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京市委书记彭真 1
一 “为了斗争,他们拿着命拼。” 1
二 历史紧要关头,受命主掌东北局 4
三 担任北京市委书记,一干就是18年 8
四 “文化大革命”期间,彭真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打击 14
五 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 16
第二章 天津市委书记、市长黄敬 25
一 爱好戏剧的黄敬成了出色的中共党员 25
二 一二·九爱国运动的指挥员和战斗员 28
三 战斗在冀中平原上 32
四 重拳出击,治理首都门户天津 37
五 毛泽东传话给病中的黄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42
第三章 河北省委书记林铁 46
一 在冀中平原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 46
二 领导冀中土改,支援平津战役 49
三 出任河北省委书记 50
四 主政河北的林铁抓出了一批影响全国的典型 53
五 应林铁请求,毛泽东挥笔题了“一定要根治海河” 55
六 一份实事求是的总结改变了林铁的命运 56
第四章 山西省委书记、省主席程子华 58
一 在晋察冀边区最困难时,程子华显示了领导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才华 58
二 “门卫”原来是省主席 63
三 担任“京官”的程子华奔波在经济建设主战场 67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区(原内蒙古分局)区委书记、区主席乌兰夫 72
一 担任中共六大翻译的蒙古族青年 72
二 “百灵庙暴动”造就了蒙古族的抗日劲旅 74
三 促成内蒙古东西部统一,结束内蒙古数百年分裂历史 77
四 主政内蒙古 80
第六章 吉林省委书记刘锡五 83
一 “不革命行吗?”站在革命潮头的刘锡五成了反动派的眼中钉 83
二 身处逆境的刘锡五,把监狱当做特殊的战场和学校 86
三 北方局的“干部之家” 89
四 出任嫩江省委书记,经略东北显奇能 91
五 主政吉林的刘锡五不畏权势,同高岗对着干 94
六 “我是共产党员,死也是共产党员” 97
第七章 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启龙 99
一 出身贫寒与满门忠烈 99
二 毛泽东给张启龙平反 101
三 毛泽东说:佳木斯是“东北的延安” 104
四 主政黑龙江 107
五 听了张启龙的汇报,毛泽东兴奋地说:“很好,这样做,就有办法了” 111
六 “将张启龙调离中央组织部,撤销副部长工作,下放到南京市任副市长是不妥当的” 114
第八章 上海市委书记饶漱石 118
一 陈毅对饶漱石说:“小黠大痴,小隙沉舟。你若一意孤行,必有翻船落水之日。” 118
二 为一件小事,他夜闯中南海 123
三 在个人私欲驱使下,饶漱石和高岗走到了一起 129
第九章 浙江省委书记、省主席谭震林 137
一 “云从龙,风从虎,虎啸生风撼山林,还是叫‘震林’好!” 137
二 被官府通缉的谭震林无意中上了井冈山 140
三 扣上“邓小平等反党活动同道”的帽子,经受了党内第一次考验 141
四 突发的“瑞金事件”成了林彪“四人帮”诬陷谭震林的“证据” 145
五 化装成大客商的谭老板出没在敌占区 148
六 参与苏中七战七捷,率部激战淮海前线,指挥中集团率先渡江,解放战争立奇功 150
七 脱下戎装的谭震林成了浙江党政一把手 152
八 坐镇华东局,主持“打虎” 155
九 “震林同志的确不整人,不搞阴谋,受过他批评的人不要误解。” 157
十 深入农村调查,支持“三包一奖”,谭震林对农村、农民倾注了感情 159
十一 “砍脑袋,坐监牢,开除党籍,也要斗争到底!” 161
十二 “文字上可以改,但基本观点不能动。”晚年的谭震林卷入笔墨官司 163
第十章 安徽省委书记、省主席曾希圣 165
一 一门两虎将,曾氏兄弟火线入党 165
二 破译敌台密码,我军情报工作的开拓者 167
三 毛泽东说:“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朱德和我了。” 172
四 新四军中的“富七师” 176
五 主政安徽十三载 177
第十一章 福建省委书记、省主席张鼎丞 182
一 有人讥笑他身上的旧长袍穿了三代 182
二 张鼎丞拒绝了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的委任状 184
三 蒋介石布置八个正规军十多万人对付他八支旧枪的队伍 186
四 毛泽东称赞他是模范的共产党员 188
五 担任福建党政一把手 192
六 “西湖小鼎”成了共和国的“大鼎” 195
七 刚出“牛棚”,谢富治找他谈话,“你还是有罪的”。张鼎丞马上回答:历史将宣判我无罪! 198
第十二章 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 202
一 与毛泽东同病相怜的人 202
二 毛泽东点将,陈正人重返故土 206
三 “打一个军民联合清剿顽匪的歼灭战” 207
四 指挥经济战线的三大战役 211
五 为袁文才、王佐平反昭雪 213
第十三章 山东省委(原山东分局)书记、省主席康生 217
一 在康生一生中,最光荣的事是参加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217
二 整风运动大权在握,康生别出心裁提出一个公式:整风=审干=肃反,“三位一体” 220
三 谁也不会想到,担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重任的康生,突然撂挑子不干了 223
