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经义考》之成书与版本 2
(一)《经义考》之成书 3
(二)《经义考》之版本 4
二、《经义考》问世原因探析 7
(一)《经义考》问世原因成说探源 7
(二)《经义考》问世原因新探 9
三、《经义考》研究现状及本书思路 23
(一)《经义考》研究现状 24
(二)本书研究思路 25
四、经学目录之概念及源流 26
(一)学科目录的概念与分野 26
(二)经学目录的概念 31
(三)经学目录的产生:郑玄《三礼目录》 34
(四)经学目录的发展:从《经书目录》到《授经图》 36
(五)清代经学目录的兴盛 43
(六)经学目录的特点 47
第二章 论《经义考》之条目体系 49
一、《经义考》的条目著录体系 50
(一)条目著录结构的总体特征 50
(二)以氏领书:重视学术源流 55
(三)四柱法:图书流存的详细记录 58
二、《经义考》条目统计与分析 66
(一)从四柱分类上看朱《考》的条目著录 66
(二)从朱《考》条目时代分布上看经学发展的面貌 68
(三)从作者著录上看经学发展的面貌 72
三、《经义考》条目著录之不足 80
(一)版本未著录 80
(二)体例或未一 81
(三)著录有淆失 83
第三章 论《经义考》之分类体系 86
一、分类是衡量目录的重要标准 86
二、《经义考》以前之经籍分类 92
三、《经义考》分类体系 98
(一)御注类与敕撰类 99
(二)易类 102
(三)书类 103
(四)诗类 104
(五)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通礼类 104
(六)乐类 106
(七)春秋类 107
(八)论语类 109
(九)孝经类 110
(十)孟子类 110
(十一)尔雅类 111
(十二)群经类 113
(十三)四书类 118
(十四)逸经类 119
(十五)毖纬类 120
(十六)拟经类 122
(十七)承师类[广誉附] 122
(十八)宣讲类与立学类 123
(十九)刊石类 123
(二十)书壁类 124
(二十一)镂板类 125
(二十二)著录类 125
(二十三)通说类 126
(二十四)家学类与自叙类 126
四、《经义考》分类特色 127
五、关于《经义考》分类之失的探讨 130
第四章 论《经义考》之提要体系 133
一、中国古代目录提要的体例 133
(一)叙录体 134
(二)传录体 135
(三)辑录体 135
(四)辑考体 137
二、《经义考》辑录文献分析 138
(一)辑录文献中引用典籍之分析 140
(二)辑录文献中诸家论说之分析 145
(三)辑录文献中单篇文献之分析 150
三、《经义考》辑录文献的特点 151
四、《经义考》辑录文献指暇 155
第五章 论《经义考》之按语 160
一、《经义考》按语概论 161
(一)辑佚类 162
(二)考辨类 164
(三)解说类 167
二、专论:《经义考》尚书部分按语探析 169
(一)《经义考》尚书部分按语综述 170
(二)《经义考》尚书部分考辨类按语条辨 172
(三)《经义考》尚书部分考辨成就小结 194
第六章 论《经义考》与前代文献之关系 198
一、《经义考》与前代文献关系概论 198
二、论《经义考》与《文献通考·经籍考》 203
(一)著录体例 204
(二)著录内容 207
(三)结语 231
第七章 论《经义考》之学术影响 232
一、《经义考》学术影响概论 232
(一)对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影响 232
(二)对目录编纂的影响 234
二、专论一:论《经义考补正》 264
(一)翁方纲及其《经义考补正》 265
(二)《经义考补正》的成就 266
(三)《经义考补正》疑误考 279
(四)《经义考补正》的特色与不足 293
(五)附:论《经义考补正》提要二种 294
三、专论二:论《四库全书总目》与《经义考》 299
(一)《四库总目》对《经义考》的引用统计 300
(二)《四库总目》对《经义考》条目部分的引用 302
(三)《四库总目》对《经义考》提要部分的引用 310
(四)《四库总目》对《经义考》按语部分的引用 312
(五)《四库总目》对《经义考》失误的校正 318
(六)《四库总目》误引《经义考》考 327
(七)小结 338
第八章 馀论 341
征引书目 346
古籍之属 346
现代著作 351
后记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