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1
第一章 历史的遗憾 1
1 抗战胜利后的建国要求 1 1
2 中共的建国方针与建国程序设计 3 1
3 1946年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5 1
4 全面内战爆发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 6 1
5 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 8 1
6 毛泽东对建国程序的设想 11 1
第二章 新中国建国计划和程序设计 2
1 新中国建国计划的重大改变 14 2
2 米高扬秘访西柏坡 16 2
3 七届二中全会与“两个务必” 19 2
4 毛泽东说进京“赶考” 22 2
5 刘少奇秘访苏联取经 27 2
6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32 2
第三章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3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34 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36 3
3 国旗是如何升起来的 41 3
4 1949年10月21日:政务院成立 48 3
第四章 恢复经济与统一全国财经工作 4
1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0 4
2 建国初期大行政区建立 56 4
3 没收官僚资本 58 4
4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62 4
第五章 发展经济与统一货币 5
1 建国前中国的货币状况 65 5
2 董必武与中国人民银行 70 5
3 人民币制度的诞生 71 5
4 货币统一与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73 5
第六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四大运动” 6
1 土地改革运动与“划分阶级成分” 77 6
2 为什么要打抗美援朝战争 79 6
3 建国初期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84 6
4 “打老虎”与“三反”、“五反”运动 86 6
第七章 建国初期的思想文化批判运动 7
1 震动全国的文化事件——批判电影《武训传》 91 7
2 建国后改造农民的批评教育运动 96 7
3 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98 7
4 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102 7
第八章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8
1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106 8
2 “156项”援建工程与新中国工业发展 109 8
3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三大改造 112 8
4 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社会主义 113 8
5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反冒进 115 8
第九章 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及重大举措 9
1 建国后国家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及演变 118 9
2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 122 9
3 “一五”时期投资与计划体制的确立 124 9
4 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的演变 127 9
5 历史的记忆:“中国第一票”与票证的兴起 133 9
6 历史的档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4 9
第十章 1957年:中国历史激荡的前夕 10
1 经济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136 10
2 “双百”方针与反右斗争 138 10
3 全国农村两条道路的大辩论 145 10
第十一章 “三面红旗”出台的前前后后 11
1 总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9 11
2 “大跃进”运动是如何兴起来的 151 11
3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55 11
4 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 158 11
5 历史留给后人的教训 162 11
6 在历史的记忆里 164 11
第十二章 中国历史在1959年的转折 12
1 毛泽东与第二次郑州会议 167 12
2 关于人民公社的若干问题 171 12
3 毛泽东为什么力辞国家主席 174 12
4 “庐山会议”是是非非 178 12
5 历史的档案(1959年) 182 12
第十三章 “三年经济困难”,天灾还是“人祸” 13
1 “三年自然灾害”的计量考察 186 13
2 “共产风”与“信阳事件” 189 13
3 历史留给后人的教训 191 13
第十四章 1961年:中央发布条例最多的一年 14
1 国民经济转入调整阶段 195 14
2 《农业六十条》及其修正案 196 14
3 《商业四十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两个条例出台 199 14
4 科教文艺工作条例 201 14
5 邓小平与《工业七十条》 205 14
第十五章 “七千人大会”的前前后后 15
1 “七千人大会”的重要议题:粮食问题 208 15
2 “包产到户”的风波 213 15
3 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的断言 217 15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始末 16
1 “四清”运动的起因 222 16
2 刘少奇与“四清运动” 225 16
3 全面高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28 16
4 “四清”运动中的分歧和转折 231 16
5 历史是一面镜子 235 16
第十七章 “文化大革命”十年 17
1 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 239 17
2 上海“一月革命”与“全面夺权” 248 17
3 “二月逆流”与刘少奇冤案 250 17
4 庐山会议与“九一三事件” 253 17
5 “批林整风”和纠正极“左”思潮 261 17
6 “批林批孔”运动 263 17
7 邓小平领导1975年整顿工作 265 17
第十八章 毛泽东与四个现代化 18
1 毛泽东与中国发展道路 269 18
2 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 272 18
