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往事第一编 高鲁纪一(1912~1936)从北京古观象台出发——由名士雅集到走出国门的学术团体 3
第一章 从钦天监的老黄历到中央观象台的新历 3
第一节 接管钦天监 3
第二节 明清两代的钦天监及其术数传统 6
第三节 改用阳历与新、旧历法之争 10
第二章 北京古观象台之会 17
第一节 燕园新雅集,才俊露峥嵘 17
第二节 《观象丛报》 24
第三节 观象台上的成立大会 27
第四节 中国天文学会的最初十年 31
第三章 日全食观测 37
第一节 1936年日全食观测 37
第二节 西北望:狼烟中的日全食观测 49
第二编 高鲁纪二(1937~1949)万国兵戈一叶舟——战争时期的天文学会及其成就 58
第四章 强移栖息一枝安——抗战时期的天文学会 58
第一节 行行重行行:天文研究所及天文学会内迁 58
第二节 昆明米贵,居大不易 62
第五章 走出国门——中国天文学会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70
第一节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与中国天文委员会 70
第二节 中研院临行换将,余青松赴会成空 72
第三节 会费问题 85
第六章 名山事业——天文学会早期出版物 8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天文著述的总体情况 88
第二节 《天文学名词》和《宇宙》 91
高鲁纪论赞 100
第三编 张钰哲纪一(1950~1965)再设群英会——新中国成立后天文学会的重新组建 107
第七章 《观象丛报》传统的延续:《天文学报》创刊 107
第一节 开始印行一种《天文学报》 107
第二节 《古新星新表》 111
第三节 1960年停刊事件 114
第八章 南京古鸡鸣寺之会 117
第一节 建立筹备委员会 117
第二节 中国天文学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118
第三节 九年间会务 124
第九章 中国天文学会与国外同行 131
第一节 继续在IAU的会籍 131
第二节 IAU都柏林和莫斯科两届大会 134
第三节 故人作梗:所谓“中华民国天文学会” 143
第十章 “星际航行中的天文问题”学术讨论会 149
第一节 背景:美苏太空竞赛与空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149
第二节 “星际航行中的天文问题”学术讨论会 151
第四编 张钰哲纪二(1966~1985)春风吹又生——“文革”后天文学会的恢复及其更进一步的发展 157
第十一章 “文革”及其影响 157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与“文革”时期的中国天文界 157
第二节 《天文学报》第二次停刊与复刊 161
第十二章 天文学会的恢复 167
第一节 迟到十三年的会员代表大会 167
第二节 六十周年回望 173
第十三章 中国天文学会与IAU 184
第一节 融冰之旅——蒙特利尔会谈 184
第二节 重返IAU 188
第十四章 天文学史研究成果交流会 196
第一节 学会的天文学史传统:20世纪70年代前研究回顾 196
第二节 天文学史研究成果交流会 203
张钰哲纪论赞 208
第五编 当代纪(1986~2006)琵琶起舞换新声——今天的中国天文学会 209
第十五章 一代巨星的陨落与追忆 209
第一节 张钰哲先生的天文生涯 209
第二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15
第十六章 近二十年来丰富的学术会议 219
第一节 昆明池水汉时功——中国天文学会首届学术大会 219
第二节 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 223
第十七章 近二十年来多姿多彩的科普活动 228
第一节 物换星未移:1997年漠河日全食和彗星观测 228
第二节 天文科普重镇北京天文馆的创新活动 234
第十八章 近二十年来与IAU的紧密联系 238
第一节 欢迎IAU朋友 238
第二节 期待2012北京IAU大会 241
当代纪论赞 245
大事记(1912~ 2006
名人与学会一、历届评议会、理事会理事长 279
高鲁 279
蔡元培 280
秦汾 281
李书华 281
余青松 281
张钰哲 283
陈遵妫 283
王绶琯 284
曲钦岳 285
李启斌 286
方成 286
苏定强 287
赵刚 288
二、杰出会员 288
朱文鑫 288
常福元 289
高平子 290
张云 291
李珩 292
赵却民 294
赵进义 295
程茂兰 295
戴文赛 296
邹仪新 297
龚树模 298
叶叔华 298
附录一、中央天文研究机构与中国天文学会关系演变示意图 303
二、历届年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及理事成员 304
三、中国天文学会组织系统图 315
四、获国家一、二等奖的天文项目 316
重要参考文献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