四 “理论权威”康生当上了中央“文化大革命”小组顾问,直至中央副主席 225
第十四章 河南省委书记张玺 230
一 “狱中青年里最好的一个” 230
二 战斗在冀鲁豫根据地 233
三 “三渡黄河移北岸,让与大军摆战场” 236
四 奉命考察了河南的土改,傅作义、梁漱溟赞叹不已 241
五 计划经济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247
第十五章 湖北省委书记、省主席李先念 250
一 要解决难题,“找李先念去!” 250
二 毛泽东高度赞扬:“李先念是将军不下马的” 253
三 “背敌以对顽,背顽以对敌”,李先念灵活运用攻守策略,开辟华中敌后战场 259
四 冲出蒋介石“钢铁防线”的两着妙棋 262
五 新官上任,李先念扎扎实实烧了三把火 265
六 李先念的“挡”、“排”、“蓄”治水三字经 267
七 困难时期,中国的财政管家 269
第十六章 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 275
一 借别人的文凭考上省立三师,从此开始了他六十余年的革命生涯 275
二 “三落三起”的师政委 277
三 南下苏北显神通,北上东北展雄才 283
四 主政湖南,终结湘西百年匪患 287
五 “我不是你的救兵,是反兵” 290
六 “在原则问题上,不能掺杂个人恩怨在里边” 292
第十七章 广东省委(原华南分局)书记、省主席叶剑英 295
一 叶县长怒斥道:“金钱买不动我的心!”令人将300块光洋悉数退回 295
二 周恩来说:这个人我了解,可以吸收入党 298
三 “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 302
四 叶剑英舌战群儒,蒋介石乱了方寸 305
五 “为新政权呐喊,就是要有这么一股劲头!”毛泽东风趣地跟叶市长说 309
六 叶剑英纵谈羊城接管 311
七 “挺作南天柱”,羊城“领头羊” 314
八 仔细看了叶剑英的报告,毛泽东说:叶帅找到了一个好方法 319
九 当叶剑英走过来时,弥留之际的毛泽东眼睛突然一亮,轻轻地抬了抬手。“黑云压城城欲摧”,1976年10月,“四人帮”政变夺权迫在眉睫 323
第十八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广西省)区委书记、主席张云逸 326
一 百色起义中,他是邓小平的得力伙伴 326
二 毛泽东高度评价:张云逸不愧为将才! 329
三 执政返故土,成为广西军政首脑 334
四 心底系人民,大义弃旧怨 339
第十九章 四川省委书记、省主席李井泉 341
一 李井泉扛着从河里捡来的步枪,参加了革命队伍 341
二 统领游击队驰骋大青山 343
三 毛泽东说:“你干得很好,为四川人民立了一大功!” 345
第二十章 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 353
一 毛泽东称赞他是工农知识化的典型 353
二 与“老乡”苏政委并肩作战,纵队司令员杨得志如鱼得水 356
三 苏振华恼了:“你们怕什么?人民是站在革命一边的,土匪翻不了天!” 360
四 苏振华的治黔计划 362
五 “苏振华有军队工作的经验,也有地方工作的经验,军队不用,我们用” 366
第二十一章 云南省委书记宋任穷 371
一 “我们开小差也要北上,那时候可不要因为开小差而开除我们的党籍” 371
二 “冀南正是艰难时期,你回去了,干部战士多根主心骨” 375
三 在贵州安龙就任云南省委书记后,与老搭档陈赓率军迅即入滇 378
四 主政云南,精心筹划促发展 382
第二十二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宁夏省)区委书记、主席潘自力 387
一 力排众议,他不同意将许权中“永远开除党籍” 387
二 杨虎城送他出国留学,福兮?祸兮? 389
三 他两次爬雪山、过草地 391
四 他下令烧烟,烧得满城烟香 394
五 “阿訇”不是地主,斗争的重点应是“二地主” 396
六 从省委书记到驻外大使,潘自力游刃有余 399
第二十三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原新疆分局)书记王震 402
一 在与许克祥军队较量中,工人纠察队长王震膝部中弹 402
二 “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王震不计个人安危,挺身而出 404
三 南泥湾,王震和三五九旅一万多名勇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镐 407
四 为抓王震,胡宗南下了一道奇特的命令:见到八路军的马夫、伙夫就抓! 410
五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王震主动请缨率部进军新疆 413
六 “你可不要小看了新疆,新疆比你过去经营的那个南泥湾要大得多哟!” 415
第二十四章 北京市市长聂荣臻 419
一 开国大典,聂荣臻是阅兵总指挥 419
二 就在聂荣臻成为北京市第一任民选市长的当天,市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封闭妓院的决议 423
三 “市长这个官我不想当,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 426
四 毛泽东提出,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聂荣臻受命领导“两弹”的研制 429
五 “两弹”攻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地不可思议” 433
