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4
行政建置志 27
第一章 地理位置 27
第二章 建置沿革 27
第三章 疆域 28
第一节 清代 28
第二节 民国时期 28
第三节 当代 30
第四章 行政区划 30
第一节 乡·保 30
第二节 区·乡·保 30
第三节 区·乡·社 31
第五章 镇·区·乡 34
第一节 镇 34
第二节 区 35
第三节 乡 36
自然地理志 45
第一章 地质 45
第一节 构造 45
第二节 地层 46
第三节 矿藏 47
第二章 地貌 49
第一节 山地 49
第二节 山系 51
第三节 冰川 52
第三章 气候 52
第一节 光能 53
第二节 热量 53
第三节 降水 55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 55
第五节 物候 57
第四章 水文 57
第一节 河流 58
第二节 地下水 60
第五章 土壤 60
第一节 黄褐土 61
第二节 黄棕壤 61
第三节 棕壤 61
第四节 山地草甸土 62
第五节 潮土 62
第六节 水稻土 62
第六章 植物 63
第一节 种子 63
第二节 草皮 63
第三节 栽培 64
第七章 动物 66
第一节 鸟类 66
第二节 哺乳类 67
第三节 鱼类 68
第四节 其它类 68
自然灾害志 73
第一章 灾情 73
第一节 涝灾·洪灾 73
第二节 旱灾 75
第三节 雹灾 77
第四节 风灾 78
第五节 虫灾 78
第六节 地震 78
第二章 抗灾 79
第一节 机构 79
第二节 防汛抗旱 79
第三节 “7·31”抗洪抢险纪实 80
第三章 救灾 81
第一节 解放前 81
第二节 解放后 82
人口志 87
第一章 人口规模 87
第一节 源流·数量 87
第二节 分布 88
第三节 密度 89
第二章 人口构成 89
第一节 年龄 89
第二节 性别 91
第三节 民族 93
第四节 阶级 93
第五节 文化程度 94
第三章 人口变动 95
第一节 自然变动 95
第二节 迁移变动 97
第四章 人口就业 98
第一节 劳动力 98
第二节 在业 98
第三节 不在业 99
第四节 被抚养 99
第五节 待业 100
第五章 人口生产 100
第一节 婚姻 101
第二节 家庭 101
第六章 人口控制 102
第一节 机构 103
第二节 宣传教育 103
第三节 节育手术 104
第四节 人口与耕地·教育 104
农业志 109
第一章 生产关系 109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109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10
第三节 互助合作 111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12
第五节 生产责任制 115
第二章 生产条件 115
第一节 耕地 115
第二节 工具 116
第三节 肥料 116
第四节 籽种 116
第三章 种植业 118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18
第二节 粮食作物 119
第三节 油料作物 123
第四节 蔬菜作物 124
第五节 经济作物 124
第六节 土壤普查·农作物区划 125
第四章 畜牧业 126
第一节 饲草·饲料 126
第二节 畜禽 127
第三节 区划 130
第五章 副业 130
第一节 木耳·香菇 131
第二节 加工·编织 131
第三节 其它 131
魔芋志 135
第一章 概略 135
第一节 沿革 135
第二节 生境条件 135
第三节 用途 136
第二章 种植 136
第一节 栽培品种 136
第二节 高产栽培 137
第三节 种籽繁殖 139
第三章 加工 141
第一节 手工 141
第二节 芋角 141
第三节 精粉 142
第四章 开发 143
第一节 基地建设 143
第二节 魔芋食品 144
第三节 经济效益 145
第四节 市场 145
林业特产志 151
第一章 林业 151
第一节 资源 151
第二节 营林 152
第三节 保护 154
第四节 经营 156
第五节 区划 157
第二章 特产 158
第一节 生漆 159
第二节 蚕桑 161
第三节 茶叶 163
第四节 果树 165
第五节 药材 166
第六节 其它 167
水利水保志 171
