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坛经》的“文本重构”——缺席与出席 1
(一)原作者与原著的缺席 2
1原作者与原著问题上的有关分歧 3
2原作者与原著缺席的不可避免 4
3原作者与原著的不可还原 8
4原作者意图本身的不必追究 9
(二)改编者与改编本的出席 11
1改编者与改编本出席的主要成因 11
2改编与对原著的忠实 13
3解读是改编的继续 15
4解读者的眼光与境界 15
5解读的机缘 16
6“啐啄同时” 20
(三)哲学小结 21
1“獦獠”与宗教典籍 21
2版本的演变与生存论 22
3文本重构 25
4起点并无一定 27
5理解如何可能 29
6力量来自何方 33
二《坛经》的“非关文字”——话语与无言 37
(一)解读《坛经》的当代语境 38
1中国哲学的语言现状 38
2改变中国在世界哲坛的失语状态 40
3解读中国的宗教典籍 42
4从对名人名著的解读到实际地生活 44
5作为以实际行动为主的生命践履 45
6改变中国老百姓的失语状态 48
(二)《坛经》的语言经验 50
1地道的中国底层生存经验及其语言 51
(1)语言的社会分层与底层语言的生成 51
(2)“生活世界”及其“经验”的“文本”化 54
(3)底层生活与地气、底气 55
(4)土地与人生死攸关 56
(5)“土地”与中国哲学的渊源 59
(6)生命的草根性 60
(7)地气、底气、文气 62
(8)“气”与现象学 64
2《坛经》所涉及的语言哲学问题 66
(1)“对话”的哲学思考 66
A.《坛经》“对话”文体的哲学意义 66
B.“对话”作为生命、他者的叩问 68
C.在“应对”、“回答”中所实现的生命 70
(2)“白描”的哲学思考 72
A.日常生活语言与“白描” 72
B.日常生活的“白描”与哲学语言 73
C.以哲学视角来看“白描” 74
D.“白描”中的“发生” 76
E.“白描”与对“文本”的超越 77
(3)“无”的“叩问” 79
A.“无”的不可“描述”但可“叩问” 79
B.对“无”的经验 81
C.M.海德格尔对“无”的“叩问”的哲学意义 83
(4)哲学语言的“本土化”问题 85
(5)“名”、“实”问题 87
A.哲学需要事实 87
B.摆事实,讲道理 89
C.以人的“做事”即“实际生存”为根基 90
D.是本人的“生存实际”自身“给出”了一切 92
(6)“生存”与“存在方式” 94
A.以自己“实际生存”来解读西方当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94
B.“小事情”见“大道理” 99
C.类似的经历与同感、共鸣、相互了解 100
D.在无法生存处生存 101
E.“在‘生存实际’之中”和“在‘语言文字’之中” 101
F.从“存在方式”看慧能 103
G.与“宗教”有关的“存在”问题 104
H.“此岸”与“彼岸” 106
(7)“语言的生命”问题 108
A.“语言的生命”与“差异”问题 108
B.再论语言结构中的“二重性” 110
C.“语言生命”与人的“事实生命” 111
D.“语言行为”与人的“实际行动” 113
E.语言学的学术问题与政治倾向 116
(8)“意义”、“传心”与“心灵印迹” 117
A.词、词义和物 117
B.“意义”与“传心” 120
C.“听”与“心灵印迹” 121
(三)不同的“说”——《坛经》与《圣经》、《塔木德》的比较 124
1谁说 126
(1)Philo、Hermes(神的使者)说 126
(2)Rabbi(教师)说 127
(3)慧能(拾柴者)说 129
2怎么说 130
(1)传话——述而不作 130
(2)说教——著书立说 131
(3)不立文字——身传心印 132
3说什么 133
(1)神的旨意 133
(2)精英理论 134
(3)底层的生存经验与智慧 135
(四)“非关文字”、“无言” 137
1不借助“语言”之“言” 137
(1)释迦牟尼的不借助“语言”之言 137
(2)慧能的不借助“语言”之言 138
2言不可言 139
(1)释迦牟尼之“言不可言” 140
(2)慧能之“言不可言” 140
3无言 141
(1)释迦牟尼之“无言” 142
(2)维摩诘之“无言”和“离诸问答” 143
(3)“语言”的“无”:沉默、无言 144
(4)慧能之“不二”与“非关文字” 147
(5)理解的“非语言”性 149
(6)慧能之“无念” 151
(7)不究义理 152
(五)失语状态的改变,不在语言文字本身 153
1生存权与话语权 154
2生存发展的根基 156
3“大环境”问题 156
(1)问题的提出 157
(2)现实的基层生活和历史的写法 158
(3)“历史”与“文献” 161
(4)真理何在 164
(5)真实与真理问题 166
三《坛经》的“非精英”道路——人生的定位与定义 168
(一)贫贱者的翻身之路 169
1暴富之梦 170
2打土豪、分田地 171
3读书致仕 171
(二)中国的“精英”之路 172
1知识分子的非独立地位 172
2“学而优则仕” 174
3中国“仕”传统在当代的恶性膨胀 174
4一种被遗忘了的非“士”传统 176
(三)慧能之路 178
1不惟书 179
(1)不读书 179
(2)不重经典、不偏教理 180
2不谋权势 182
(1)不当官 182
(2)不媚官 183
3告别“神圣” 184
(1)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184
(2)进佛门而不盲从、不苟同 185
(3)改造佛教 187
4自我“定位”与自我“定义” 188
(1)与世不争 188
(2)不争并非不自卫 189
(3)维护权利靠自己 190
(4)当仁不让 191
(四)走出“精英”的困境 191
1学术的层面 192
2现实生活的层面 194
3思想、文化的分层 196
四《坛经》的“非精神”生活世界——精神生活与肉体劳作 198
(一)“生活世界”及其“经验” 199
1一个苦难却又真实的生活世界 201
(1)相关经文的校释 202
(2)相关经文所描述的生活世界 207
