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病理生理学 1
第一章 绪论与疾病概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绪论 1
一、概述 1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
第二节 疾病概论 3
一、健康与疾病 3
二、病因学 3
三、发病学 5
四、疾病的转归 7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9
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 9
一、正常水、钠代谢 9
二、脱水 13
三、水中毒 16
四、水肿 17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20
一、正常钾代谢 20
二、低钾血症 22
三、高钾血症 24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26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及调节 26
一、机体酸碱物质的来源 26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27
第二节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30
一、pH 30
二、二氧化碳分压 30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30
四、缓冲碱 31
五、碱剩余 31
六、阴离子间隙 31
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31
一、代谢性酸中毒 32
二、呼吸性酸中毒 34
三、代谢性碱中毒 36
四、呼吸性碱中毒 39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40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40
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41
第四章 缺氧 42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42
第二节 缺氧的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 43
一、低张性缺氧 43
二、血液性缺氧 44
三、循环性缺氧 45
四、组织性缺氧 45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46
一、呼吸系统变化 46
二、循环系统变化 47
三、血液系统变化 48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48
五、组织细胞变化 48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49
一、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状态 49
二、个体差异 49
三、适应性锻炼 49
第五节 缺氧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9
一、消除引起缺氧的原因 49
二、氧疗 50
三、氧中毒 50
第五章 休克 51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52
一、休克的病因 52
二、休克的分类 52
第二节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53
一、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早期或代偿期) 55
二、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期或可逆性失代偿期) 56
三、微循环衰竭期(休克的难治期或不可逆期) 57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与器官功能变化 58
一、细胞代谢障碍 59
二、细胞的损伤 59
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60
第四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62
一、病因学防治 62
二、发病学治疗 62
第六章 心功能不全 64
第一节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及分类 64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 64
二、诱因 65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66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66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66
二、心肌收缩性降低 68
三、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69
四、心室壁舒缩协调障碍 70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70
一、心脏的代偿 71
二、心脏以外的代偿 72
第四节 心力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73
一、肺循环淤血 73
二、体循环淤血 74
三、心输出量不足 75
第五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75
一、消除基本病因和诱因 75
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 76
三、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76
四、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76
五、改善组织供氧和心肌代谢 76
第七章 呼吸功能不全 77
第一节 概述 77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78
一、病因 78
二、发病机制 78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83
一、酸碱平衡紊乱 83
二、呼吸系统变化 83
三、循环系统变化 84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85
五、肾功能变化 85
六、胃肠变化 85
第四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86
一、防治原发病、去除诱因 86
二、改善肺通气 86
三、氧疗 86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 86
第八章 肝功能不全 87
第一节 概述 87
第二节 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及分类 87
一、病因 87
二、分类 88
第三节 肝性脑病 88
一、分类及分期 88
二、发病机制 89
三、影响肝性脑病的因素 94
四、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95
第九章 肾功能不全 97
第一节 概述 97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97
一、分类 98
二、病因及特点 98
三、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99
四、急性肾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 100
五、急性肾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02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 102
一、病因 102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病过程及发病机制 103
三、慢性肾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 104
第四节 尿毒症 107
一、发病机制 107
二、尿毒症的功能代谢变化 108
三、慢性肾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09
第十一篇 药 理学 111
第十章 药理学总论 111
第一节 药理学总论一绪言 112
一、药理学的概念及学科任务 112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12
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115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15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116
三、药物作用机制 118
四、药物与受体 119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120
一、药物跨膜转运 121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122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参数及其概念 125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28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28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130
