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动物学及其分科 1
第二节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 2
第三节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3
第四节 动物分类的知识 4
一、分类的方法 4
二、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等级 5
三、物种的命名 6
四、动物分类系统 7
第一章 原生动物门 1
第一节 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1
第二节 原生动物的分纲 5
一、鞭毛纲 5
二、肉足纲 11
三、孢子纲 16
四、焦虫纲 22
五、粘孢子纲 23
六、微孢子纲 26
七、纤毛纲 27
第三节 原生动物门小结 34
第二章 多细胞动物概论 36
第一节 多细胞动物的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 36
一、组织 36
二、器官 39
三、器官系统 39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的基本概念 39
一、胚前发育 40
二、胚胎发育 40
三、胚后发育 45
第三节 多细胞动物的类别 46
第三章 海绵动物门 47
第一节 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 47
第二节 海绵动物的经济意义 51
第三节 海绵动物门小结 52
第四章 腔肠动物门 53
第一节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53
第二节 腔肠动物的分纲 58
一、水螅纲 58
二、钵水母纲 59
三、珊瑚纲 60
第三节 腔肠动物的经济意义 62
第四节 腔肠动物门小结 63
第五章 扁形动物门 64
第一节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64
第二节 扁形动物的分纲 67
一、涡虫纲 67
二、吸虫纲 69
三、绦虫纲 89
第三节 扁形动物门小结 102
第六章 线形动物门 104
第一节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104
第二节 线形动物的分纲 106
一、线虫纲 106
二、棘头虫纲 118
第三节 线形动物门小结 120
第七章 环节动物门 122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22
第二节 环节动物的分纲 126
一、多毛纲 126
二、寡毛纲 127
三、蛭纲 127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129
第四节 环节动物门小结 130
第八章 软体动物门 133
第一节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133
第二节 软体动物的分纲 137
一、双神经纲 137
二、腹足纲 138
三、掘足纲 140
四、瓣鳃纲 141
五、头足纲 143
第三节 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147
一、有益方面 147
二、有害方面 148
第四节 软体动物门小结 150
第九章 节肢动物门 152
第一节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52
第二节 节肢动物的分纲 156
一、有鳃亚门 156
二、有螯亚门 164
三、有气管亚门 173
第三节 节肢动物门小结 198
第十章 棘皮动物门 200
第一节 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200
第二节 棘皮动物的分纲 201
一、海星纲 201
二、蛇尾纲 201
三、海胆纲 202
四、海参纲 202
五、海百合纲 203
第三节 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 204
第四节 棘皮动物门小结 204
第十一章 半索动物门 205
第一节 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205
第二节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 206
第十二章 脊索动物门 207
第一节 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208
一、脊索 208
二、背神经管 208
三、鳃裂 208
第二节 脊索动物的分类 209
一、尾索动物亚门 209
二、头索动物亚门 211
三、脊椎动物亚门 213
第十三章 圆口纲 216
第一节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216
一、外形 216
二、皮肤 216
三、骨骼系统 216
四、呼吸系统 217
五、神经系统 218
第二节 圆口纲的分类 219
一、七鳃鳗目 219
二、盲鳗目 219
第三节 圆口纲的经济意义 220
第十四章 鱼纲 221
第一节 鱼纲的主要特征 221
一、外形和生境 221
二、皮肤 221
三、骨骼系统 222
四、肌肉系统 225
五、消化系统 225
六、呼吸系统 226
七、循环系统 228
八、排泄系统 228
九、生殖系统 230
十、神经和感官 230
第二节 鱼纲的分类 232
一、软骨鱼系 232
二、硬骨鱼系 234
第三节 鱼纲的经济意义 244
一、鱼类的资源和利用 244
二、海洋渔业 244
三、淡水渔业 245
第四节 鱼纲小结 245
一、鱼纲的起源和演化 245
二、鱼纲的主要特征 246
第十五章 两栖纲 247
第一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47
一、外形和生境 247
二、皮肤 248
三、骨骼系统 249
四、肌肉系统 251
五、消化系统 251
六、呼吸系统 252
七、循环系统 253
八、排泄生殖系统 254
九、神经系统 255
十、感官 256
第二节 两栖纲的分类 256
一、无尾目 257
二、有尾目 258
三、无足目 259
第三节 两栖纲的经济意义 259
一、捕食害虫 259
二、药用 259
三、实验用 260
四、食用 260
第四节 两栖纲小结 260
一、两栖纲的起源和演化 260
二、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61
第十六章 爬行纲 262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262
一、外形和生境 262
二、皮肤 264
三、骨骼系统 265
四、肌肉系统 265
五、消化系统 265
六、呼吸系统 266
七、循环系统 266
八、排泄生殖系统 267
九、神经系统 268
十、感官 269
第二节 爬行纲的分类 270
一、龟鳖目 270
二、喙头目 270
三、蜥蜴目 270
四、蛇目 272
五、鳄目 275
第三节 爬行纲的经济意义 275
一、药用 275
二、生物防治 275
三、食用 275
四、工艺用 276
五、仿生学 276
六、其它 276
第四节 爬行纲小结 277
一、爬行纲的起源和演化 277
二、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277
第十七章 鸟纲 279
第一节 鸟纲的主要特征 279
一、外形 279
二、皮肤 280
三、骨骼系统 281
四、肌肉系统 282
五、消化系统 283
六、呼吸系统 284
七、循环系统 286
八、排泄生殖系统 287
九、神经和感官 289
第二节 鸟纲的分类 290
一、古鸟亚纲 291
二、今鸟亚纲 292
第三节 鸟纲的经济意义 301
一、鸟类的直接利用 302
二、鸟类的益处和害处 302
三、鸟类的驯化和家禽 304
第四节 鸟纲小结 304
一、鸟纲的起源和演化 304
二、鸟纲的主要特征 305
第十八章 哺乳纲 307
第一节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307
一、外形 307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307
三、骨骼系统 308
四、消化系统 309
五、呼吸系统 311
六、循环系统 312
七、排泄生殖系统 313
八、神经系统 316
九、感官 317
第二节 哺乳纲的分类 318
一、原兽亚纲 318
二、后兽亚纲 318
三、真兽亚纲 318
第三节 哺乳纲的经济意义 326
一、我国的家畜 327
二、野生哺乳动物的驯养和保护 327
三、危害农林业和传播疾病的哺乳动物 329
第四节 哺乳纲小结 329
一、哺乳纲的起源和演化 329
二、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330
第十九章 动物机体结构和机能的进化 331
第一节 皮肤及其衍生物 332
第二节 骨骼系统 334
第三节 肌肉系统 337
第四节 消化系统 338
第五节 呼吸系统 340
第六节 循环系统 341
一、心脏的进化 342
二、动脉弓的进化 343
三、血液循环途径的演化 344
第七节 排泄系统 344
一、前肾及其输出管 345
二、中肾及其输出管 346
三、后肾及其输出管 346
第八节 生殖系统 346
一、雄性生殖系统 348
二、雌性生殖系统 348
第九节 神经系统 348
第二十章 动物与环境 353
第一节 生物层和生态系统 353
第二节 动物与非生物环境 354
一、水和湿度 354
二、温度 355
三、光和射线 355
四、大气 356
五、土壤 356
第三节 动物与生物环境 357
一、种内关系 357
二、种间关系 357
第四节 人为环境因素 359
一、森林的采伐和捕猎 359
二、农田垦殖与放牧 360
三、工业、交通事业的发展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