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词类的活用 1
第一节 名词的活用 1
一、有些名词可以用做一般动词 2
二、有些名词可以用做意动(或以动) 3
三、有些名词可以用做使动 4
四、名词用做动词的语法特征 5
五、名词做状语 10
第二节 动词的活用 14
一、行为动词 14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兼语 15
三、动词的为动用法 18
第三节 形容词的活用 20
一、形容词做谓语、定语及状语 20
二、形容词活用的特殊用法(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22
第二章 数词和量词 29
第一节 数词的表数方法 29
一、基数的表示法 29
二、序数的表示法 30
三、约数的表示法 31
四、虚数的表示法 32
五、分数的表示法 33
六、倍数的表示法 34
七、问数的表示法 35
第二节 数词在句子中的地位 35
一、数词做谓语 36
二、数词活用为动词 36
三、数词做定语和状语 37
第三节 量词的使用方法 39
第四节 古今量词的比较 41
第三章 代词 43
第一节 人称代词 43
一、第一人称代词 43
二、第二人称代词 44
三、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 46
附:谦称和尊称 53
第二节 指示代词 54
一、近指 54
二、远指 55
三、旁指 56
四、虚指 56
五、无指 57
第三第 疑问代词 57
一、谁、孰、何 58
二、安、恶、焉、胡、奚、曷(盍) 63
第四章 副词 66
第一节 程度副词 66
一、极言程度之深 66
二、表“愈、益” 67
三、略言程度之浅 67
第二节 范围副词 68
一、表“总括” 68
二、表“限止” 68
三、表“共同” 69
第三节 时间副词 70
一、表“已然” 70
二、表“将然” 71
三、表“骤然” 71
四、表“相随发生” 72
五、表“终竟”(完结) 73
六、表“短暂” 74
七、表“恰逢、刚好” 74
第四节 语气副词 74
一、表“反诘” 74
二、表“揣度” 75
三、表“转折” 76
四、表“请求” 76
五、表“估量” 76
六、表“肯定” 77
七、表“否定” 78
第五节 谦敬副词 79
一、表“敬” 79
二、表“谦” 79
第五章 文言副词与白话副词的比较 81
第一节 文言中的副词及其语法作用 81
一、谦敬副词 81
二、副词表判断 81
三、副词表假设 82
四、副词做谓语 82
第二节 几个特殊副词的用法 83
一、乃 83
二、非 86
三、则 88
第六章 介词和连词 91
第一节 介词 91
一、于 91
二、以 95
三、为 101
四、与 104
五、乎 107
第二节 连词(以及与复句相关的关连词语) 110
一、联合连词(并列、递进、选择、承接) 110
二、偏正连词(转折、让步、因果、假设、条件) 113
三、几个特殊的连词(而、以、则、然) 118
第七章 助词 131
第一节 结构助词 131
一、所 132
二、者 136
三、之 140
第二节 语气助词 143
一、句首语气助词(盖、夫) 143
二、句末语气助词(也、焉、矣、尔、耳、而已) 144
三、疑问语气助词(邪、乎、与、诸、耶、哉) 146
四、祈使语气助词(乎、兮、矣、与、也) 147
五、感叹语气助词(哉、夫、矣、乎、也) 148
六、语气词的连用 149
七、几个特殊的语气词(也、矣、焉) 150
第八章 叹词 160
第九章 关于文言句式的几个特点 161
第一节 判断句的几种特殊表示法 161
一、完全靠词的次序来表判断 162
二、用“……者……也”表判断 162
三、只用“……者”或只用“……也”表判断 163
四、借助各种副词兼表判断 163
五、用判断词“为”、“是”表判断 164
第二节 被动句的表达方式 165
一、用“见(动)于……”式 166
二、用“为所式” 167
三、用介词“被”表示 168
四、靠逻辑关系来表达 168
第三节 倒装句的几种特殊表达方式 169
一、主语和谓语的倒装 169
二、动词和宾语的倒装 170
三、定语和中心语的倒装 172
第四节 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 175
一、主语的省略 175
二、谓语的省略 176
三、宾语的省略 178
四、兼语的省略 179
五、介词后宾语的省略 179
六、省定语后边的中心词 182
第十章 几种常用的固定结构 183
第一节 “奈……何”、“如……何”、“若……何” 183
第二节 “何……为” 184
第三节 “何……之有” 185
第四节 “不亦……乎” 186
第五节 “有所……”、“无所……”、“何所……” 187
第六节 “有以……”、“无以……” 187
第七节 “……孰与……” 188
第八节 “得无……乎”、“得微……乎”、“得非……欤”、“得无……耶” 190
第九节 “况……乎” 191
第十节 “何其……也” 191
附录一 高等师范院校函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古代汉语》编写大纲(讨论稿) 193
附录二 汉语汉字和文言 258
附录三 语言的表达与创新 271
后记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