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法律史料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雪梅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9708217
  • 页数:544 页
图书介绍:本著作所言的“典权”,专指支付典价、占有他人的不动产而为使用及收益的权利。作者运用丰富的资料,就古代社会中典权这一民事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史作了系统的考证。认为典权起源于北齐时期的“帖卖”,唐代将此类交易性质混同于动产质押,改称为“质”,作为“均田制”下被有条件允许的土地转移方式。由于唐代“典”、“质”字义可以互换,至盛唐以后的立法中一般将土地出质改称“典”。五代与北宋的法律规定了出典交易的详细程序,明确了出典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出典人无限期的收赎权。元、明、清各代在沿袭宋代的典权制度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

上编 碑刻法律史料概述 3

一 碑石述略 3

(一)碑义 4

(二)碑刻与甲骨、金文、简牍 11

(三)碑刻与典籍文献 16

(四)20世纪碑刻史料之整理与研究 19

二碑 刻法律史料之界定与表现形式 26

(一)碑刻史料之法律意义 26

(二)碑刻法律史料之界定原则 37

(三)碑刻法律史料之形式特征 40

(四)碑刻法律史料之地域分布 43

三 碑刻法律史料之分类 53

(一)圣旨碑 54

(二)示禁碑 56

(三)公约碑 59

(四)凭证碑 64

(五)讼案与纪事碑 66

四 碑刻法律史料之时代演进 72

(一)先秦萌芽与秦汉奠基 72

(二)魏晋“碑禁”与北朝碑盛 76

(三)隋唐两宋碑刻的“法律化” 79

(四)辽金元明碑文的多样性 81

(五)清代示禁碑与公约碑等的融合趋势 86

结语:明清碑刻法律史料的价值 96

中编碑刻法律史料分考 101

五 族规碑 101

(一)族规碑的主要内容 101

(二)从族规碑看宗族的多重功能 114

(三)族规的效力及其与律法的关系 127

六 乡约碑 133

(一)乡约的三种涵义 133

(二)乡约是与律例并行的地方习惯法 148

七 会馆与行规碑 175

(一)行会与会馆 175

(二)会馆与行规碑之主要内容 179

(三)会馆与行规碑之特色 197

八 教育与学规碑 209

(一)古代教育碑刻存世简况 209

(二)古代教育碑刻之分类 211

(三)宋代“三舍”、“八行”取士法 217

(四)明清御制学规碑的主要内容 220

(五)学田碑的内容和特点 233

(六)教育碑刻中的其他法律信息 241

九 清代台湾碑刻法律史料 252

(一)台湾碑刻整理研究简况 252

(二)清代台湾碑刻法律史料概貌 255

(三)清代台湾法律碑刻的主要内容 265

(四)清代台湾法律碑刻的特点 290

十 光绪告示碑 302

(一)光绪告示碑中的主要社会问题 304

(二)清末社会治安恶化的原因 318

下编 中国古代碑刻法律史料简目 329

十一 先秦至五代碑目 329

(一)先秦、秦(公元前1046~前206年) 329

(二)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330

(三)北魏(公元386~543年) 331

(四)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 331

十二 宋代碑目 334

(一)北宋(公元960~1127年) 334

(二)南宋(1127~1279年) 337

十三 辽金元碑目 342

(一)辽(公元907~1125年) 342

(二)金(1115~1234年) 342

(三)元(1206~1368年) 343

十四 明代碑目 359

(一)洪武(1368~1398年) 359

(二)永乐(1403~1424年) 360

(三)宣德(1426~1435年) 361

(四)正统(1436~1449年) 361

(五)景泰(1450~1456年) 361

(六)天顺(1457~1464年) 361

(七)成化(1465~1487年) 362

(八)弘治(1488~1505年) 363

(九)正德(1506~1521年) 363

(十)嘉靖(1522~1566年) 364

(十一)隆庆(1567~1572年) 368

(十二)万历(1573~1619年) 368

(十三)泰昌(1620年) 377

(十四)天启(1621~1627年) 377

(十五)崇祯(1628~1644年) 379

(十六)明(1368~1644年) 381

十五 清代碑目 383

(一)顺治(1644~1661年) 383

(二)康熙(1662~1722年) 386

(三)雍正(1723~1735年) 399

(四)乾隆(1736~1795年) 402

(五)嘉庆(1796~1820年) 427

(六)道光(1821~1850年) 442

(七)咸丰(1851~1861年) 470

(八)同治(1862~1874年) 478

(九)光绪(1875~1908年) 493

(十)宣统(1909~1911年) 530

(十一)清(1616~1911年) 533

十六 年代不详 535

主要参考文献 537

后记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