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以问题为先导的艰难求索 1
第一章 百废待兴的文学环境 6
第一节 图书的搜集、整理、刊刻与编纂 7
第二节 宋初作家的地域分布 11
第三节 学校废兴与人才的培养 16
第二章 宋初文坛的冲突与对话 25
第一节 南北文臣政治地位的悬殊差异 25
第二节 科举取士过程中的重北抑南 30
第三节 南文北进与文坛风气的转移 37
第四节 北道南移与儒学精神的回归 45
第三章 文道传统的缺失与修复 52
第一节 儒道衰替与宋初经学家的艰难探索 53
第二节 文学创作走出乱世阴影的漫长历程 60
第三节 文道传统得以修复的基本标志 68
第四章 文学变革的人格及情感动因 75
第一节 创作主体人格内涵的丰富与扩大 75
第二节“文士”情怀的传承与超越 82
第三节“复合型主体”的价值判断及情感境界 88
附论《庆历圣德诗》与北宋中期政治文化的转型 95
第五章 示范性经典的更替与宋初文学之转型 109
第一节 诗效“元白”:“次韵相酬”的艺术需求 109
第二节 宗尚玉溪:风雅遽变的艺术契机 112
第三节“《文选》烂”而“秀才半” 115
第四节“韩、柳”承尊与诗文艺术之转型 117
第五节“杜诗”经典价值的最终确立 120
第六章 溪流灌注,百川归海——宋初诗歌发展三个阶段的艺术考察 125
第一节 五代遗音及王禹偁诗歌艺术的超越 126
第二节 重学之风与“崑体诗”的兴盛 142
第三节“欧梅”新声再变风雅的艺术功绩 158
第七章“崑体”文学生态及其创作主体的文化特征 175
第一节 皇权重建过程中的赋颂需求 176
第二节 南方士人以文学为进身之阶的必然选择 181
第三节 望族文化心理的成熟与“西崑余绪” 188
第八章 骈散并驰,文质兼修——宋初文章由衰到盛的艺术演进轨迹 195
第一节 北宋文章初兴于骈体 195
第二节 道学家的“古文”理论与创作实践 210
第三节“古文”艺术的继承与超越 225
第九章 北宋“太学体”文风新论 237
第一节“太学体”并非“古文” 237
第二节“太学体”应试文风的形成与蔓延 243
第三节“庆历之学”与“太学新体” 249
第十章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对象及任务 255
第一节欧、梅不与“西崑”为敌 255
第二节 科考改革并非革新诗文之手段 260
第三节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对象及任务 265
第十一章 宋初隐君的人格变迁与诗风走向 277
第一节 世风与隐风 277
第二节 经义之学与文章之士 285
第三节 隐逸诗风的南北差异 294
征引书目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