3 毛泽东与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276 18
4 在历史的记忆里 279 18
上卷结束语:中国需要文化现代化 282 19
(下卷) 19
第十九章 历史的转折 19
1 十字路口的中国 285 19
2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286 19
3 解放思想,冲破禁区 288 19
4 震动全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291 19
5 历史的转折 294 19
6 1979年开展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 297 19
第二十章 里程碑 20
1 历史的坐标——袁庚引爆改革开放第一炮 303 20
2 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308 20
3 “红色资本家”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320 20
第二十一章 中国民营经济从哪里来 21
1 1979:街边创业第一代 327 21
2 家庭工业在野火中燎原 331 21
3 历史的档案 331 21
4 历史的记忆 332 21
第二十二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和渐进性 22
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 337 22
2 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 339 22
3 改革的最初思路:放权让利 341 22
4 从“市场调节”到“计划经济” 345 22
5 改革在实践中率先突破 349 22
6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52 22
第二十三章 中国经济改革在1984 23
1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355 23
2 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356 23
3 历史留下的记忆 357 23
4 留给记忆的风云人物 359 23
第二十四章 中国经济改革在转弯处 24
1 价格双轨制 362 24
2 实施“第三条道路”的背后 364 24
3 “巴山”轮会议 366 24
4 价格双轨制与激进改革 369 24
5 1988:价格闯关 370 24
第二十五章 从扩权到制度改革的演进 25
1 从扩权到制度改革的演进 377 25
2 承包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受挫 381 25
3 从“价格闯关”到“治理整顿” 384 25
4 关于市场化改革的第二次争论 385 25
5 公司法对法人财产权的确立 386 25
第二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6
1 皇甫平系列改革文章 389 26
2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 392 26
3 中国经济:兴奋的1992 397 26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401 26
第二十七章 治理整顿与集权式改革 27
1 票证经济的终结 403 27
2 1993年“急刹车” 405 27
3 严刹“圈地”风,遏制房价涨势 407 27
4 「1993」中央六号文件“十六条”措施 408 27
5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 409 27
6 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 415 27
7 投资体制的改革 419 27
第二十八章 国有企业改革 28
1 国企改革第一阶段(1978~1984):放权让利阶段 423 28
2 国企改革第二阶段(1985~1993):实行两权分离阶段 426 28
3 国企改革第三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28 28
4 无法回避的所有权问题 430 28
5 市场经济法则与国企的运行机制 433 28
6 国有企业三年脱困 436 28
7 国有企业的地位变化 438 28
8 三年脱困的政策及企业环境 440 28
第二十九章 中国战略发展 29
1 西部大开发 445 29
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448 29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54 29
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457 29
5 “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 458 29
6 “三农”问题与农村改革 461 29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66 29
8 第九个中央一号文件锁定现代农业 468 29
第三十章 中国改革开放谁享其利 30
1 中国经济改革的取向 472 30
2 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吗 475 30
3 中国离市场经济有多远 477 30
4 改革开放谁享其利 479 30
5 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战略与缺陷 482 30
6 市场是万能的吗 486 30
第三十一章 改革开放历史人物与人物历史 31
1 为什么总是掀起毛泽东热 491 31
2 邓小平开启中国市场经济大门 493 31
3 陈云的经济思想 496 31
4 朱镕基新政:治理整顿式的中国改革 500 31
第三十二章 经济学家、经济学与中国改革 32
1 经济学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504 32
2 经济学家与中国经济改革 508 32
3 中国经济学家到底做了些什么 512 32
4 市场神话与经济学家挨骂 514 32
5 市场经济与道德信仰 517 32
第三十三章 构建和谐社会 33
1 科学发展观 523 33
2 构建和谐社会 524 33
3 释义和谐 526 33
4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内涵 529 33
5 宗教文化中“和”的内涵 531 33
6 和谐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533 33
第三十四章 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经济强国 34
1 “两法”与“两会” 539 34
2 中共十七大与政治民主 545 34
3 房价、土地政策与土地革命 553 34
4 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55 34
5 中国临时价格干预政策 559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