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通》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庆坤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0116892
  • 页数:692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先秦篇 14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 14

第一节 中国古初文明时代的宗教伦理精神 14

第二节 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20

第二章 孔子的哲学思想 26

第一节 仁与忠恕之道 26

第二节 天命论 34

第三节 知与仁 38

第四节 中庸之道 43

第三章 墨子的哲学思想 45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 46

第二节 “非命”与“天志”、“明鬼” 48

第三节 知识及其标准 51

第四章 孟子的哲学思想 54

第一节 性善论 55

第二节 尽心、知性、知天 61

第三节 养浩然之气 66

第五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 71

第一节 道论 72

第二节 “为学”与“为道” 79

第三节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82

第六章 《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的哲学思想 86

第一节 道与气 87

第二节 “静因之道”:修养与认识方法 92

第七章 庄子的哲学思想 96

第一节 道论 96

第二节 论“逍遥” 104

第三节 知论 109

第八章 惠施、公孙龙的哲学思想 114

第一节 名辩思潮与名家 114

第二节 惠施的“合同异”思想 116

第三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思想 120

第九章 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125

第一节 墨子知论的继承与发展 125

第二节 论辩的逻辑 128

第三节 功利主义的伦理观 131

第十章 《易传》的哲学思想 135

第一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 136

第二节 “生生之谓易” 141

第十一章 荀子的哲学思想 148

第一节 天人之分 148

第二节 性恶论 153

第三节 知论 158

第十二章 韩非子的哲学思想 168

第一节 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168

第二节 道论 172

第三节 注重“参验”的认识方法 175

秦汉篇 178

第十三章 《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 178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思想渊源 179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哲学观 181

第十四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 191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学派 191

第二节 陆贾的哲学思想 192

第三节 贾谊的哲学思想 195

第四节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201

第十五章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209

第一节 天人感应论 209

第二节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方法 212

第三节 性三品说 214

第十六章 汉代谶纬迷信和《白虎通》的宗教神学 217

第一节 纬书中的神秘主义 217

第二节 《白虎通》的神学思想 218

第十七章 扬雄、桓谭的哲学思想 223

第一节 扬雄的思想体系及其对宗教迷信的批判 223

第二节 桓谭的形神论 227

第十八章 王充的哲学思想 230

第一节 王充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230

第二节 “万物自生,皆禀元气” 233

第三节 认识论、历史观和人性论 240

魏晋南北朝篇 245

第十九章 王弼的哲学思想 245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产生 245

第二节 贵无论 247

第三节 “言不尽意”论 250

第二十章 嵇康、阮籍、裴頠、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54

第一节 嵇康的哲学思想 254

第二节 阮籍的哲学思想 257

第三节 裴頠的哲学思想 258

第四节 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60

第二十一章 向秀、郭象的哲学思想 262

第一节 “玄冥”、“独化”论 262

第二节 “以不知为宗”的认识论 266

第二十二章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 268

第一节 汉魏时期的佛教 268

第二节 道安的佛教哲学 269

第三节 慧远的佛教哲学 271

第四节 僧肇的佛教哲学 275

第五节 竺道生的佛教哲学 285

第二十三章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哲学 289

第一节 原始道教 289

第二节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295

第二十四章 范缜《神灭论》的哲学思想 302

第一节 唯物的形神一元论 302

第二节 对因果报应论的批判 304

隋唐篇 307

第二十五章 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哲学 307

第一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 307

第二节 天台宗 310

第三节 华严宗 316

第四节 禅宗 323

第五节 唯识宗 331

第二十六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 337

第一节 成玄英的思想体系 338

第二节 司马承祯道教理论 343

第三节 王玄览的道体论 345

第四节 杜光庭的道教理论 347

第二十七章 韩愈、李翱的哲学思想 350

第一节 韩愈的哲学思想 350

第二节 李翱的哲学思想 353

第二十八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357

第一节 柳宗元的哲学思想 357

第二节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359

宋明篇 362

第二十九章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362

第一节 理学的产生 362

第二节 《太极图说》的宇宙论体系 368

第三节 诚与主静 372

第三十章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 375

第一节 天理论 376

第二节 格物致知论 380

第三节 人性论 383

第三十一章 张载的哲学思想 386

第一节 “太虚即气” 387

第二节 “一物两体” 391

第三节 认识论上的二重性 393

第四节 人性论与伦理观 396

第三十二章 朱熹的哲学思想 400

第一节 理气论 401

第二节 格物致知论 407

第三节 心性论与理欲观 412

第三十三章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 418

第一节 心即理 419

第二节 自存本心与剥落物欲 421

第三节 朱陆之争 424

第三十四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429

第一节 陈亮的哲学思想 429

第二节 叶适的哲学思想 431

第三节 陈、叶与朱熹的争论 435

第三十五章 王宗仁的哲学思想 439

第一节 心物观 442

第二节 知行合一 447

第三节 致良知 451

第三十六章 王廷相的哲学思想 458

第一节 理根于气 459

第二节 “思与见闻之会” 465

明清篇 470

第三十七章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470

第一节 开明的政治见解 472

第二节 不脱王学的哲学观 477

第三十八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482

第一节 对理气之辩的唯物主义总结 483

第二节 “太虚本动”与变化“日新” 489

第三节 “能必副所”与“行可兼知” 496

第四节 “理势合一” 504

第三十九章 颜元的哲学思想 510

第一节 “理气融为一片” 511

第二节 致知在于习行 512

第四十章 戴震的哲学思想 516

第一节 气化即道 517

第二节 “血气心知”而“进于神明” 519

第三节 具有启蒙意义的理欲观 521

近代篇 527

第四十一章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52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过渡 528

第二节 以元为体 533

第三节 自然进化论 536

第四节 博爱哲学 538

第五节 公羊三世的进化史观 544

第四十二章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547

第一节 仁学体系的建立 547

第二节 转业识成智慧 553

第三节 日新观念,辩对待与破对待 556

第四十三章 严复的哲学思想 559

第一节 物竞天择的天演哲学 559

第二节 经验、理智、直觉的统一 568

第三节 功利主义 575

第四十四章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582

第一节 唯识学的体系 582

第二节 以分析各相始以排遣各相终 591

第三节 从进化论到俱分进化论 596

第四节 反功利主义与唯意志论 610

第四十五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615

第一节 进化唯物论 615

第二节 “知难行易”说 619

第三节 民生史观 622

第四十六章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627

第一节 体用不二论 627

第二节 翕 成变说 633

第三节 本辟心即本体 635

第四节 哲学方法论 638

第四十七章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642

第一节 生命哲学 642

第二节 三路向的文化观 645

第三节 直觉主义 649

第四节 中国社会特殊论 652

第四十八章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 655

第一节 “新理学”的哲学观 655

第二节 形上学系统的架构 659

第三节 人生境界论 662

第四节 “新理学”的形上学方法论 666

第四十九章 金岳霖的哲学思想 670

第一节 居式由能莫不为道 670

第二节 理有固然,势无必至 673

第三节 抽自所与的意念还治所与 675

第四节 逻辑与归纳原则 678

第五节 元学的态度和知识论的态度 681

第五十章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687

后记 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