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利用微生物防治害虫的发展简史 2
(二)微生物杀虫剂的优点 4
(三)发展微生物杀虫剂的科学技术任务 5
一、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8
(一)微生物的类型及其特点 8
(二)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2
(三)一般细菌 13
(四)放线菌 22
(五)真菌 25
(六)病毒 30
(七)原生动物 38
(八)线虫 40
(九)微生物的一般生理 40
二、昆虫流行病的发生与发展 43
(一)微生物与昆虫的一般关系 43
(二)微生物对昆虫的致病性 45
(三)昆虫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性或免疫性 50
(四)昆虫感病后的病征和病理 54
(五)昆虫疾病的流行 58
三、昆虫病原细菌 63
(一)昆虫细菌病的一般症状 63
(二)昆虫病原细菌的分类 63
(三)昆虫病原细菌的形态特征及致病机理 66
四、苏芸金杆菌 79
(一)形态、生理和培养特性 79
(二)分类及其特性 82
(三)苏芸金杆菌所产生的杀虫毒素 88
(四)苏芸金杆菌的致病机理及感病昆虫的病症 96
(五)寄主谱系和杀虫范围 100
(六)对人和其他动物的安全性 102
五、昆虫病原真菌 105
(一)昆虫真菌的一般特性 105
(二)鞭毛菌亚门 110
(三)接合菌亚门 112
(四)子囊菌亚门 118
(五)担子菌亚门 125
(六)半知菌亚门 126
六、白僵菌和绿僵菌 143
(一)白僵菌的形态和分类 143
(二)白僵菌生理特性 146
(三)致病机制 153
(四)寄主谱系和应用范围 158
(五)对人和其他动物的安全性 159
七、昆虫病毒 161
(一)昆虫病毒病的一般特征 161
(二)杆状病毒科——核多角体病毒 166
(三)杆状病毒科——颗粒体病毒 174
(四)质多角体病毒 177
(五)昆虫痘病毒(Entomopoxvirus缩写EPV) 180
(六)无包含体病毒 181
八、非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84
(一)抗菌素的杀虫性能 184
(二)一般微生物产生的杀虫活性物质 188
1.杀蝶素类(Piericidins) 188
2.Avermectin(Ave) 191
3.Melbemycins(B—41) 192
4.杀孑孓的细菌毒素 193
5.金链菌素(Aureothin) 194
6.聚醚类抗生素 195
7.杀螨素(Tetranactin) 195
8.黄质霉素(Flavensomycin)和Prasinons 198
9.抗霉素A(AntimycinA) 200
10.露湿漆斑菌产生的杀虫素 201
11.抗螨霉素(Authelmycin) 202
12.其他 202
九、研究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204
(一)微生物染色制片法 204
(二)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法 211
(三)细菌生理生化鉴定方法 217
(四)血清学鉴定 221
(五)接种试验和毒力测定 224
(六)杀虫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保存 237
1.优良菌种的筛选 237
2.通过人工诱变培育新菌种 243
3.菌种毒力的减退、恢复与提高 245
4.菌种的保藏 248
十、微生物杀虫剂的生产与使用 254
(一)微生物杀虫剂的生产 254
(二)微生物杀虫剂的质量鉴定 273
(三)微生物杀虫剂的使用 282
1.剂型 282
2.使用方法 284
3.微生物杀虫剂空气喷雾沾附量的测定 287
4.苏芸金杆菌制剂的使用效果 290
5.白僵菌制剂的使用效果 295
6.病毒制剂的使用效果 299
7.影响微生物杀虫剂使用效果的因素 301
8.提高微生物杀虫剂使用效果的措施 304
(四)在综合防治中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 307
1.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307
2.化学药剂的增效作用 309
3.与其它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 314
4.综合防治 315
十一、微生物杀虫剂的现状和研究任务 320
(一)菌种毒力和杀虫范围问题 320
(二)致病机理和疾病流行条件问题 322
(三)生产方法的改进问题 325
(四)研究有效的使用方法 327
主要参考文献 328
后记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