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国文化地理总论 3
第一章 文化的结构和价值 3
一、文化的结构 3
(一)意识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3
(二)雅文化·俗文化 4
二、文化资源的价值观 5
(一)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 5
(二)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 7
(三)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 9
第二章 中华文化述要 11
一、中华文化的特点 11
(一)五千年的延续性 11
(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 11
(三)海内一统观与同一性 13
(四)不断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5
二、中华意识文化的几个要点 16
(一)整体观念 16
(二)伦理观念 18
(三)勤奋观念 18
(四)笃学观念 19
三、中华宗教观念的几个特点 20
(一)道并行不悖,不同教派和平共处 20
(二)临时抱佛脚,虔诚教徒比例不大 21
(三)释道儒合流,对雅俗文化影响深刻 23
四、中美文化比较 24
(一)个人至上与群体至上 25
(二)平等观与等级观 26
(三)标新猎奇与中和、空灵、自然 27
(四)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 27
(五)商务文化比较 28
五、中日文化比较 29
(一)集团观念 29
(二)岛国根性 30
(三)尚武和尚白 31
第三章 中华文化区域差异的背景 33
一、巨大的区域差异 33
二、自然环境背景 34
(一)南暖北寒,南湿北旱 35
(二)西高东低,东临大洋 35
(三)自然灾害较多 36
(四)自然环境对中华一统的影响 36
三、中国人体质的区域差异 37
(一)南矮北高·南瘦北胖 37
(二)容貌的南北差异 38
(三)Gm血型的南北差异 39
四、社会环境背景 43
(一)北方战事较多 43
(二)首都主要建在北方 44
(三)东南一带经济比较发达 44
五、汉姓发源地寻踪 44
(一)华夏文化的载体,民族融合的结晶 45
(二)汉姓发源地的分布特征 46
(三)汉姓发源地的历史背景 48
(四)南陈北王中部李,福建林陈半天下 50
(五)汉姓发源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52
六、汉民族性格的地域差异 53
中篇 中国部门文化地理 59
第四章 语言、文学和艺术的区域差异 59
一、语言和文字的区域差异 59
(一)简约的汉语 59
(二)象形的汉字 61
(三)南繁北齐——汉语方言区分布特征 62
(四)口彩与口忌——数字背后的文化 64
(五)北京语音——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 65
(六)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域分布 67
二、色彩观 69
(一)尚黄 69
(二)尚红 70
(三)少数民族色彩观 72
三、文风的区域差异 73
(一)大地是文艺的舞台 73
(二)南骚北风 74
四、画风的区域差异 75
(一)国画的意境美 76
(二)绘画与环境 77
(三)画风的南北差异 77
(四)地域性画派 79
五、地名文化资源 81
第五章 戏曲的分布与地域性 83
一、剧种的层次和分布 83
(一)京剧——中华戏剧文化的代表 83
(二)多层次的剧种及其分布 84
二、剧种纷繁的背景 86
三、戏曲的地域性 88
(一)南柔北刚 88
(二)委婉缠绵的越剧 90
(三)幽默灵巧的川剧 91
(四)乡土气息浓厚的二人转 92
(五)秦腔大声吼起来 93
四、戏曲文化的统一性 94
第六章 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 96
一、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96
(一)美味适口 97
(二)营养生态 98
(三)会餐分食 99
(四)热闹劝酒 101
(五)经营管理 102
二、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103
(一)生冷海鲜 103
(二)色彩美观 104
(三)筷子文化的异同 104
三、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105
(一)南米北面——饮食的自然环境烙印 105
(二)南细北粗——饮食的社会环境烙印 106
(三)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107
四、四大菜系的特征与背景 108
(一)各具特色的鲁菜、川菜和苏菜 109
(二)生猛海鲜的粤菜 110
第七章 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 112
一、影响建筑地域差异三要素 112
二、木石结构与中西建筑差异 113
(一)单体高大与群体低矮 114
(二)原色为主与漆绘缤纷 114
(三)抗灾性强与容易焚毁 115
三、社会意识与中西建筑差异 116
(一)伦理性强 116
(二)平面布局外实内虚 118
(三)高层布局外虚内实 119
(四)公共空间比较单薄 121
四、建筑文化的南北差异 122
(一)南敞北实 122
(二)南多遮拦 125
(三)南轻北厚 127
(四)南多佛寺道观,北多石窟寺 128
(五)南方街巷曲折,北方街巷规正 131
