦陷区救亡文学发展的独特形态 205

第三节 一种新的创作倾向的探寻 210

第四节 殖民文学和汉奸文学一瞥 212

第五编 风雨历程(1949年—1976年)第二十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工农兵文学的新拓展 217

第一节 “从属论”主宰文坛 217

第二节 创作取向的务实化和时效化 226

第三节 英雄主义:文学价值的最高理想 242

第四节 文体意识的历史演变及其偏向 265

第五节 同根分蘖的文学流派现象 274

第二十六章 现实主义问题的新探索 289

第一节 “现实主义广阔道路”文学思想 289

第二节 “干预生活”文学思想 298

第三节 “人学”文学思想 308

第四节 “两结合”文学思想 319

第五节 “写中间人物”及“现实主义深化”文学思想 323

第二十七章 有关文艺思想理论导向的讨论 328

第一节 关于“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问题的论争 328

第二节 关于电影《武训传》创作倾向的批判问题 332

第三节 关于“戏改”中的反历史主义问题 336

第四节 关于萧也牧的创作倾向问题 339

第五节 胡风文学思想及其历史抗争 342

第六节 “百花时代”的文学反思 349

第七节 文坛危机与政策调整 352

第六编 喧哗与骚动(1977年—20世纪90年代末)第二十八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发展中的理论路向 363

第一节 原有理论命题的意义重建 363

第二节 文学方法、文学观念的变革 374

第三节 新的选择 383

第二十九章 “人的文学”的螺旋形上升与“新启蒙”主题 390

第一节 “人的文学”的螺旋形上升与“新启蒙”主题 390

第二节 以“五七族作家”为代表的中年作家群 397

第三节 知青作家群 405

第四节 老一代作家的创作 412

第三十章 步履沉重的对现实的执著 417

第一节 近距离直接关注现实变革与社会问题的文学潮流 417

第二节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现实主义的文体转换 424

第三节 新写实:现实主义一次深刻而无力的尝试 430

第四节 “现实主义冲击波”与“主旋律” 437

第三十一章 文化的自觉与“寻根”的努力 444

第一节 汪曾祺的意义 444

第二节 中年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追求 449

第三节 青年作家的“寻根”努力及引发的理论激荡 453

第四节 文化底蕴丰厚的学者随笔 468

第三十二章 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前卫思潮 472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新潮小说的初涨 472

第二节 推波助澜的新潮戏剧 481

第三节 “唯新”主义的先锋小说 484

第三十三章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断深化的新历史小说思潮 513

第一节 新历史小说的整体描述和历史前提 513

第二节 新历史小说的审美特征 525

第三十四章 20世纪90年代引人注目的“晚生代”小说思潮 541

第一节 “晚生代”的文化身份 541

第二节 欲望的牵引和无望的救赎 553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断裂”事件 563

第三十五章 在阵痛中不断寻求突围的诗歌新潮 571

第一节 启蒙的复苏 571

第二节 激情的终结 585

第三节 审美的皈依 598

后记&刘增杰 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