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3
三 论文的研究框架、重点、难点及突破点 11
四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3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16
一 意识形态的概念考察 16
(一)国外学者对意识形态含义的不同看法 17
(二)国内学者对意识形态含义的不同认识 22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26
二 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28
(一)存在的客观性与鲜明的阶级性 28
(二)系统的理论性与强烈的实践性 30
(三)相对的独立性与历史的继承性 32
三 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 33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34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37
(三)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 40
第二章 网络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44
一 互联网络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功能 44
(一)互联网络的兴起与发展 45
(二)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56
(三)互联网基本功能 64
二 网络发展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机遇 66
(一)网络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67
(二)网络发展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74
(三)网络发展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78
(四)网络发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技术条件 82
三 网络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新挑战 87
(一)网络发展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出新课题 87
(二)网络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御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96
(三)网络发展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面临巨大冲击 118
(四)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 128
第三章 确保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137
一 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37
(一)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138
(二)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145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保证 153
(四)防止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锐利武器 158
二 网络时代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应掌握的原则 165
(一)知己知彼,保持警觉 166
(二)主动出击,疏堵结合 172
(三)遵循规律,注重实效 178
(四)关注现实,体现创新 189
三 确保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方法 197
(一)互联网的法律控制 198
(二)互联网的行政控制 211
(三)互联网的技术控制 221
第四章 应对信息网络化挑战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228
一 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 229
(一)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229
(二)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现状 233
(三)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对策 239
二 大力建设规范有序的网络道德 244
(一)网络道德的内涵及问题的表现 245
(二)网络空间道德建构困境 246
(三)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原则 249
(四)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途径 255
三 紧紧把握互联网上的舆论导向 266
(一)舆论与网络舆论 266
(二)网络舆论消极难控的现状 268
(三)互联网上把握舆论导向的对策 275
四 加强和改进网上思想政治工作 281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81
(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有效性评估 283
(三)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285
五 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290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291
(二)网络时代的文化衍生及冲突形成 294
(三)发展健康、先进网络文化的对策 300
参考文献 307
致谢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