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3
禅与唐宋诗学 3
自序 3
引言 6
第一章 禅:中国佛教之花 8
第一节 禅宗的渊源与理论先导 8
第二节 禅宗的发展流变 9
第三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 13
第二章 禅风熏染中的唐宋诗人心态 23
第一节 幻灭与逆旅:困厄中的人生观 23
第二节 “无心于物”与“随缘自适” 28
第三节 “忘机”:心灵创伤的自抚 34
第三章 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 38
第一节 “空静”的诗心 38
第二节 禅与诗的个性化审美体验 45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契合 52
第四章 禅与诗的审美感兴 57
第一节 感兴的内涵界定及其诗学发生机制 57
第二节 感兴的催化:禅悟的随机性 68
第三节 禅与唐宋诗学中的感兴论 73
第五章 禅与唐诗 81
第一节 空明摇曳的诗境 81
第二节 静谧中的禅意 86
第三节 幽独冷寂的情怀 91
第四节 冲淡的风格 93
第五节 “神韵”之于禅 97
第六章 禅与宋诗 102
第一节 禅与唐宋诗的嬗变 102
第二节 反观自我的冷静谛视 104
第三节 超逸绝尘的审美倾向 112
第四节 尚意与理趣 115
第五节 “活参”与诗法的超越 122
第七章 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126
第一节 方法论意义:以禅喻诗 126
第二节 “妙悟”说的审美内涵 130
第三节 “以禅喻诗”的流风余韵 143
第八章 禅宗公案与诗的因缘 150
第一节 公案及其基本格式 150
第二节 诗境与公案 154
第三节 诗对禅的反弹 158
神思——艺术的精灵 165
绪论 “神思”作为美学范畴的本体追问 165
第一节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活力的彰显与建构 165
第二节 “神思”: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 168
第三节 “神思”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潮 174
第一章 “神思”作为重要美学范畴的首创 186
第一节 “神思”的历史前源 186
第二节 “神思”作为艺术创作思维范畴在《文心雕龙》中的提出 189
第三节 诸家之“神思”观 192
第四节 “神思”作为艺术创作思维范畴的内涵 197
第二章 “神思”的感兴发生机制 199
第一节 “神思”与西方的“灵感”论的发生学的差异 199
第二节 关于审美“感兴” 205
第三节 “感兴”之于“神思” 211
第三章 “神思”的虚静审美心态 213
第一节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213
第二节 “虚静”说的不同源头 215
第三节 “虚静”说的历史发展 223
第四节 “虚静”心态与“神思”的关系 229
第四章 “神思”与艺术创作思维中的想象 232
第一节 关于艺术想象 232
第二节 “神思”的内视性质 237
第三节 艺术想象的情感体验性 244
第四节 “神思”中的艺术想象之创造功能 247
第五章 “神思”与审美意象 254
第一节 “意象”的创构及其演变 254
第二节 “神思”论中的“意象”审美性质 260
第三节 审美意象论的后续发展 263
第六章 “神思”的偶然性思维特征 266
第一节 “神思”与“偶然” 266
第二节 “偶然”作为创作契机的审美效应 273
第三节 “偶然”的意义观照 276
第七章 “神思”与审美情感 278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情感 278
第二节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281
第三节 情景相生:“神思”的契机 286
第八章 “神思”的艺术直觉与审美理性 290
第一节 关于直觉 290
第二节 中国哲学中的直觉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关系 292
第三节 “墨戏”:绘画艺术中的直觉思维 302
第四节 “现量”说:直觉的审美创造思维 306
第五节 直觉与理性的融会 312
第九章 “神思”与作家的主体因素 319
第一节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 319
第二节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322
第三节 “才识胆力”之说 325
第十章 “神思”与艺术表现及审美形式 331
第一节 陆机论创作中的“神思”与语言的艺术表现 332
第二节 刘勰论“神思”的艺术表现与审美形式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