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央水工试验所、中央水利实验处(1935—1949)时期 9
第一章 组织机构与干部任用 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0
第二节 干部任用 14
第二章 科学研究 18
第一节 建所初期的科研工作 18
第二节 抗战内迁后的工作拓展 20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的科研工作 31
第四节 以中央水利实验处名义迁台后的情况 35
第三章 三峡开发计划与黄河流域规划 38
第一节 长江三峡开发初步计划 38
第二节 黄河流域多目标初步规划 40
第二篇 南京水利实验处(1949—1956)时期 54
第一章 组织机构与干部培养 54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4
第二节 干部培养 56
第二章 科学研究 61
第一节 水工试验室 62
第二节 土工试验室 70
第三节 材料结构试验室 75
第四节 整理水利文献室 77
第三章 科研条件 78
第三篇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1956—1984)时期 89
第一章 组织机构、领导干部与人才培养 8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90
第二节 领导干部 91
第三节 人才培养 95
第四节 学术评议组织 97
第二章 科学研究 101
第一节 水工研究室 102
第二节 河港研究室 111
第三节 土工研究室 120
第四节 材料结构研究室 125
第三章 科研条件 136
第一节 基础设施 136
第二节 试验设备 137
第三节 自行研制的仪器设备 138
第四章 对外合作与交流 141
第一节 国际交流 141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会议 143
第三节 学会组织与活动 146
第四篇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984—2000)时期 160
第一章 组织机构、领导干部与人才培养 160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60
第二节 领导干部 162
第三节 人才培养 167
第四节 学术评议组织 170
第二章 科学研究 175
第一节 水工研究所 180
第二节 河港研究所 186
第三节 土工研究所 192
第四节 材料结构研究所 197
第五节 大坝安全管理中心 202
第三章 科研条件 206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206
第二节 主要科研仪器设备 210
第四章 科技开发与服务 215
第一节 南京瑞迪高新技术公司 215
第二节 勘测设计院 216
第三节 江苏科兴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217
第四节 水科学培训中心(南京瑞迪大酒店) 218
第五节 南京运达科工贸公司 218
第六节 江苏南水土建工程公司 218
第五章 对外合作与交流 220
第一节 涉外科研任务 220
第二节 交往与培训 221
第三节 国际国内会议 222
第四节 进出口经营 223
第五篇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0—2007)时期 233
第一章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233
第一节 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 233
第二节 科技体制改革评估验收 247
第二章 组织机构、领导干部与人才培养 250
第一节 组织机构 250
第二节 领导干部 251
第三节 人才培养 255
第四节 学术评议组织 262
第三章 科学研究 264
第一节 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265
第二节 水工水力学研究所 269
第三节 河流海岸研究所 273
第四节 岩土工程研究所 278
第五节 材料结构研究所 281
第六节 大坝安全管理研究所 284
第七节 农村电气化研究所 287
第四章 科研条件 290
第一节 科研资质 290
第二节 国书档案资料与出版刊物 290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 294
第四节 主要科研仪器设备配备 295
第五章 科技开发与服务 299
第一节 南京瑞迪高新技术公司 299
第二节 勘测设计院 300
第三节 江苏科兴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301
第四节 水科学培训中心 301
第五节 综合服务中心(南京运达科工贸公司) 302
第六节 江苏南水土建工程公司 303
第六章 对外合作与交流 304
第一节 涉外科研任务 304
第二节 交往与培训 305
第三节 国际国内会议 306
第四节 进出口经营 307
大事记 309
结束语 327
附录 329
附录一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组织沿革图 329
附录二 水利部、交通部关于共同领导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的联合决定 330
附录三 各时期组织系统图 335
附录四 获得各类资质证书表 341
附录五 获奖科研项目表 348
附录六 专利申请授权情况表 382
附录七 专著(1979—2007,不含参编)出版情况表 387
附录八 国家和行业标准、规程、规范编写情况表 393
附录九 近几年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一览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