第一章 水利 171
第一节 引水 171
第二节 蓄水 172
第三节 提水 173
第四节 治河 175
第二章 水电 177
第一节 水电建设 177
第二节 水电站 178
第三章 水土保持 180
第一节 流水 180
第二节 治理 180
第四章 水产 181
第五章 区划 182
第一节 低山、河谷洪旱交替引蓄提灌区 182
第二节 北部中山水保引灌结合区 182
第三节 南部中山涵养水源区 182
工业志 185
第一章 工业体制 185
第一节 全民 185
第二节 集体 186
第三节 乡镇 187
第四节 个体 189
第二章 工业门类 190
第一节 食品 190
第二节 森林 191
第三节 建材 191
第四节 能源 192
第五节 工艺美术制品 192
第六节 机械 193
第七节 缝纫 194
第八节 文化用品 194
第九节 纺织 194
第十节 化学 195
第十一节 其它 195
第三章 工业管理 195
第一节 机构 195
第二节 企业管理 196
第四章 名优产品 196
交通邮电志 201
第一章 交通 201
第一节 人行道路 201
第二节 栈道 201
第三节 航道 202
第四节 公路 202
第五节 铁路 204
第六节 桥梁 205
第七节 渡口 209
第二章 运输 211
第一节 工具 211
第二节 运输量 212
第三节 管理 213
第三章 邮政 214
第一节 邮路 214
第二节 业务 214
第三节 机要通讯 216
第四节 报刊发行 216
第四章 电信 216
第一节 电路 216
第二节 设备 217
第三节 业务 218
商业志 223
第一章 集市交易 223
第一节 市场 223
第二节 贸易 223
第二章 私营商业 224
第一节 字号·商号 224
第二节 个体户 225
第三章 合作商业 226
第一节 经营体制 226
第二节 管理体制 227
第三节 供应 228
第四节 收购 229
第五节 经营 230
第四章 国营商业 231
第一节 购进 231
第二节 销售 233
第三节 经营 234
第五章 粮油商业 235
第一节 购销 235
第二节 储运 236
第三节 经营 237
财政金融志 241
第一章 财政 241
第一节 体制 241
第二节 收入 242
第三节 支出 243
第二章 税务 244
第一节 农业税 244
第二节 工商税 246
第三章 审计 248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48
第二节 审计工作 248
第三节 内审·外审 250
第四章 金融 251
第一节 货币 251
第二节 储蓄 252
第三节 信贷 252
第四节 债券 254
第五节 保险 254
经济管理志 259
第一章 经济综述 259
第二章 计划管理 262
第一节 体制 262
第二节 计划编制 262
第三节 计划执行 263
第三章 物资管理 264
第一节 体制 264
第二节 供应 264
第三节 经营 265
第四章 物价管理 265
第一节 体制 265
第二节 物价调整 266
第三节 物价检查 269
第五章 工商管理 270
第一节 体制 270
第二节 个体户管理 271
第三节 企业登记 271
第四节 经济合同 271
第五节 商标广告 272
第六章 统计管理 272
第一节 统计调查 272
第二节 统计资料 273
第七章 计量管理 273
第一节 体制 273
第二节 器具 273
第三节 管理 274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274
第八章 土地管理 275
城乡建设志 279
第一章 县城建设 279
第一节 沿革 279
第二节 街道 279
第三节 重要建筑 280
第四节 市政设施 281
第五节 房产管理 282
第二章 村镇建设 283
第一节 乡村 283
第二节 集镇 284
第三章 建工建材 286
第一节 建工 286
第二节 建材 287
第四章 征地移民 288
第一节 库区淹没 288
第二节 实物补偿 289
第三节 迁建 289
第五章 建设管理 290
第一节 机构 290
第二节 工程管理 290
第三节 规划管理 291
第六章 笔架山旅游资源 291
第一节 名山由来 291
第二节 自然景观 292
第三节 笔架掌故 292
政党群众团体志 297
第一章 国民党岚皋地方组织 297
第一节 县党部 297
第二节 组织建设 297
