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创新局面的宏伟纲领 1
一、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一项重要决议 1
二、党的十二大代表的选举 3
三、党章的修订工作 5
四、党的十二大的预备会议 10
五、邓小平的开幕词和胡耀邦的报告 12
六、三个委员会的选举 15
七、党的十二大的贡献和意义 20
第二章 改革重心的转移 32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 32
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5
三、一部中国版的政治经济学 39
四、全会在国内外引起的巨大反响 43
第三章 改革的全面展开 53
一、城市改革的整体推进 53
二、横向经济联合大发展 59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65
四、价格改革工作的启动 69
五、改革财政、金融体制 70
六、税收体制的改革 81
七、外贸体制改革 89
第四章 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 93
一、传统科教体制的弊端 93
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召开 97
三、科技体制的改革 100
四、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效 106
五、教育体制的改革 111
第五章 农村改革的深化 119
一、白霓镇和五里湖的新貌 119
二、农村责任制的新形式 122
三、乡镇企业撑起半壁江山 127
四、农村出现新的产业结构 135
五、农村小城镇建设 148
六、农村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152
第六章 对外开放的扩大 155
一、邓小平对经济特区的首次考察 155
二、沿海14个城市的开放 162
三、海南建省办特区 169
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177
五、“中国有了长足的进步!” 183
第七章 军队的改革与建设 188
一、军队的精简整编 188
二、国庆35周年阅兵 195
三、百万大裁军 208
四、军队编制体制的改革 213
五、军事教育与人才培养 218
六、军队政治工作的加强 226
第八章 开创外交新局面 231
一、外交战略的转变 231
二、发展与亚洲周边国家的关系 237
三、中苏关系的恢复 243
四、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254
第九章 “一国两制”的创新构想 271
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271
二、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279
三、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 304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 310
第十章 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327
一、20世纪80年代的整党工作 327
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334
三、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 343
四、举起反腐败的利剑 350
第十一章 精神文明之花 358
一、一项伟大的战略 358
二、“五讲四美”活动的兴起 368
三、各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73
第十二章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76
一、党的十三大主题的确定 376
二、大会筹备过程的变动 381
三、大会报告的起草 389
四、党的十三大的召开 394
五、代表们的热烈讨论 402
六、大会的选举 406
七、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的产生 410
第十三章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413
一、1982年宪法的通过 413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5
三、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433
四、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37
五、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41
第十四章 政治体制的改革 444
一、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444
二、中央政府机构的改革 449
三、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 455
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 462
五、人事制度的改革 468
第十五章 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 471
一、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持 471
二、各地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 478
三、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480
四、个体私营经济的贡献 483
第十六章 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 485
一、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485
二、国民经济跨上新台阶 493
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02
第十七章 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接班 507
一、改革中的经济过热现象 507
二、治理整顿迈开步伐 515
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517
第十八章 沧海横流显本色 526
一、冷静观察“苏东剧变” 526
二、“不当头”的国策 529
三、抵制西方大国的“制裁” 533
四、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549
五、继续深化改革 555
六、对外开放的新举措 561
七、治理整顿的完成 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