第二十五章 上海市市长陈毅 440
一 毛泽东对陈毅说:担任上海市长如何? 442
二 陈毅强调“不入民宅”,解放军要以严明的入城纪律作为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444
三 陈毅市长亲手挂起“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牌子 447
四 反动分子狂叫:“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陈毅决心打一场“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451
五 台风、暴雨、大潮汐“三碰头”,陈市长临危不乱;封锁、血案、大轰炸“三威胁”,陈老总针锋相对 455
六 陈毅对上海的工人说:“我们是归队来了!”他恭恭敬敬地向工人们鞠了一躬 461
七 一些工商界知名人士说:我们认识共产党,就是从认识陈毅市长开始的 465
八 上海文化界人士大聚会,陈毅说:“我也算知识分子出身” 468
九 陈毅向中央连发六封电报,坦诚直言。毛泽东复电:“甚好,甚慰” 474
第二十六章 河北省省主席杨秀峰 480
一 “红色教授”投笔从戎 480
二 杨秀峰的人格魅力成为发展革命力量的招牌 483
三 主持查处开国第一大案 486
四 邓小平在谈到杨秀峰时说:“‘文官不爱钱,武臣不怕死’,他兼而有之” 489
五 一生鞠躬尽瘁,堪为后人楷模 491
第二十七章 黑龙江省省主席于毅夫 493
一 学生时代的于毅夫,“愿做个战场上的无名英雄” 493
二 当“长期怕当亡国奴的事情到眼前”时,于毅夫意识到“只有找到共产党才是唯一的出路” 496
三 周恩来对于毅夫说:只要东北救亡总会的牌子、《反攻》的牌子存在,蒋介石就很难出卖东北 497
四 “贫苦清寒,自有乐在其中,我的名字决不能和特务连在一起” 501
五 转战在黑山白水之间,于毅夫险遭敌人暗算;迎来新中国诞生,于毅夫成为黑龙江省首任省府主席 503
第二十八章 江西省省主席邵式平 507
一 新中国刚成立,邵式平就给李富春写了一封充满对老区人民深情的信 507
二 在敌人眼中,邵式平是“邵阎王”;毛泽东则称邵式平是“地质学家成了军事家” 511
三 邵式平走过一段弯路,毛泽东说:“性格豪放的邵大哥,不要老想过去,要多想将来” 514
四 主政江西,邵式平干了几件惊人之事,周恩来感叹:“江西老表,气魄不小” 517
五 解放不久,邵式平就亲自率团慰问老区人民;然而他回自己家乡,却是在七年之后 520
第二十九章 河南省省主席吴芝圃 523
一 二十出头的县委书记吴芝圃挑起了指挥农民暴动的重任 523
二 冒着被捕、杀头的危险,吴芝圃战斗在敌人的眼皮底下 526
三 两次经营豫皖苏边区,彭雪枫亲切地称他为“老母鸡” 528
四 敢于负责,勇于认错,主政河南十余年的吴芝圃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530
第三十章 湖南省省主席王首道 534
一 王芳林、王一分、王首道,为革命他曾三易其名 534
二 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的湘赣省委书记 537
三 从“左”字号监狱解救刘志丹 542
四 “到南方去画一张红色的地图” 546
五 东北财经“总管” 550
六 湖南省政府第一任主席 552
第三十一章 贵州省省主席杨勇 556
一 从江西到陕北,杨勇三次中弹 556
二 他导演的“吕梁三捷”成为成功战例 558
三 纵横驰骋,转战中原 560
四 在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岗位上 564
五 打不赢美国鬼子,我不回来 566
第三十二章 云南省省主席陈赓 568
一 黄埔“三杰”之一,参加第二次东征时救了蒋介石的命,只因他是共产党员,蒋介石未敢重用 568
二 情报科长“王庸”,神出鬼没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身陷囹圄以后,宋庆龄出面营救,蒋介石上阵说降 571
三 美国大使馆武官卡尔逊称三八六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577
四 神机妙算,痛歼“天下第一旅”;逐鹿中原,“朝蒋介石的胸膛上砍了一刀” 579
五 数千里大追击、大迂回、大围歼,将五星红旗插到祖国西南最边陲 582
六 主政云南,大刀阔斧创新业 584
七 援越抗法,法国人成为陈赓手下败将;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成了美军的“伤心岭” 586
八 创办“远东唯一”的军事工程学院 590
第三十三章 甘肃省省主席邓宝珊 593
一 伊犁起义,荣立战功 593
二 蒋介石电令他绕道宁夏,邓宝珊说“我偏要走延安” 595
三 打开傅作义的心结,架起北平和平解放的桥梁 598
四 “蒋介石不信任你,始终不让你当甘肃省主席。我们让你回甘肃工作,献身桑梓” 603
第三十四章 青海省省主席赵寿山 608
一 从农家子弟到一军统帅,赵寿山的思想逐渐转轨 608
二 巧斗蒋介石 611
三 毛泽东亲自批示:赵寿山可作为中共特殊党员,党龄从“双十二”算起 615
四 出任青海省政府主席 619
第三十五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新疆省)主席包尔汉 622
一 考察德俄使他思想有了“决定性的变化” 622
二 中国最大省的省主席 626
三 治理新疆建奇功 629
主要参考书目 635
后记 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