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一、示范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战略背景与动因分析 1
二、对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战略意义的认识 5
第二章 工程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变革与发展趋势分析 9
第一节 生产方式、劳动组织方式与职业教育变革与发展 9
一、工场制生产与职业教育 10
二、工厂制生产与职业教育 10
三、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生产与职业教育 12
第二节 国际工程技术教育及职业教育变革特点与发展趋势 20
一、国际工程技术教育变革特点与发展趋势 20
二、国际职业教育变革特点与发展趋势 24
第三节 国际工程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分析 42
一、国际工程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43
二、国际工程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变革趋势 44
第四节 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变化趋势 48
一、国内职业教育的历史回顾 48
二、国内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53
三、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55
第三章 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思考与辨析 57
第一节 职业教育内涵及相关联的概念辨析与思考 57
一、工种、岗位、工作与职场 57
二、职业与专业 59
三、技能与技术 61
四、培训与教育 64
五、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 66
六、专业文凭与职业资格 75
七、职业教育的基本含义与基本模式 77
八、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与“行动体系” 78
第二节 工学结合的内涵及相关联的概念辨析与思考 80
一、合作教育与产学研结合 80
二、工学结合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82
三、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 84
四、工学交替与半工半读 85
第三节 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辨析与思考 86
一、职业培训 86
二、中等职业教育 87
三、高等职业教育 87
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辨析与思考 87
第四节 课程模式及相关联的课程概念辨析与思考 95
一、课程模式的概念 95
二、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 96
三、课程开发与课程开发模式 96
四、职业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 96
五、项目课程开发模式 98
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 100
七、不同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与辨析 103
第五节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施及相关联的概念辨析与思考 106
一、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 106
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专业人才培养规范 108
三、课程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109
四、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112
五、课程与教学 113
第四章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系统思考与顶层设计 115
第一节 当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 115
一、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116
二、对高职院校管理建设的思考 123
第二节 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建设成败关键及实施策略的思考 127
一、成败关键分析 127
二、实施策略思考 129
第三节 示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理念与目标愿景 130
一、专业建设理念 130
二、目标愿景 135
第四节 学院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136
一、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137
二、专业布局整体规划与专业群的构建 139
三、课程结构模式的设计 140
第五节 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理念思路与目标愿景 144
一、理念思路 144
二、目标愿景 147
第五章 示范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151
第一节 专业内涵建设顶层设计内容的细化 151
一、课程体系中不同类型课程设置与改革目标愿景的细化 152
二、专业内涵建设中重点项目的提炼 155
第二节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 156
一、课程综合化改革 156
二、综合实训课程教学项目开发与教学规范化建设 160
三、顶岗实习教学规范化管理改革与建设 162
四、专业、课程及教学各类规范与标准建设 164
五、核心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素材建设 168
第三节 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开发 170
一、理念与思路 170
二、系统框架设计 171
三、工作流程概述 172
第四节 专业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规划、论证与实施 173
一、建设理念 173
二、工作思路与作业流程 173
三、规范要求与验收标准 174
第五节 职业能力发展虚拟学院服务平台开发 174
一、理念与思路 174
二、目标与愿景 175
三、框架设计 176
第六节 师资队伍引进与培训 179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 179
二、两类教学团队的打造与基层组织架构的变革 182
第七节 专业内涵建设过程的把握与体会 183
第六章 示范高职院校的管理建设 187
第一节 院系两级管理架构下财务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建立 188
一、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188
二、改革目标与确立的原则 189
三、实施要点与成败关键 191
第二节 学校两级管理架构下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94
一、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195
二、改革目标与确立的原则 196
三、实施要点与成败关键 198
第三节 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改革 200
一、改革理念与思路 201
二、配套改革与建设 203
参考文献 209
附录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