第十一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 133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133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与分类 133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135
三、递质的生物合成与贮存 136
四、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136
五、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137
六、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 138
第二节 拟胆碱药 139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 139
二、抗胆碱酯酶药 141
第三节M胆碱受体阻断药 142
一、阿托品 142
二、其他 144
第四节 骨骼肌松弛药和神经节阻断药 145
一、骨骼肌松弛药 145
二、神经节阻断药 146
第五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46
一、α受体激动药 146
二、α、β受体激动药 148
三、β受体激动药 152
第六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54
一、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54
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56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药理学 159
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 160
一、苯二氮?类 160
二、巴比妥类 162
第二节 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 164
一、抗癫痫药 164
二、抗惊厥药 168
第三节 抗精神失常药 169
一、抗精神分裂症药 169
二、抗躁狂抑郁症药 172
三、抗焦虑症药 174
第四节 镇痛药 174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174
二、人工合成镇痛药 177
三、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 179
第十三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180
第一节 概述 180
第二节 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 181
一、水杨酸类 181
二、苯胺类 183
三、吡唑酮类 183
四、其他有机酸类 184
五、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 185
第三节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配伍应用 185
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药理 186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 186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187
二、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187
三、其他经典抗高血压药物 191
四、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概念 194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 195
一、正常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195
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96
三、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198
四、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99
五、抗心律失常药的合理应用 205
第三节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205
一、CHF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治疗CHF药物的分类 206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207
三、利尿药 208
四、β受体阻断药 209
五、强心苷类 210
六、扩血管药 213
七、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214
第四节 抗心绞痛药 215
一、概述 215
二、硝酸酯类 216
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18
四、钙通道阻滞药 219
五、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220
第十五章 内分泌系统药理 221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21
一、糖皮质激素 222
二、盐皮质激素 228
三、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228
第二节 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 229
一、甲状腺激素 229
二、抗甲状腺药 231
第三节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234
一、胰岛素 234
二、口服降血糖药 236
第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239
第一节 化学治疗 239
第二节 常用术语 239
第三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 240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40
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241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241
四、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241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 241
一、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242
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242
第五节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243
一、临床应用抗菌药的基本原则 243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243
三、患者的机体因素与抗菌药的应用 244
第十七章 抗生素类抗菌药 245
第一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45
一、青霉素类 245
二、头孢菌素类 251
第二节 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 252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52
二、林可霉素类 254
三、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255
四、杆菌肽 255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多黏菌素 255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55
二、多黏菌素类 258
第四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259
一、四环素类 259
二、氯霉素 260
第十八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262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262
一、氟喹诺酮类的共同特点 262
二、常用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 263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物 264
第三节 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 265
一、甲硝唑 265
二、替硝唑 266
第十九章 抗真菌、抗病毒、抗结核及抗麻风病药物 267
第一节 抗真菌药 267
一、抗真菌抗生素类 267
二、唑类抗真菌药 269
三、其他抗真菌药 270
第二节 抗病毒药 270
一、抗RNA病毒药 270
二、抗DNA病毒药 271
三、广谱抗病毒药 271
四、抗艾滋病病毒药 272
第三节 抗结核病药 272
一、一线抗结核病药 273
二、二线抗结核病药 276
三、抗结核病新药 276
四、抗结核病药物的应用原则 277
第四节 抗麻风病药 277
第二十章 抗恶性肿瘤药 279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279
一、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279
二、抗肿瘤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280
第二节 常见抗恶性肿瘤药物 281