五、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132
(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132
(二)整体保护 133
(三)修旧如旧 135
(四)建筑创新机制 136
(五)保护与创新协调·锦上添花 136
第八章 园林文化的地域差异 138
一、中西园林文化比较 138
(一)宛自天开与雕琢味浓 139
(二)依山傍水与建筑中心 140
(三)求曲忌直与多几何形 143
(四)题联挂匾,文脉深远 147
二、园林的南北差异 148
(一)从大观园园址说起 148
(二)南北园林的主要差异 149
(三)现代南方建筑中的园林要素 150
(四)燕园寻芳 151
三、主题公园与区域文化 153
(一)从“锦绣中华”看中美主题公园文化差异 153
(二)新兴的休闲娱乐实体 155
(三)旅游加房地产模式 157
四、公墓园林化 158
(一)继承传统丧葬文化的积极因素 158
(二)扬弃传统丧葬文化的消极成分 159
(三)吸纳西方丧葬文化的合理内核 161
五、风水与选址 162
(一)传统的选址说 162
(二)与自然环境协调 163
(三)遵循伦理心理原则 164
(四)推陈出新 165
第九章 人才地理特征 168
一、状元的分布及其意义 168
(一)状元的文化地理意义 168
(二)状元的地域分布特征 169
二、状元地域分布的背景 171
(一)区域经济背景 171
(二)文化教育背景 172
(三)政治因素的影响 173
(四)考试制度的影响 189
三、教授的分布和迁移 190
(一)教授地域分布特征 190
(二)北京教授籍贯地分析 193
(三)教授地域迁移的社会意义 195
四、武将地域分布特征 196
(一)武将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96
(二)清代武状元的地域分布 196
(三)近代将领的地域分布 198
下篇 中国区域文化地理 203
第十章 区域文化和文化区划 203
一、区域文化 203
(一)区域文化特征 203
(二)区域和城市的文化形象 204
二、文化区划 206
(一)文化区界线的模糊性 206
(二)文化区划原则 206
(三)中国文化区划概要 207
第十一章 华北文化区 209
一、首都文化 209
(一)首善之区与城市功能综合化 209
(二)雅文化中心 210
(三)东富西贵与双中心 211
(四)四合院·大院·花园小区 213
二、燕赵文化 214
(一)任勇好侠 214
(二)慷慨悲歌 215
(三)近畿文化 216
三、三晋文化 216
(一)古建之乡 217
(二)晋商崛起的背景 218
(三)晋商的特征 220
四、齐鲁文化 222
(一)儒学故乡 222
(二)泰山岩岩 223
(三)豪放热情 224
第十二章 东北和内蒙古文化区 226
一、关东文化 226
(一)关东文化的背景 226
(二)虎、实、乐的东北人 227
(三)东北十大怪 228
二、延边朝鲜族文化 229
三、内蒙古草原文化 231
(一)草原背景 231
(二)草原文化特征 232
第十三章 华东文化区 234
一、吴越文化 234
(一)文物之邦 234
(二)苏州状元 235
(三)绍兴师爷 236
(四)温州文化与温州模式 238
二、上海海派文化 239
(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移民城市 239
(二)精明——上海人的性格特征 242
(三)多元和开新——海派文化的精华 243
三、八闽文化 244
(一)地域差异 244
(二)外向的闽南文化 246
第十四章 华中文化区 249
一、中原文化 249
(一)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249
(二)中州区位与经济文化衰退 250
(三)中州区位再现辉煌 251
二、安徽文化·徽商纵横 252
三、江西文化·兴衰轨迹 254
四、两湖文化 257
(一)缤纷芳菲 257
(二)九头鸟辩 258
(三)武多楚腔 258
第十五章 华南文化 260
一、岭南文化 260
(一)南风北渐 260
(二)广府文化 261
(三)潮汕文化 263
(四)客家文化 265
二、八桂文化 268
第十六章 西北文化区 270
一、三秦文化 270
(一)陕西十大怪 270
(二)皇上两行埋 272
二、甘陇文化 273
三、宁夏回族文化 275
四、新疆文化 277
(一)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地 277
(二)南疆维吾尔族绿洲文化 279
(三)北疆哈萨克族草原文化 282
第十七章 西南文化区 283
一、巴蜀文化 283
(一)天府之国,多斑彩文章 283
(二)尚滋味,好辛香 284
(三)悍勇和勤奋 284
二、黔贵文化 285
(一)大山文化 285
(二)多民族文化 286
(三)文化传入和客籍文化名人 287
(四)区域特征再认识 289
三、滇云文化 292
(一)云南十八怪 293
(二)人类文化博物馆 296
四、藏文化 297
(一)高原环境和藏传佛教 298
(二)奇特的文化景观 299
(三)文化的地域差异 302
第十八章 港澳文化 305
一、香港文化 305
(一)文化的辐射力 305
(二)国际性·商业性·法治性 306
(三)文化互补 308
二、澳门文化 309
第十九章 台湾文化 312
一、原住民的内部差异 312
二、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根基 313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台湾文化 315
参考文献 317
图1-1 文化的结构与潜在价值图 6
图1-2 马斯洛夫需求层次和中华文化对应图 8
图2-1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16
