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40267204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袁生教授主持的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被列为南师大重点项、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南师大精品课程,并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本书在内容上既注重反映国际最新理论研究进展,紧密联系与微生物相关的热点问题,同时又结合师范特点,对中学教育中需要用到的一些科普知识予以关注。立体配套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媒体课件、题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正在建设当中,并已具有良好的基础。配套实验教材等也会陆续建设出版。同时根据学科的特点,出版社还将协助作者提供所需的微生物教学菌种,这也是对服务新模式的一种探索。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书将成为针对这一课程的独具特色的一本教材,从而更好的满足教学需求,尤其适合师范院校使用。

第一章 绪论 1

一、微生物及其特点 1

二、微生物的观察方法 2

三、微生物在生命世界的位置 6

四、微生物的分类 8

五、微生物学的研究范围 10

六、学习微生物学的重要性与社会需求 10

七、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 14

摘要 17

思考题 18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1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9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19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功能 21

三、细菌的繁殖与培养特征 36

第二节 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分类 37

一、原核微生物的鉴定特征与方法 38

二、原核微生物分类系统 40

第三节 某些特殊原核微生物介绍 45

一、放线菌 45

二、蓝细菌 49

三、支原体 51

四、立克次氏体 51

五、衣原体 52

六、螺旋体 52

七、古生菌 53

摘要 56

思考题 58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59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特征 59

一、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主要类群 59

二、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 60

第二节 真菌 62

一、真菌的特征与重要性 62

二、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62

三、真菌的繁殖 65

四、真菌的多样性与分类 71

第三节 其他真核微生物 72

一、黏菌 72

二、卵菌 74

三、藻类 76

四、原生动物 77

摘要 79

思考题 80

第四章 病毒 82

第一节 病毒研究的基本方法 83

一、病毒的培养 83

二、病毒的纯化 83

三、病毒的测定 83

四、病毒的鉴定 84

第二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84

一、病毒的形状与大小 85

二、病毒的结构 85

三、病毒形态与结构类型 85

四、病毒的化学组成 88

第三节 病毒的多样性与繁殖方式 90

一、病毒的主要类群与分类系统 90

二、细菌病毒(噬菌体) 91

三、脊椎动物病毒 96

四、昆虫病毒 103

五、植物病毒 103

六、真核微生物病毒 104

第四节 亚病毒 104

一、类病毒 104

二、卫星因子 104

三、朊病毒 106

摘要 107

思考题 108

第五章 微生物营养与生长 110

第一节 微生物营养及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10

一、微生物的营养因子 110

二、培养基 114

三、微生物的培养 116

四、微生物对营养物的吸收 120

第二节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23

一、温度 123

二、pH 124

三、氧 125

四、水活度 126

五、压力 127

六、营养物 127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 128

一、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 128

二、微生物的个体生长 129

三、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131

四、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135

五、天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生长 136

第四节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137

一、物理控制方法 137

二、化学控制方法 143

摘要 149

思考题 151

第六章 微生物代谢 153

第一节 微生物代谢概论 153

第二节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154

一、化能异养作用 155

二、无机化能自养作用 165

三、光合作用 168

第三节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 171

一、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作用 171

二、固氮作用 173

三、肽聚糖的合成 176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与生产实践 178

一、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利用 178

二、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利用 178

三、微生物代谢与代谢工程 179

摘要 180

思考题 181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 183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特性 183

一、遗传物质的鉴定 183

二、核酸的特性 185

三、基因组DNA和染色体 187

四、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 187

第二节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189

一、原核微生物基因的转录与调控 189

二、真核微生物基因的转录与调控 192

三、翻译过程中的调控 193

四、全局性调控 194

第三节 细胞中遗传信息的变异 197

一、基因突变 197

二、基因突变的影响 201

三、DNA损伤的修复 202

四、基因突变体及其筛选 203

五、基因重组 207

六、原核微生物细胞间的基因转移 209

七、真核微生物细胞间的基因交换 213

第四节 微生物的遗传育种和遗传工程 214

一、自然选育 214

二、诱变育种 214

三、杂交育种 216

四、基因工程 217

第五节 微生物基因组学 221

一、结构基因组学 221

二、功能基因组学 222

三、比较基因组学 225

四、环境基因组学 225

摘要 225

思考题 227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229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 229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229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230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232

四、生物体内外生存的微生物 233

五、自然环境中的未能培养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 234

六、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35

第二节 微生物间及与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36

一、中性关系 236

二、互生关系 236

三、共生关系 237

四、寄生关系 239

五、拮抗关系 240

六、捕食关系 240

第三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40

一、碳素循环 240

二、氮素循环 241

三、硫素循环 243

四、磷素循环 243

五、铁素循环 244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 245

一、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245

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 247

三、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修复作用 248

摘要 253

思考题 255

第九章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256

第一节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性 256

一、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56

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257

三、影响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因素 260

四、感染的类型和结果 261

第二节 宿主非特异性免疫 261

一、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 261

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262

三、非特异性分子免疫 266

第三节 宿主特异性免疫 269

一、淋巴系统 269

二、抗原 270

三、特异性细胞免疫 271

四、特异性分子免疫 274

五、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 281

第四节 免疫学应用 283

一、免疫预防 283

二、免疫技术 284

摘要 286

思考题 287

主要参考文献 289

附录Ⅰ 微生物名称中拉对照 292

附录Ⅱ 索引 297

主要网站名录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