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告白 1
序篇 视角与背景一 视角:文学生命论 3
(一)为什么选择生命视角 4
(二)我的生命观 5
(三)文学生命理论概说 7
二 背景:“文革”与文学的危机 21
(一)从“早春”到“深秋” 21
(二)窒息的年代 25
(三)厄运难逃 28
(四)严冬中的“地火” 31
上篇 复苏与深化(1978- 1983
三 生命的呐喊 45
(一)呐喊之一:“为文艺正名” 45
(二)呐喊之二:“文学是人学” 49
(三)呐喊之三:“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54
四 现实主义的复苏与亢奋 59
(一)复苏时分:聚焦“文革” 59
(二)上下求索:追问历史 65
(三)面对新现实:呼唤改革 76
(四)两项突出的主题 80
中篇 裂变与多元(1984- 1989
五 现实主义的拓展和转化 89
(一)“寻根”——文化空间的开拓 90
(二)“新写实”——向“原生态”逼近 97
(三)开放——综合——创新 103
六 先锋文学的实验与生成 111
(一)朦胧诗引发论争 111
(二)“现代主义”一举登陆 118
(三)“后现代主义”悄然而至 122
七 大众文学的再兴与发展 133
(一)民间文学重新活跃 133
(二)俗文学再度勃兴 141
(三)大众文学与文学生命链 146
八 理论批评的变革与论争 151
(一)寻找新工具:“方法热”及其论争 151
(二)开展新探索:“文学主体论”及其论争 159
(三)全方位推进:不同层面的突破 165
下篇 危机与调整(1990- 1999
九 危机再度降临 177
(一)危象扫描 178
(二)原因透视 186
(三)两种“危机” 192
十 艰难的调整:创作新景观 197
(一)散文随笔应命而起 198
(二)王朔与“王朔热” 207
(三)先锋作家转换策略 215
(四)新兴作家的追求 224
(五)长篇创作新路向 233
十一 艰难的调整:理论批评新走向 251
(一)批判又成“主旋律” 251
(二)学术史研究备受关注 256
(三)“中国特色”得到强化 262
终篇 未来的呼唤十二 世纪之交的瞻望 281
(一)危机的阴影不会很快逝去 282
(二)文学将顽强地生长与发展 285
(三)对文学未来主流的猜想 288
(四)为了尽快地走出危机 291
(五)时代呼唤“大家” 296
附篇 相关链接一 生命理论对当下文学研究的启示 305
二 富于创新特色的文艺学研究 311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学 323
四 新理性:回应时代的挑战 333
参考文献 345
后记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