图2-2 阴阳平衡称中 17
图2-3 适中给人和谐美感 17
图2-4 保佑我中头奖 22
图2-5 灶王爷 22
图2 6 欧美与中国文化比较简图 29
图3-1 南北分界图 33
图3-2 中国40个人群Gm血型聚类树状分析简图 42
图3-3 孔子题“殷比干墓”碑文 45
图4-1 汉方言分区图 63
图6-1 野味餐厅 99
图6-2 成都出土汉人宴饮砖雕 99
图6-3 1989年6月西安出土唐韦氏墓壁画 100
图6-4 为我们的合资干杯 100
图7-1 影响建筑地域差异三要素 113
图7-2 德国柏林教堂 114
图7-3 中国与欧洲平面和高层建筑观念比较 117
图7-4 北京胡同封闭式的外墙景观 118
图7-5 北京四合院图 118
图7-6 皖南西递村小巷 119
图7-7 西方典型私宅 119
图7-8 典型亭阁 120
图7-9 重阳登高 120
图7-10 朝鲜族偏廊房 123
图7-11 窑居模型图 124
图7-12 岭南传统民居的门廊、凹门和脚门 125
图7-13 坡屋顶的“檐口三件” 126
图7-14 北京城墙利用示意图 132
图7-15 北京西客站素描 134
图7-16 北京天宁寺古塔艺术节奏感 134
图7-17 北京天宁寺塔与烟囱、住宅景观 135
图8-1 意大利帕拉托诺美第奇别墅花园 141
图8-2 圆明园九洲景区 141
图8-3 意大利弗拉斯卡蒂兰切洛蒂别墅花园 143
图8-4 意大利佛罗伦萨彼得拉亚古庄园的十字形廊 144
图8-5 随地势起伏的游廊 144
图8-6 苏州狮子林墙门和漏窗 145
图8-7 苏州网师园 147
图8-8 广州泮溪酒家鸟瞰图 150
图8-9 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庭 150
图8-10 广州奕阁立面图 151
图8-11 北京大学校园中央区初始规划图 151
图8-12 美国奥兰多的迪士尼和“锦绣中华” 154
图8-13 辽宁开原城迁移示意图 166
图8-14 清东陵和西陵位置示意图 166
图9-1 南宋至清状元分布图 171
图9-2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籍贯分布图 192
图10-1 区域形象设计框架示意图 205
图13-1 福建省方言分布图 246
图15-1 广东省方言分布图 262
图16-1 锅盔像锅盖 271
图16-2 老碗小盆分不开 271
图17-1 火车没有汽车快 294
图17-2 种田能手多老太 296
表2-1 中国和美国的部分技术差距 15
表2-2 中美观念对比 24
表2-3 中美称呼比较 26
表2-4 中美商务文化比较 28
表2-5 中日观念对比 32
表3-1 中国文化的南北差异要目 34
表3-2 中国分地区汉族身高 38
表3-3 中国男性容貌特征观察统计 39
表3-4 中国40个人群Gm血型因子频率 40
表3-5 北魏鲜卑等族改汉姓情况 46
表3-6 中国100大姓发源地 47
表3-7 春秋列国分布 49
表3-8 我国分区域大姓分布 51
表4-1 汉方言区人口简表 63
表4-2 中国少数民族语系和语族 68
表5-1 中国九大剧种专业剧团分布 85
表5-2 采茶戏剧种分布 86
表5-3 花鼓戏剧种分布 86
表5-4 北方梆子剧种和剧团分布 87
表5-5 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分布 88
表6-1 满汉全席“四八珍” 98
表6-2 中餐和西餐饮食文化比较 102
表6-3 北方主要面食品名 106
表6-4 菜系和文艺风格对应关系 109
表7-1 木石结构建筑比较 113
表7-2 社会意识对建筑的影响 116
表7-3 我国建筑文化的南北差异 122
表7-4 我国城市住宅日照间距的南北差异 123
表7-5 我国传统民居的南北差别 127
表7-6 色彩对光的反射率 127
表7-7 现代南北户型比较 128
表7-8 道教名山分布 129
表7-9 道教大小洞天分布 129
表8-1 中国与欧洲传统园林比较 139
表8-2 我国南北园林比较 149
表8-3 主题公园集群 155
表8-4 深港主题公园互补 156
表9-1 状元籍贯地表 170
表9-2 历代书院南北分布 172
表9-3 历代状元籍贯地详表 174
表9-4 教授籍贯地和工作地分布 191
表9-5 在省外工作的教授比重 192
表9-6 北京市教授籍贯地分布 194
第9-7 北京市教授分年龄组籍贯地分布 195
表9-8 清代武状元籍贯地分布 197
表9-9 民国将领、解放军和红军将领分布 199
表11-1 明永乐年间(1403~1424)九镇兵力部署 219
表11-2 晋商票号和会馆分布 221
表12-1 东北十大怪的背景 228
表13-1 苏浙沪人才统计表 235
表13-2 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人口籍贯地 240
表13-3 1936年上海华界人口籍贯地 241
表13-4 重要发明在上海的传播 244
表13-5 福建省方言区人口简表 245
表14-1 《全唐诗》作者籍贯地变化 255
表15-1 广东省方言区人口简表 261
表15-2 客家人五次大迁移概况 265
表15-3 北宋梅州客户增长表 266
表16-1 陕西十大怪与环境 271
表16-2 甘肃省石窟分布 275
表16-3 新疆出土人种类别 278
表17-1 贵州省主要民族建筑形式 287
表17-2 抗战时期内迁贵州的高等院校 288
表17-3 云南十八怪简表 293
表17-4 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比较 302
表19-1 台湾原住民分布表 313
表19-2 台湾和福建八大姓占人口比重 314
表19-3 闽台寺庙和神祗联系表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