第三节 主要活动 297
第二章 共产党岚皋地方组织 298
第一节 县工委、县委 298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299
第三节 组织建设 301
第四节 宣传教育 302
第五节 纪律检查 303
第六节 统一战线 304
第三章 人民政协 305
第一节 机构 305
第二节 政协委员会 305
第三节 主要工作 306
第四章 群众团体 306
第一节 工人组织 306
第二节 农民组织 307
第三节 青年组织 308
第四节 妇女组织 309
第五节 商人组织 310
第六节 其他组织 310
政权志 313
第一章 权力机关 313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13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314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316
第四节 选举 316
第二章 行政机关 317
第一节 县级政府 317
第二节 基层政府 322
第三章 审判机关 323
第一节 机构 323
第二节 制度 323
第三节 刑事 324
第四节 民事 326
第五节 经济 326
第六节 申诉复查 327
第四章 法律监督机关 327
第一节 机构 327
第二节 刑事检察 328
第三节 法纪检察 328
第四节 经济检察 328
第五节 监所检察 329
第六节 控告申诉 329
政务志 333
第一章 民政 333
第一节 优抚 333
第二节 救济·救灾 333
第三节 社会福利 334
第四节 扶贫 334
第二章 劳动人事 335
第一节 人事管理 335
第二节 劳动就业 336
第三节 劳动工资 337
第四节 劳保福利 337
第三章 公安 338
第一节 刑事侦察 338
第二节 治安管理 339
第三节 户口管理 340
第四节 消防管理 340
第五节 “四类分子”摘帽 341
第六节 平反“三案” 341
第四章 司法 341
第一节 法制教育 341
第二节 民事调解 342
第三节 公证 342
第四节 律师事务 342
第五章 信访 343
第六章 档案 343
第一节 管理 343
第二节 储藏 343
军事志 347
第一章 群众斗争 347
第一节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孙守法 347
第二节 刘洪·刘二虎 347
第三节 白莲教 348
第四节 川滇农民军 351
第五节 太平军 351
第六节 洛河教案 351
第七节 哥老会 352
第八节 “神团” 353
第九节 爱国志士 354
第二章 驻军 356
第一节 清军·农民军 356
第二节 民国军 356
第三节 解放军 357
第三章 地方武装 357
第一节 政府 357
第二节 民间 359
第四章 兵役 361
第一节 绿营兵 361
第二节 国民兵 361
第三节 志愿兵·义务兵 362
第五章 要地 363
第一节 寨堡·关隘 363
第二节 战地 363
第六章 兵事 364
第一节 光头山之战 364
第二节 黄柏棚之战 365
第三节 岚皋解放记 365
科学技术志 369
第一章 机构 36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69
第二节 科研、推广机构 369
第三节 地震测报站 369
第二章 科技管理 370
第一节 队伍 370
第二节 技术职称 370
第三节 人员待遇 371
第三章 科技应用·普及 372
第一节 宣传 372
第二节 培训 372
第三节 应用 373
第四章 科技成果 374
第一节 国家级 375
第二节 省级 375
第三节 地区级 376
第四节 县级 377
文化体育志 381
第一章 文化 381
第一节 机构 381
第二节 民间文艺 382
第三节 文艺创作 384
第四节 文物 386
第二章 新闻·广播 388
第一节 报纸 388
第二节 广播 388
第三章 电影·电视 390
第一节 电影 390
第二节 电视 390
第四章 图书 390
第一节 发行 391
第二节 阅览 391
第五章 体育 392
第一节 体育行政 392
第二节 学校体育 393
第三节 竞技体育 393
第六章 宗教 395
第一节 道教 395
第二节 佛教 395
