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医学基本理论 3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3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4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7
第一节 阴阳学说 7
第二节 五行学说 9
第三章 脏象 12
第一节 五脏 12
第二节 六腑 16
第三节 奇恒之府 17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8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23
第一节 精 23
第二节 气 24
第三节 血 26
第四节 津液 27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28
第五章 经络 30
第一节 概述 30
第二节 十二经脉 31
第三节 奇经八脉 41
第四节 经别 48
第五节 别络 48
第六节 经筋 49
第七节 皮部 49
第八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50
第六章 病因 52
第一节 外感病因 52
第二节 内伤病因 54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55
第七章 病机 57
第一节 发病机理 57
第二节 基本病机 58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61
第八章 防治原则 64
第一节 预防 64
第二节 治则 64
第三节 治法 67
第二篇 四诊与辨证 73
第九章 四诊 73
第一节 问诊 73
第二节 望诊 78
第三节 闻诊 83
第四节 切诊 85
第十章 辨证 94
第一节 八纲辨证 94
第二节 气血辨证 97
第三节 脏腑辨证 99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21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124
第六节 三焦辨证 126
第三篇 中药与方剂 131
第十一章 概述 131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31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33
第十二章 解表药与方剂 136
第一节 解表药 136
第二节 解表方 141
第十三章 清热药与方剂 144
第一节 清热药 144
第二节 清热方 157
第十四章 温里药与方剂 161
第一节 温里药 161
第二节 温里方 163
第十五章 泻下药与方剂 165
第一节 泻下药 165
第二节 泻下方 167
第十六章 补益药与方剂 170
第一节 补益药 170
第二节 补益方 177
第十七章 活血化瘀药与方剂 181
第一节 活血化瘀药 181
第二节 活血化瘀方 185
第十八章 止血药与止血方剂 186
第一节 止血药 186
第二节 止血方 188
第十九章 祛风湿药与方剂 190
第一节 祛风湿药 190
第二节 祛风胜湿剂 192
第二十章 理气药与方剂 193
第一节 理气药 193
第二节 理气方 195
第二十一章 消食药与方剂 197
第一节 消食药 197
第二节 消食剂 198
第二十二章 祛痰止咳平喘药与方剂 200
第一节 祛痰止咳平喘药 200
第二节 祛痰剂 208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与方剂 211
第一节 开窍药 211
第二节 开窍方 212
第二十四章 安神药与方剂 214
第一节 安神药 214
第二节 安神方 216
第二十五章 平肝熄风药与治风方剂 218
第一节 平肝熄风药 218
第二节 治风方 222
第二十六章 固涩药与固涩方剂 225
第一节 固涩药 225
第二节 固涩方 230
第二十七章 驱虫药与驱虫方剂 233
第一节 驱虫药 233
第二节 驱虫方 235
第四篇 常见病辨证论治 239
第二十八章 内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239
第一节 感冒 239
第二节 咳嗽 240
第三节 肺热病 243
第四节 肺痈 245
第五节 肺痨 246
第六节 肺胀 248
第七节 咳血 250
第八节 悬饮 252
第九节 喘病 253
第十节 哮病 255
第十一节 肺癌 256
第十二节 胃痛 259
第十三节 腹痛 261
第十四节 噎膈 263
第十五节 呕吐 264
第十六节 呃逆 266
第十七节 吐血 268
第十八节 便血 269
第十九节 便秘 271
第二十节 泄泻 273
第二十一节 痢疾 275
第二十二节 胁痛 278
第二十三节 黄疸 280
第二十四节 水臌 282
第二十五节 紫癜 283
第二十六节 湿温 285
第二十七节 胸痹 286
第二十八节 心悸 289
第二十九节 失眠 292
第三十节 自汗、盗汗 293
第三十一节 郁病 296
第三十二节 癫病 298
第三十三节 狂病 299
第三十四节 痫病 300
