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干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1789566
  • 页数:4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反映当代中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背景下的独立自主的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作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等时代特征;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广大劳动者实现自身利益为主线,再现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过程;力求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在理论逻辑上,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顺序,在经济运行的环节中展开经济关系的分析;并分析、借鉴了国内外经济学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新成果。本书可作为各类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研究和关心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读者阅读。

第一篇 导论 1

第一章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 1

第一节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2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的抉择 2

二、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4

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6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含义 6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形成 7

三、区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 9

第三节 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0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10

二、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

三、重要的历史经验:必须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14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

第一节 走出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误区 18

一、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缺陷 18

二、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成因 20

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不等于社会主义 24

四、批判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不同立场 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实践的必然选择 27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27

二、在改革的实践中确定经济体制目标 29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阐释 3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3

一、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3

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的共性 34

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的特征 36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41

第一节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4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性和长期性 43

三、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 4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基本经济制度 4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 45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8

三、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 50

第三节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科学发展 5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52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 52

三、科学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54

第二篇 利益主体 57

第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 5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社会性质 58

一、经济利益主体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 58

二、公有制与私有制两种经济利益主体在社会性质上的比较 59

三、全民所有制利益主体同集体所有制利益主体的差别 62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 64

一、市场经济和中国国情对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要求 64

二、公有制经济的利益主体适应市场经济的现实可能性 66

三、区分两种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国有经济利益主体 67

四、国有独资企业利益主体的双重性 69

第三节 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基本结构 70

一、公有资本利益主体内部组织层级的划分 70

二、国有资本利益主体的组织机构 72

三、集体资本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 75

四、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广大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 76

第五章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8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80

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和实质 80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物质内容 81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 82

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的原因 83

第二节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辩证关系 85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 85

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 87

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 90

第三节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91

一、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价值目标 91

二、支持、鼓励与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93

第四节 重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渡性经济形式 95

一、过渡性经济形式 95

二、过渡性经济形式的类型 97

三、用劳动二重性的观点认识混合所有制 99

第六章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03

第一节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其合理性的判断标准 103

一、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103

二、判断公有制实现形式合理性的标准 106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 109

一、现代企业制度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109

二、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111

三、公有制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113

第三节 公有资本的多种实现形式 114

一、公有资本的概念及其多种企业组织形式 114

二、公有资本具有多种实现形式的原因 116

三、集体资本参与的股份合作制形式 119

第四节 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20

一、土地国有制的实现形式 120

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 123

第七章 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 12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与劳动者的经济权益 127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经济权益 127

二、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的基本含义 128

三、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对经济体制的要求 130

四、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 132

第二节 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实现过程 133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实现的特征 133

二、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实现经济权益的主要环节 135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 136

四、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经济权益 138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 139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 139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完善 141

三、重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143

第三篇 市场环境 147

第八章 现代市场体系 147

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机制 148

一、市场的基本概念 148

二、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150

三、市场机制及其运行 152

四、市场机制是一种社会分工制度 155

第二节 现代市场的基本特征 156

一、现代市场是发达的开放性竞争性市场 156

二、现代市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157

三、国家对市场的微观调控和现代市场的有序性 158

第三节 现代市场体系的结构 159

一、现代市场结构的分类 159

二、商品市场 160

三、要素市场 160

第四节 现代信用制度 162

一、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制度 162

二、信用形式 163

三、信用工具 165

第九章 现代市场的培育与管理 168

第一节 培育现代市场体系 168

一、增强现代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意识 168

二、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169

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171

四、健全信用制度 172

第二节 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 173

一、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173

二、市场的一般规则 173

三、重视完善各类市场的特殊规则 174

第三节 市场管理 175

一、用法律手段管理市场 176

二、用经济手段管理市场 176

三、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市场 177

第十章 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 180

第一节 国内市场国际化 180

一、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180

二、国际化市场的特征和作用 182

三、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需要开拓国际市场 183

第二节 当代国际市场 184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市场的新发展 184

二、国际贸易结构的新变化 185

三、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与贸易管理 189

第三节 国际价值规律与国际竞争 192

一、国际价值规律 192

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原则 194

三、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195

第四篇 增长与发展 199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方式 199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 200

一、经济增长的基本含义 200

二、经济发展的基本含义 202

三、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 203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化 205

一、深刻认识提出科学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205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三个转变” 207

第三节 影响经济科学发展的因素 209

一、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 209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211

三、扬长避短,促进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 213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 215

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215

二、国际上关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7

三、积极研究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18

第十二章 推进经济现代化 221

第一节 从国力出发推进经济现代化 221

一、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221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的有用经验 224

三、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225

四、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战略 226

第二节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28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 228