第三节 天主教 396
第四节 伊斯兰教 396
教育志 399
第一章 教育行政 399
第一节 经费 399
第二节 设施 399
第二章 初等教育 401
第一节 学前 401
第二节 小学 401
第三章 中等教育 402
第一节 普通教育 402
第二节 职业教育 404
第四章 专业技术教育 404
第五章 成人教育 405
第一节 扫盲 405
第二节 职工业余 406
第三节 函授 406
第四节 广播电视 407
第六章 教师 407
第一节 队伍 407
第二节 师资培训 407
第三节 待遇 408
卫生志 413
第一章 医疗事业 413
第一节 机构 413
第二节 中医 415
第三节 西医 416
第二章 卫生防疫 416
第一节 机构 416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417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419
第四节 公共卫生 421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421
第三章 妇幼保健 422
第一节 机构 422
第二节 妇女保健 422
第三节 儿童保健 423
艺文志 427
第一章 散文 427
第二章 诗歌 437
第三章 民谣 443
第四章 对联 444
第五章 故事 445
第六章 歌曲 455
第七章 作品选目 468
民俗志 471
第一章 岁时节令 471
第一节 春节 471
第二节 清明 474
第三节 端阳 475
第四节 中秋·重阳 475
第五节 回民节日习俗 476
第二章 婚姻习俗 476
第一节 婚娶 476
第二节 嫁女 480
第三节 改嫁 480
第四节 回民婚俗 481
第三章 生育·寿辰 481
第一节 生育 481
第二节 寿辰 484
第四章 丧葬习俗 484
第一节 送终 484
第二节 入棺 485
第三节 戴孝 485
第四节 打丧鼓 486
第五节 出柩 486
第六节 抬丧 487
第七节 垒坟 487
第八节 回民丧葬习俗 487
第五章 生活习俗 488
第一节 交际 488
第二节 服饰 490
第三节 饮食 492
第四节 居住 494
第五节 梦占 495
第六章 生产习俗 496
第一节 农业 496
第二节 饲养 497
第三节 狩猎 497
第四节 行业·匠作 498
方言志 501
第一章 岚皋方言特点 501
第一节 音系 501
第二节 语法 501
第二章 语音系统 505
第一节 声母 505
第二节 韵母 505
第三节 单字调 505
第四节 文白异读 506
第三章 声韵拼合规律 506
第四章 同音字 508
第五章 岚皋话与普通话 523
第一节 声母比较 523
第二节 韵母比较 524
第三节 声调比较 526
第六章 词汇 527
第一节 天文·地理 527
第二节 植物·动物 528
第三节 房屋·器具 529
第四节 人体·生理 529
第五节 动作·行为 530
第六节 人品·称谓 531
第七节 饮食·服饰 532
第八节 交际·对话 532
第九节 婚丧 533
第十节 农事 533
第十一节 行业 534
第十二节 形容·比喻 534
第七章 谚语 535
第八章 谜语 541
第九章 歇后语 552
人物志 559
第一章 传略 559
第二章 记事 576
第三章 表 582
附记“文化大革命”记略第一章 发端 587
第一节 批“三家村” 587
第二节 教师集训会 587
第三节 红卫兵 587
第二章 内乱 588
第一节 “炮打司令部” 588
第二节 “造反组织” 588
第三节 武斗纪事 589
第三章 以“左”治乱 590
第一节 “斗、批、改” 590
第二节 “反复辟倒退” 591
第四章 拨乱反正 592
第一节 平反冤假错案 592
第二节 组织整顿 592
附录 595
第一章 公文·文告 595
第二章 奏章·调查报告 608
第三章 碑石·论文 612
第四章 族谱序选 624
修志始末 626
岚皋县志编纂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变更名录 628
岚皋县志各分志编辑 628
岚皋县志初稿撰写人员 629
为岚皋县志编写提供资料人员 629
岚皋县志摄影制图人员 630
地区部门初审岚皋县志人员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