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2
第一章 概述 2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4
第一节 地理位置 4
第二节 自然地理 7
第三节 地震 11
第四节 安徽煤矿生产现状 11
第二篇 煤矿水文地质学基础 18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18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8
第二节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19
第三节 地下水的赋存 28
第四节 地下水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34
第四章 矿井充水条件 42
第一节 充水水源 42
第二节 充水通道 44
第三节 充水强度 46
第五章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48
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意义和原则 48
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依据和方案 49
第三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50
第四节 两淮煤田各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53
第三篇 煤矿水文地质工作与方法 56
第六章 煤矿水文地质调查、观测与编录 56
第一节 水文地质调查 56
第二节 水文地质观测 58
第三节 水文地质编录 65
第七章 煤矿水文地质勘探 68
第一节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68
第二节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阶段及勘查步骤 69
第三节 煤矿水文地质勘探技术——钻探 70
第八章 煤矿水文地质物探 80
第一节 地球物理探查方法 80
第二节 地球物理探查技术 90
第三节 探查典型案例分析 102
第九章 煤矿水文地质实验 108
第一节 水文地质参数 108
第二节 水文地质实验 112
第三节 水文地质参数求解 124
第十章 其他技术方法在煤矿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134
第一节 遥感技术 134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135
第三节 同位素技术 138
第四节 数值模拟技术 142
第四篇 安徽煤矿水文地质特征 154
第十一章 区域地质 154
第一节 地层 154
第二节 煤层 158
第三节 构造 162
第四节 岩浆岩 169
第十二章 区域水文地质 170
第一节 两淮煤田在全国矿井水文地质区划中的位置及特点 170
第二节 主要含(隔)水层 172
第三节 地下水流场 182
第四节 水化学特征 185
第五节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208
第十三章 构造控水及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212
第一节 断裂构造控水 212
第二节 岩溶陷落柱控水 217
第三节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225
第十四章 安徽煤矿水害概述 236
第一节 矿井充水水源 236
第二节 矿井充水通道 239
第三节 矿井充水程度 240
第四节 水害类型划分 242
第十五章 松散含水层下浅部煤层开采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246
第一节 两淮煤田松散层沉积特征 246
第二节 松散层下部隔水层特征 249
第三节 松散第四含水层特征及水体类型 253
第四节 浅部煤层覆岩类型及隔水性 260
第十六章 承压灰岩水上采煤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272
第一节 太原组灰岩厚度及赋存特征 272
第二节 太灰上段富水性特征 277
第三节 下组煤底板至太原组一灰岩层结构及厚度特征 281
第四节 隔水底板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85
第十七章 新集推覆体下开采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290
第一节 推覆体片麻岩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290
第二节 推覆体夹片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306
第三节 推覆体寒武系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313
第五篇 安徽省煤矿水害防治技术 330
第十八章 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概述 330
第一节 地表水防治技术 330
第二节 井下防治水技术 332
第三节 水文自动观测系统 342
第四节 排水系统 342
第十九章 水体下采煤水害防治技术 348
第一节 水体类型及对采矿的威胁 348
第二节 覆岩破坏规律 351
第三节 露头区安全煤(岩)柱留设 357
第四节 水体下采煤的主要技术及安全措施 365
第二十章 承压灰岩水上采煤水害防治技术 369
第一节 底板破坏深度 369
第三节 突水预测评价 375
第四节 带压开采 381
第五节 疏降开采 388
第六节 注浆加固改造 396
第七节 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的灰岩水害治理 404
第二十一章 其他水害防治技术 415
第一节 砂岩裂隙水(离层水)防治 415
第二节 老空水防治 426
第三节 断层水害防治 435
第四节 陷落柱水害防治 441
第五节 封闭不良钻孔水害 461
第二十二章 突水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465
第一节 突水前水灾预测预防预案 465
第二节 突水后水灾现场救援与处置 467
附录一 长观孔设计 471
附录二 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疏水降压设计 474
附录三 下组煤开采底板疏水降压、注浆改造设计案例 477
附录四 地质说明书有关水文地质编写部分 490
附录五 提高回采上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模板 499
参考文献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