2未受知识污染的人生及其经验 211
(1)“本色”人生的自行显现 212
A.什么是“本色”人生 212
B.对于“本色”人生的“说”何以可能 218
C.“本色”人生不以“意志”、“说”为转移 219
D.“本色”人生不以“精神”为始终 220
E.人生实际往往出乎人的意料 221
F.人生实际,“行之而成” 223
G.用者不知 224
(2)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的生存发展 225
A.谋身是整个人生的基础 225
B.从物质层面看“修身”及“养性” 226
C.负常人不能负之重 231
D.守弱而不争强 231
E.“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32
F.智慧与生存实际 234
G.被西方实践理性所排斥的契机智慧 236
(3)思想争论与权位角逐 237
A.忍常人不能忍之辱 238
B.对危险的高度警觉 239
C.承受常人不能承受之凶险 241
D.为常人不能之作为 242
E.在不堪处显庄严 245
(二)“世俗行为”与“宗教行为” 247
1慧能的世俗生活与行为 247
(1)土地上的劳作者 247
(2)世俗社会中的最底层生活 249
(3)大地之子 249
(4)“大地之子”的特征 250
A.生存的胆略与本领是被逼迫出来的 251
B.凡人小事中的伟大、庄严 252
C.每次遭遇都是难得的机缘——随遇而安 254
D.“用者”无名,本能而真实地活着 255
E.两种不同的“看不见的力量” 257
2“世俗的体力劳动”是人的“生存之本” 258
(1)生存与危机 258
A.在人类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人生还会出现危机吗? 259
B.人,生存于危机的直接应对 261
(2)生存与原初性事件 264
A.生活状态的原始性与所需能力的形成 264
B.原初性事件在日常生活之中 265
(3)生活的意义在生活本身 267
A.哲学的意义主要不在思想、理论等方面 267
B.生活的意义不在其理由 270
C.追根溯源皆“行之而成” 273
D.把握住生存的关键 274
E.以“入世”的磨炼,成就“出世”的事业 276
F.“行”先于并使“智慧”等成为可能 277
3宗教行为的“世俗回归” 279
(1)“宗教行为”与“世俗行为”的被分割 280
(2)“宗教行为”与“世俗行为”的交融 281
(3)遍一切行 282
(4)使“行为”超越“宗教的维度” 282
(5)宗教向“世俗的回归” 284
4宗教行为的“实践回归” 286
(1)超越“行为”的“语言维度” 286
(2)“行为”的语言层面与现实生活层面 287
(3)“行为”如何成为实际的“现实生活”的 288
(4)学会生活 289
(5)宗教活动中所必需的“入世”经验 290
5“行化”与“教化” 291
(1)慧能的“行化” 291
(2)慧能的“心行”与“身行” 293
(3)H.-G.伽达默尔的“教化” 294
(4)机缘与缘分 297
(5)应机、契机、投机与一念回机 298
五《坛经》的“作为动物的人”——兽、人、神 300
(一)《坛经》中“作为动物的人” 300
1《坛经》中相关的经文 300
2《坛经》中相关经文的解读 301
(1)贫贱者被视同“禽兽” 301
(2)人在争夺中的“兽性” 302
(二)“作为动物的人”与人生哲学 302
1人生的哲学思考需回到“动物”层面 303
2人生问题的缘起 304
(1)人作为一种时空中的实际存在 304
(2)人生的“动物”层面 306
(3)人生与为他人尽责 306
3从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看人生 307
(1)从生活实际而不是理论看人生 308
(2)直觉、常识与回到事物的原始状态 310
4人的生活,主要是肉体的实际行动 313
(1)被凸显的人的肉体存在及其劳作 315
(2)肉体缺席的哲学——精神哲学 316
5人的“动物”式劳作与精神境界 317
(1)肉体的饥渴,是人生的基本动力 317
(2)童年的不幸,是一种洗礼 318
(3)猜忌、仇恨、谋杀,是一种褒奖 320
(4)精神境界的提升与衣食住行 320
(5)入世与境界 322
A.入世愈深者心智境界愈高 322
B.深入底层方可触及极限与底蕴 324
C.拾柴者的心智境界竟能惊祖越僧 325
D.慧能与释迦牟尼比较的哲学意义 329
E.慧能以实际行为打破了一种“定论” 330
6哲学产生于“‘动物’式的‘做事’” 331
A.强力、暴力的驱迫 331
B.非方法、非言语的身教 332
7“‘动物’式的‘做事’”与“经验” 333
(1)经验的肉体性 333
(2)经验的直接性、原始性、本能性 334
(3)经验使人回到现实、立足此岸 335
(4)经验的否定性与超越性、互补性 336
(5)肉体与精神的互动与互补 337
(三)在与动物比较研究中的“人类学” 338
(四)在与动物比较研究中的“人的哲学” 339
1中国哲学中的“人欲”与“天理” 339
2与动物比较中的“人类特性” 341
3人“从兽欲的解放” 342
4思想、语言与人之所以为人 343
(五)神话与宗教中的神、人与兽问题 344
1神话中的神与兽 344
2宗教中的神、人与兽 346
(六)小结 347
1存在的基础问题 347
(1)个人生存的基础问题 348
A.“生存”的“意义”何处体现? 348
B.个人“生存的基础”何在? 349
(2)一个社会存在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349
2哲学的几个基础性问题 350
(1)肉体性 351
(2)感性与知性 351
(3)动物性 353
(4)人是兽,而且是困兽 353
A.“洞穴”比喻与“直立基因” 354
B.博弈与理性 356
C.人的“困兽”之斗 357
后记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