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81
二、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283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286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药物 286
五、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288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毒性和联合用药原则 289
一、抗恶性肿瘤药的毒性 289
二、联合应用抗恶性肿瘤药的原则 289
第十二篇 医学遗传学 291
第二十一章 医学遗传学导论 291
第一节 遗传病的特征及类型 291
一、遗传病的特征 291
二、遗传病的类型 292
第二节 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 292
一、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292
二、遗传病研究方法和技术 293
第三节 医学遗传学发展简史与分科 295
一、医学遗传学发展简史 295
二、医学遗传学的分科 299
第二十二章 单基因遗传病与线粒体遗传病 301
第一节 基因及基因突变 301
一、基因的结构 301
二、基因表达 302
三、基因突变 303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 305
第二节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07
一、完全显性 309
二、不完全显性 310
三、共显性 310
四、不规则显性 311
五、延迟显性 312
六、从性显性 312
第三节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13
第四节 性连锁遗传病 315
一、X连锁显性遗传 315
二、X连锁隐性遗传 317
三、Y连锁遗传 318
第五节 两种单基因性状的独立与联合传递 318
一、两种单基因性状的独立传递——自由组合 318
二、两种单基因性状的联合传递——连锁与互换 319
第六节 孟德尔遗传的特殊形式 320
一、基因多效性 320
二、遗传异质性 320
三、表观遗传与遗传印记 320
四、动态突变与疾病 321
第七节 线粒体遗传与线粒体遗传病 322
一、线粒体遗传的特点 322
二、人类线粒体遗传病 324
第二十三章 多基因遗传与多基因遗传病 326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的机制 326
一、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 326
二、多基因假说与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327
第二节 人类的多基因遗传病 327
一、易患性与发病阈值 328
二、易患性变异与群体发病率 328
三、遗传率 331
第三节 多基因遗传病特点与复发风险估计 334
一、多基因病的遗传特点 334
二、多基因病复发风险的估计 334
第二十四章 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336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 336
一、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 336
二、正常核型和组型 337
第二节 染色体畸变 344
一、染色体数目畸变 344
二、染色体结构畸变 346
第三节 染色体病 349
一、常染色体病 350
二、性染色体病 352
三、染色体异常携带者 355
第二十五章 群体遗传学 357
第一节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357
第二节 遗传平衡定律 358
一、遗传平衡定律 358
二、遗传平衡定律的实际应用 359
第三节 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 361
一、突变与选择 361
二、近亲结婚 362
第二十六章 临床遗传学概述 366
第一节 肿瘤与遗传 366
一、肿瘤的遗传基础 366
二、肿瘤的遗传易感性 369
三、肿瘤发生的遗传机制 369
第二节 药物与遗传 370
一、药物代谢的遗传控制 370
二、药物代谢的遗传变异 371
第三节 免疫与遗传 372
一、红细胞抗原遗传 372
二、白细胞抗原遗传 374
三、T细胞抗原受体与抗体遗传 375
第四节 遗传病的诊断 376
一、临床诊断 376
二、系谱分析 377
三、细胞遗传学检查 377
四、生化检查 377
五、基因诊断 378
第五节 遗传病的预防与优生 379
一、遗传病的普查与登记 379
二、遗传咨询与婚育指导 380
三、产前诊断与植入前诊断 382
四、新生儿筛查与携带者检出 384
第六节 遗传病的治疗 385
一、遗传病的一般治疗原则 385
二、遗传病的基因治疗 385
第十三篇 基础医学专题 389
第二十七章 干细胞与医学 389
第一节 干细胞的基本特性 390
一、干细胞的自我复制 390
二、干细胞的分化 391
三、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机制 392
第二节 胚胎干细胞 393
一、小鼠胚胎干细胞 393
二、人的胚胎干细胞 394
第三节 精原干细胞 394
一、存在位置与形态 395
二、增殖与分化 395
三、增殖与分化的调控 396
第四节 成体干细胞 396
一、成体干细胞的概念 396
二、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 397
三、几种主要的成体干细胞 398
第五节 干细胞研究的应用前景及面临的问题 400
一、干细胞研究的基础应用 400
二、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402
三、干细胞研究面临的问题 403
第二十八章 基因组与基因组医学 409
第一节 病毒基因组 411
一、病毒基因组核酸的主要类型 411
二、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412
三、典型病毒基因组介绍 413
第二节 原核生物基因组 418
一、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419
二、大肠杆菌基因组 419
三、质粒 420
四、转位因子 421
第三节 真核生物基因组 423
一、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424
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 424
三、人类基因组的组织结构特征 428
第四节 基因组学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432
第五节 基因组医学 439
第二十九章 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 446
第一节 表观遗传学概述 446
第二节 表观遗传现象及其分子机制 447
一、DNA甲基化 447
二、组蛋白修饰 448
三、染色质重塑 449
四、基因组印记 451
五、X染色质失活 452
六、非编码RNA 453
七、单亲二体 453
八、RNA编辑 454
第三节 表观遗传学与医学 454
一、表观遗传与疾病的发生 454
二、表观遗传与疾病的诊断技术 459
三、表观遗传与疾病治疗 462
第三十章 生殖医学基础 465
第一节 性别决定与性分化 465
第二节 生殖器官的发生与成熟 468
一、生殖器官的发生 468
二、性成熟 468
三、性衰老 468
第三节 人类生育控制与生殖障碍 469
一、生育控制 469
二、生育障碍 470
第四节 人类辅助生殖 475
一、人工授精 475
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 476
三、显微授精技术 477
四、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477
第三十一章 神经医学基础 479
第一节 神经医学的结构基础 479
一、神经元 480
二、神经胶质细胞 481
第二节 神经医学的生理基础 483
一、神经纤维的生理功能 483
二、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484
三、突触传递 484
四、中枢兴奋与抑制 485
五、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487
六、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87
第三节 神经医学的研究进展 489
一、脑梗死 489
二、脑出血 491
三、痴呆 491
四、朊病毒病 493
五、神经干细胞研究现状与展望 495
第三十二章 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497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 498
一、细胞外信号分子 498
二、受体 498
三、下游信号转导分子 499
四、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类型 502
五、信号转导的基本规律和复杂性 507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509
第三节 常见疾病的细胞信号转导 510
一、心肌肥大的细胞信号转导 511
二、乙型肝炎的细胞信号转导 512
三、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细胞信号转导 513
四、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信号转导 513
第四节 信号转导异常与肿瘤 514
一、与细胞增殖和凋亡有关的信号转导异常 515
二、与肿瘤转移有关的信号转导 516
第五节 休克时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 516
参考文献及网站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