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序 1
修订版序 1
修订版再版代序 1
第一编 导言 3
第一章 研究的方法 3
第二章 中国政治思想之史的流变 7
第二编 商朝奴隶制度时代的巫教神学和“八卦”哲学第一章 巫教神学的两重世界观 13
一 “人”的阶级和“神”的阶级 13
二 “神间”的“天”与“帝”和人间的“帝”与“王” 17
三 巫教僧侣的职分和巫教 18
第二章 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变革时代的政治学说——“周易” 21
一 卦辞、爻辞、“易卦”、“易传”之出世时代 21
二 由神学的宇宙观到辨证的宇宙观 23
三 由唯物主义再降到唯心主义 24
第三编 初期封建主政治思想的演化 29
第一章 作为初期封建主政治学说的“洪范” 29
一 “洪范”的时代 29
二 “洪范”所表现的“神权”和王权之统一的思想 31
第二章 随着西周的没落而来的政治思想的演化 35
一 西周的没落和“敬天”思想之动摇 35
二 作为统治者阶级统治武器的“礼”与“刑”的产生 37
三 由“敬天”到“重民”思想转化的社会内容 42
第四编 初期封建制上升时期政治思想各流派第一章 没落封建主集团的政治学说——老聃的复古主义 49
一 “老子”成书的时代及老聃的社会身分 49
二 老聃的辩证观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52
三 老聃的政治学说 56
第二章 封建主集团的政治学说——“集大成”的孔子(丘)学 61
一 孔丘的身分和其身分观念 61
二 作为孔丘思想出发点的“仁” 64
三 孔丘时代的政治问题和其对策 68
四 “正名”、“礼治”和“伦理”的社会观 70
甲 正名主义 70
乙 “礼治” 72
丙 “德”和“刑” 75
丁 “伦理”的社会观 77
五 孔丘所倡导的政治运动 80
六 曾参对孔丘学说的解释 86
第三章 新兴地主-商人政治思想的萌芽 91
第五编 初期封建制矛盾发展时期政治思想各流派第一章 作为农民阶级政治学说的墨子 98
一 墨翟的年代、阶级性及其著作 98
二 墨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00
三 “兼爱”和“互利” 104
四 “尚贤”和“尚同” 111
五 墨翟的宗教思想和其所领导的政治运动 114
六 墨派的发展和消亡 120
甲 宋钘对墨翟的继承 121
乙 墨翟的唯物主义的发展——告不害的性无善恶论 123
丙 许行对墨翟的政治学说的发展 124
丁 墨派的消亡 126
第二章 新兴封建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 127
一 杨朱的“为我”主义 127
二 申不害、慎到、邹衍对杨朱的继承 133
甲 申不害 133
乙 慎到 136
丙 邹衍 140
三 作为封建地主阶层在政治上初步表演的商鞅的封建改制论 143
第三章 没落封建主的政治学说——庄周的出世主义 152
一 庄周传略及其著作 152
二 庄周的认识论 153
三 庄周的政治论 162
第四章 没落期封建领主的政治学说 165
一 孟轲的社会两阶层调和论 165
甲 孟轲的年代及其社会身分 165
乙 孟轲的人性论——性善论 167
丙 社会论上之孔丘“伦理”说的新发挥 172
丁 孟轲的政治学说 174
二 荀卿的封建制度改组论 182
甲 荀卿生平及其社会身分 182
乙 “性恶”与“伪” 183
丙 社会论——“群”与“分” 188
丁 政治论——“法后王”与贤能政治 191
第五章 统一封建阶级各学派的韩非学说 198
一 韩非传略及其学说产生的社会条件 198
二 “参验”主义的认识论 200
三 政治论上的三条原理——法、术、势 204
四 利己主义的经济论 213
第六编 专制主义的封建制初期政治思想各流派及其演变第一章 由初期封建制到专制主义封建制转换期之封建地主政治学说的演变——由“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221
一 “吕氏春秋”所代表的政治思想 221
甲 吕不韦传略及“吕氏春秋”的著者 221
乙 在认识论方面的“吕氏春秋” 222
丙 “吕氏春秋”的历史观 225
丁 大一统王国的创设与专制主义 229
戊 “用民”和农业的经营组织 237
二 陆贾和贾谊 240
甲 陆贾 240
乙 贾谊 243
三 “淮南子”所代表的政治思想 249
甲 在认识论方面的“淮南子” 249
乙 在政治论方面的“淮南子” 254
第二章 适应于专制主义封建经济发展而来的董仲舒的政治学说 258
一 董仲舒的社会身分及其著作 258
二 作为董仲舒认识论的“天人合一”论与“性”说 259
三 对孔丘伦理社会观的神学解释 266
四 “大一统”与专制主义的政治论 268
第三章 贵族地主自救运动的指导原理——刘歆的复古主义 275
一 刘歆传略、阶级性及其时代 275
二 谶纬说和“复古改制”的理论根据 277
三 复古的政治论 281
第四章 地主阶级内部各派思想的升沉与其统一 286
