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建国前部分 3
一、赵佗与南越国 3
二、卢循进驻广州 6
三、冼夫人“和辑百越” 8
四、陈霸先北伐 10
五、黄巢起义军攻克广州 11
六、南汉国的盛衰 12
七、南宋崖山行朝 14
八、何真归明 16
九、黄萧养起义 17
十、明中后期少数民族起义 19
十一、南明绍武、永历政权的覆灭 22
十二、禁海迁界与复界 25
十三、平定尚藩叛乱 27
十四、广东天地会起义 28
十五、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31
十六、鸦片战争 32
十七、三元里人民抗英 34
十八、广州人民反对英国人入城的斗争 36
十九、洪秀全早期的反清活动 38
二十、凌十八起义 39
二十一、洪兵起义 41
二十二、广东团练总局 42
二十三、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和康有为在广东的活动 44
二十四、广东人民反抗英法租地斗争 47
二十五、沙面租界的形成 49
二十六、英国强占香港 51
二十七、葡萄牙强占澳门 53
二十八、清末广东的“新政” 55
二十九、同盟会在广东发动的武装起义 56
三十、广东宣布共和独立 62
三十一、孙中山在粤领导护法运动 63
三十二、五四运动在广东 66
三十三、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建和早期的活动 68
三十四、第一次国共合作 70
三十五、省港大罢工 77
三十六、黄埔军校 79
三十七、誓师北伐 83
三十八、“四·一五”政变 86
三十九、广州起义 88
四十、广东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90
四十一、陈济棠在广东的统治 98
四十二、“两广事变” 102
四十三、“一二·九”运动在广东 105
四十四、广州沦陷与国民党广东军政当局北迁 107
四十五、粤北会战 109
四十六、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12
四十七、侵华日军在广东的暴行 116
四十八、香港沦陷后营救著名爱国人士和文化界名人 119
四十九、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121
下编 建国后部分 129
一、广州解放 129
二、广州地区接管工作 130
三、广东战役与全省大陆的解放 132
四、解放海南岛战役 134
五、解放沿海岛屿 137
六、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 138
七、广东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会议及协商委员会 140
八、广东剿匪 142
九、镇反运动 146
十、抗美援朝 151
十一、歼灭空降、偷登的武装特务 153
十二、土地改革 158
十三、城市民主改革 166
十四、建国初期的禁毒、禁娼、禁赌运动 167
十五、“三反”、“五反”运动 169
十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74
十七、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79
十八、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2
十九、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188
二十、第二次镇反运动(“肃反”运动) 189
二十一、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3
二十二、反“地方主义” 196
二十三、广东历史问题大辩论 199
附记:江门事件、恩平松仔岭事件的平反 203
二十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05
二十五、“反右倾”斗争 214
二十六、从化会议 216
二十七、农村“三反”运动和整风整社 217
二十八、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 219
二十九、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 223
三十、“文化大革命” 225
三十一、“农业学大寨”运动 233
三十二、“工业学大庆”运动 235
三十三、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 236
三十四、备战和“三线”建设 238
三十五、揭批“四人帮”和“清查”工作 239
三十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42
三十七、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244
三十八、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247
三十九、经济特区的建设 252
四十、中共广东省组织的四次整党 258
四十一、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调研和市场经济大讨论 261
四十二、1992年邓小平视察广东 264
四十三、行政区划调整 266
四十四、机构改革 271
四十五、中共广东省委组织机构沿革 275
四十六、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沿革 277
四十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79
四十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82
四十九、公安建设 284
五十、制止、打击偷渡外流活动 290
五十一、“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292
五十二、完善新型的民族关系 296
五十三、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99
五十四、贯彻执行华侨政策 303
五十五、粤港澳关系 308
五十六、华侨、港澳同胞参与广东建设 310
五十七、对外事务 313
五十八、扶贫开发工作 317
五十九、精神文明建设 321
六十、廉政建设 325
六十一、法制建设 329
六十二、民主建设 334
编后记 337
CONTENTS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