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绪说 1
一、历史的范围与旨趣 1
广义的历史与狭义的历史 1
研究历史的旨趣 2
历史的分类 2
研究本国史的旨趣 3
二、中国疆域的概略 4
历史与地理 4
中国的境界 5
中国的区域 6
中国疆域的变迁 7
三、中国民族的分布 8
汉族 8
满族 9
蒙族 9
回族 10
藏族 10
苗族 11
韩族 11
中国民族起源说之可疑 12
四、中国史期的划 14
史期的划分 14
上古期 15
中古期 16
近古期 16
近世期 17
现代期 17
第二编 上古史 19
一、神话传说中的古史与石器时代的文化 19
从盘古到尧舜 19
神话传说的功用与解释 20
中国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 22
二、神权政治的发达与君位世袭制度的形成 25
从夏禹到商纣 25
神权政治的发达 26
君位世袭制度的形成 29
三、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宗法社会的完成 30
封建制度的建立 30
宗法的作用与概略 32
封建制度与宗法社会下之礼、刑、学 34
周初史料的怀疑与考订 36
四、封建制度的动摇与贵族阶级的崩溃 37
封建制度动摇的前期 37
春秋与霸业 38
战国与七雄 39
贵族阶级的崩溃与士大夫阶级的产生 42
五、哲人思想的勃兴与古代文学的演变 43
先秦诸子勃兴的因素 43
先秦诸子的流别 44
诗经与楚辞 48
六、古代社会生活的鸟瞰 48
考证古代社会生活的难点 49
经济组织:井田制度的演变 49
宗教思想: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术数 51
家族制度:姓氏、婚姻与丧祭 53
第三编 中古史 57
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平民革命的暴兴 57
秦朝统一的先驱者 57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60
中国式的法治主义的流毒 63
平民革命的暴兴 64
二、州郡制度的演变与儒教经典的建立 66
前汉维持政权的武器 66
州郡制度的演变 66
儒教经典的建立 69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71
三、社会政策的尝试与失败 72
中国政治上的两种怪物:宦官与外戚 72
新莽的社会政策 74
新莽的失败与汉室的重兴 77
四、士大夫阶级政治争斗的因果 78
光武的政治策略与清议的产生原因 79
外戚宦官变乱的再现与士大夫政治斗争的失败 81
五、外族的征服与交通的发展 83
匈奴 84
西域 85
西羌 86
东胡与朝鲜 87
两粤与西南夷 88
六、佛教的输入与道教的形成 93
佛教的创始与传布 93
佛教的输入 95
道教的形成 96
七、学术思想的僵化与文学史学的发展 97
两汉学术思想的僵化 98
两汉经学的三变 98
经学与纬谶 100
两汉的文学与史学 101
八、割据局势的创始 103
后汉的衰亡 103
三国的鼎峙 104
晋代的统一 106
九、民族的混战与中国的分裂 108
五胡之乱的远因:民族杂居 108
五胡之乱的近因:八王之乱 110
五胡乱华与晋室南迁 111
南北朝的对峙 113
文化南渐与北族同化 114
十、儒教思想的反动与士庶阶级的划分 116
儒教思想的反动的原因 117
清谈与玄学 118
士庶阶级的划分 120
十一、帝国的再现与政制的演变 123
帝国的再现 124
隋、唐的递代 124
隋、唐政制的渊源 125
赋税 126
科举 127
刑律 128
交通 129
十二、域外诸族的经略与欧亚交通的发展 130
隋、唐的域外经略 130
东方:朝鲜与日本 131
北方:突厥 132
西方:吐谷浑、吐蕃与西突厥 133
南方:林邑与南诏 134
唐朝的六都护府 135
欧、亚交通的发展 136
十三、佛道的发达与外教的输入 137
佛教的兴盛 137
道教的发展 139
儒佛道三教的交哄 140
回教 141
景教 142
祆教 143
摩尼教 144
十四、儒学的衰落与文艺的兴盛 145
唐代儒学的衰落 145
唐代文艺兴盛的原因 146
唐代的文学 146
唐代的艺术 151
十五、军阀的产生与割据的再现 153
唐代衰亡的因素 153
藩镇的产生与其变乱 153
安史叛变后的唐室 156
黄巢之乱 157
五代与十国 158
五代时期的民族与文化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