二、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228

三、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现代化 230

第三节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31

一、经济现代化与优化产业结构 231

二、关于产业结构演化的现代西方经济思想 232

三、调整产业结构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233

四、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234

第四节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5

一、对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探索 235

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6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37

第五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38

一、科技进步与教育在经济中的作用 238

二、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39

三、发展社会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 240

第十三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44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 244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244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246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 248

第二节 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249

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以人为协调主体的系统 249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51

三、节约资源,综合利用 252

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53

第三节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255

一、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 255

二、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 256

三、运用法治和行政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 258

第十四章 经济国际化 261

第一节 经济国际化战略及其价值目标 261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 261

二、经济国际化战略及其价值目标 264

三、实施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相结合 266

第二节 合理利用外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267

一、利用外资的战略意义 267

二、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269

三、全面拓展对外经济与技术交往 270

第三节 国际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中国的发展 272

一、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经济集团化 272

二、中国在区域经济集团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74

三、遵循“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发展多边经贸关系 275

第十五章 公有制企业及其发展 278

第一节 公有制企业应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278

一、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支撑 278

二、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81

三、公有制企业的竞争目标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辩证关系 283

第二节 培育企业竞争优势 285

一、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285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288

三、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 290

第三节 重视发挥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作用 291

一、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291

二、发挥自主联合劳动的优势 293

三、重视发挥普通劳动者的创新能力 294

第十六章 繁荣农村经济 298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298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98

二、农业发展的成就和农村经济的薄弱环节 300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和新任务 302

第二节 在协调城乡关系中繁荣农村经济 303

一、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形成城乡统一的大市场 303

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304

三、搞好农村社区建设 305

第三节 发展现代农业 306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306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07

三、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308

四、培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310

第四节 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第二次飞跃 311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 311

二、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311

三、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312

第五篇 分配与消费 317

第十七章 国民收入的分配 317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与特点 318

一、分配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 318

二、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 31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特点 320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321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 321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多样化 323

三、公有制经济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注意的问题 324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325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 325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327

三、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328

第十八章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332

第一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332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32

二、按劳分配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334

三、坚持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335

四、鼓励一部分人依靠劳动先富起来 33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337

一、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337

二、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特点 338

三、按劳分配的多种劳动计量方式 339

第三节 按劳分配的多种形式 340

一、社会主义工资形式 340

二、公有资本控股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分配 342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分配 343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 346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按要素分配” 346

一、“按要素分配”的实质 346

二、市场经济中的三类“按要素分配”一般关系 348

三、不能用拜物教观念理解“按要素分配” 3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按要素分配” 354

一、公、私所有制与“按要素分配”结合的不同经济性质 354

二、公有制经济与私人“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 355

三、区分私人“按要素分配”与个人“按要素分配” 35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个人“按要素分配” 358

一、个人“按要素分配”的性质和形式 358

二、规范个人“按要素分配” 361

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62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 366

第一节 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366

一、生产和消费的规定性 366

二、生产决定消费 367

三、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369

第二节 居民的消费 370

一、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居民消费的主体 370

二、消费方式的历史特征 37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合理消费 373

第三节 政府的消费 375

一、政府消费的性质和支出范围 375

二、政府采购制度 376

三、政府消费的人民监督 377

第六篇 宏观调控 381

第二十一章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81

第一节 现代市场经济包含宏观调控 382

一、市场调节的缺陷 382

二、现代市场经济不能没有宏观调控 383

三、中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方式的自觉转换 384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特征 385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对象与目标 387

一、宏观调控的对象 387

二、作为宏观调控对象的重大经济关系 388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 390

第三节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392

一、宏观调控体系的构成 392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392

第二十二章 宏观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 396

第一节 宏观调控的主体 396

一、宏观调控的主体是中央政府的专门机构 396

二、宏观调控主体的组织构成 397

三、宏观调控与地区经济调节的结合 398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399

一、计划手段 399

二、经济手段 399

三、法律手段 400

四、行政手段 401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配套运用 402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 402

二、配套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406

三、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理论 407

第二十三章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411

第一节 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411

一、经济基础离不开意识形态的维护 411

二、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作用 412

三、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14

第二节 科学地对待商品拜物教 415

一、市场经济与商品拜物教 415

二、区分商品拜物教观念与拜金主义 416

三、承认和合理利用商品拜物教观念的作用 417

第三节 用社会主义价值观维护公有制经济 41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419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 419

三、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 421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结合 422

第七篇 前景 425

第二十四章 努力实现光辉的前景 425

第一节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 426

一、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 426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27

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 428

第二节 居安思危,坚定信念 430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艰巨性 430

二、正视经济建设中困难的长期性 431

三、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曲折性 432

第三节 发挥自身优势 433

一、发挥科学经济理论的优势 433

二、发挥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的优势 437

三、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优势 440

第一版后记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