一 今古文学派的对立与调和 286
二 关于政治论上的各派见解 290
三 调和各派之荀悦的折衷论 293
第五章 农民派的政治学说 296
一 王充的批判主义 296
甲 王充传略 296
乙 作为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298
丙 唯物主义的政治论 305
二 在农民阶级实际运动中所表现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纲领 311
甲 在“太平清领书”中所表现的农民的政治教条 311
乙 “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政治运动及其空想社会主义的纲领 313
第七编 矛盾斗争扩大期中的各派政治思想 322
第一章 矛盾扩大期中地主阶级各派思想的演变 322
一 反映地主阶级颓废思想的儒、道学的合 322
二 回光一忽的傅玄反清谈的儒术论 329
三 各部族集团间矛盾与道、儒学和佛学的对立 333
四 反映阶级内部统一的王通儒佛道三教合一论 338
第二章 在矛盾斗争扩大期中作为农民派政治学说的鲍敬言的无政府主义 342
第八编 地主阶级经济复兴时代的各派政治思想第一章 随着地主阶级社会秩序重新安定而来的礼制和刑法的制定 352
第二章 反映地主阶级内部冲突之世俗大地主的政治学说——韩愈、李翱的排佛论 358
一 韩愈的政治学说 358
二 李翱的政治学说 364
三 儒道思想的统一与对立 367
第三章 寺院僧侣地主和中间诸阶层的政治思想 371
一 寺院哲学的“入世”主义倾向 371
二 中小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柳宗元的三教调和论 373
第四章 作为农民阶级意识形态的吕才的道学论 377
第九编 封建主义衰落期的各派政治思想(一)第一章 代表地主阶级意识形态之理学的发展 388
一 展开形而上的理学端绪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张载的复古主义 388
甲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388
乙 张载的封建复古论 394
二 周张哲学的初步发挥——二程哲学 402
甲 二程传略 402
乙 “心”一元论的认识论 403
丙 二程的政治论 408
三 司马光的保守主义 411
甲 司马光传略及其政党 411
乙 司马光的政治论 413
第二章 地主阶级内部的分化和朱陆两学派的对立 419
一 朱熹的折衷主义 419
甲 朱熹传略 419
乙 作为朱熹哲学之认识论的“理”、“气”二元论 421
丙 折衷主义的政治论 427
二 和朱熹派相对立之陆九渊的保守主义 430
甲 陆九渊传略 430
乙 作为认识论的主观唯心主义 431
丙 保守主义的政治论 435
第三章 中小地主及中间诸阶层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440
一 代表中小地主及中间诸阶层之王安石的政治理论及其政策 440
甲 王安石传略 440
乙 王安石前驱者李觏思想的要旨 441
丙 王安石“新法”的主要内容 446
二 反映初期自由商人集团一些要求的叶适、陈亮学说 453
甲 叶适的批判主义 453
乙 陈亮的功利主义 463
第四章 在元朝统治下社会矛盾的扩大和各派政治思想 468
一 充任元朝统治者统治工具的寺院哲学 468
二 不绝如缕的汉族地主阶级的理学 471
三 表现农民阶级意识形态的“妖道” 476
第十编 封建主义衰落期的各派政治思想(二)第一章 地主阶级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其消沉 486
一 随着地主经济暂时安定而来的政治思想各流派 486
甲 吴与弼、胡居仁的中小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 486
乙 薛瑄的大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 490
丙 代表地主阶级内部之统一倾向的陈献章的政治学说 492
二 集大地主集团哲学之大成的王阳明学说 496
甲 王阳明传略 496
乙 认识论上的主观唯心主义 497
丙 保守主义的政治论 502
丁 作为阳明哲学之正统派的王学右派——王汝中、钱德洪的一派 509
三 表现临于没落期的地主阶级政治思想的陆桴亭、李中孚学说 511
第二章 农民派的政治思想的发展 515
一 反映农民阶级一些思想情况和要求的王学左派——王艮的政治学说 515
二 “异端之尤”的王学左派另一代表者李贽的政治学说 519
三 随着封建农村的崩溃而来作为农民派政治学说的颜元的唯实主义 523
第三章 萌芽状态中的市民政治思想 526
一 黄宗羲、唐甄的非君论——市民民主思想的萌芽 526
二 王夫之的经济欲望论 533
三 作为市民思想来考察的龚自珍和魏源学说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