第三十五节 头痛 302
第三十六节 眩晕 304
第三十七节 中风 306
第三十八节 水肿 308
第三十九节 消渴 311
第四十节 热淋 313
第四十节 石淋 315
第四十二节 膏淋 316
第四十三节 癃闭 318
第四十四节 阳痿 319
第四十五节 遗精 322
第四十六节 痹病 323
第四十七节 痿病 326
第四十八节 腰痛 327
第四十九节 内伤发热 329
第五十节 虚劳 331
第二十九章 外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336
第一节 疖 336
第二节 痈 338
第三节 有头疽 340
第四节 颜面疔疮 342
第五节 手部疔疮 343
第六节 红丝疔 345
第七节 丹毒 346
第八节 瘿痈 348
第九节 肉瘿 350
第十节 瘰疬 351
第十一节 乳痈 353
第十二节 乳癖 355
第十三节 乳核 357
第十四节 肠痈 358
第十五节 水疝 360
第十六节 子痈 362
第十七节 精癃 363
第十八节 精浊 366
第十九节 臁疮 368
第二十节 褥疮 370
第二十一节 附骨疽 371
第二十二节 脱疽 373
第二十三节 青蛇毒 376
第二十四节 水火烫伤 377
第二十五节 黄水疮 380
第二十六节 脚湿气 382
第二十七节 疥疮 383
第二十八节 蛇串疮 385
第二十九节 扁瘊 387
第三十节 疣目 388
第三十一节 湿疮 389
第三十二节 瘾疹 392
第三十三节 风热疮 393
第三十四节 白疕 395
第三十五节 摄领疮 397
第三十六节 白驳风 399
第三十七节 酒渣鼻 401
第三十八节 面游风 403
第三十章 妇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405
第一节 月经先期 405
第二节 月经后期 406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408
第四节 月经过多 409
第五节 月经过少 411
第六节 经期延长 412
第七节 崩漏 414
第八节 闭经 416
第九节 痛经 417
第十节 经行乳房胀痛 419
第十一节 经行发热 420
第十二节 经行泄泻 421
第十三节 经行吐衄 422
第十四节 绝经前后诸症 423
第十五节 带下病 425
第十六节 妊娠恶阻 427
第十七节 胎漏、胎动不安 428
第十八节 堕胎、小产 430
第十九节 滑胎 431
第二十节 子肿 433
第二十一节 子晕 434
第二十二节 子淋 435
第二十三节 产后恶露 436
第二十四节 产后大便难 438
第二十五节 产后发热 439
第二十六节 产后自汗、盗汗 440
第二十七节 产后缺乳 441
第二十八节 产后乳汁自出 443
第二十九节 产后身痛 443
第三十节 不孕 445
第三十一章 儿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447
第一节 感冒 447
第二节 咳嗽 449
第三节 哮喘 451
第四节 肺炎喘嗽 454
第五节 鹅口疮 456
第六节 泄泻 457
第七节 厌食 461
第八节 疳证 463
第九节 水肿 464
第十节 麻疹 467
第十一节 风痧 469
第十二节 水痘 471
第十三节 痄腮 472
第十四节 遗尿 474
第十五节 积滞 475
第十六节 佝偻病 477
第十七节 营养性贫血 478
第五篇 针灸疗法 483
第三十二章 刺法 483
第一节 针具 483
第二节 针刺练习 483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484
第四节 毫针刺法 486
第五节 行针与得气 489
第六节 针刺补泻 491
第七节 留针与出针 493
第八节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493
第九节 针刺注意事项 495
第三十三章 灸法 497
第一节 灸法的作用 497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497
第三节 施灸的注意事项 502
第三十四章 常见病针灸疗法 503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症 503
第二节 内科病证 507
第三节 妇科病证 518
第四节 儿科病证 521
第五节 外科病证 523
第六篇 推拿疗法 529
第三十五章 推拿手法 529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 529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531
第三节 振颤类手法 534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 535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 538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 539
第三十六章 常见病推拿疗法 544
第一节 骨伤科病症 544
第二节 内科病证 548
第三节 妇科病症 557
第四节 儿科病症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