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主题 2
1.2 研究背景 4
1.2.1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4
1.2.2 走低碳化之路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10
1.2.3 地方政府是完成减排目标、推动节能减排的主导力量 12
1.2.4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存在紧密的生态经济和碳排放联系 15
1.3 研究意义 16
1.3.1 理论意义 16
1.3.2 应用价值 16
1.4 研究区域界定 17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9
1.5.1 研究思路 19
1.5.2 研究方法 20
1.6 技术路线图 21
1.7 创新之处 23
1.8 本章小结 23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25
2.1 对区域碳排放空间分布的研究 26
2.1.1 对区域碳排放空间分布差异的研究 26
2.1.2 对区域间碳排放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29
2.1.3 对区域碳排放与其他经济指标关系的研究 31
2.2 关于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研究 31
2.2.1 国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 31
2.2.2 国内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 35
2.3 关于碳排放责任分摊问题的研究 37
2.3.1 国外碳排放责任分摊问题研究 37
2.3.2 国内碳排放责任分摊问题研究 39
2.4 关于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应用的研究 41
2.4.1 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研究概况 41
2.4.2 中国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概况 43
2.5 文献评述 45
2.6 本章小结 47
第3章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49
3.1 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编制的理论与方法 50
3.1.1 主要的“古典型”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 51
3.1.2 模型比较 61
3.2 “京津冀—晋陕蒙”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编制流程 65
3.3 数据调整 66
3.3.1 投入产出表的部门聚合 67
3.3.2 贸易数据的调整 70
3.4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间贸易流量估算 77
3.4.1 区域间贸易流量估算的理论与方法 77
3.4.2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间贸易流量估算——基于引力方程 82
3.5 本章小结 92
第4章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经济差异与关联 95
4.1 基本经济指标的差异 96
4.1.1 六地区人口增长、城镇化率的差异 96
4.1.2 六地区GDP、人均GDP指标的差异 98
4.1.3 六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 101
4.2 六地区产业部门差异比较——基于分区域投入产出表 102
4.2.1 六地区部门区位商比较 102
4.2.2 六地区互相之间的克鲁格曼区域分工指数 104
4.2.3 六地区各部门产出比重 106
4.2.4 “四驾马车”对六地区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107
4.2.5 六地区产业影响力系数分析 108
4.2.6 六地区产业感应度系数分析 110
4.3 六地区区域间产业交流——基于地区间投入产出表 111
4.3.1 六地区产品的区际流动 111
4.3.2 六地区中间投入率及构成 113
4.3.3 六地区区域间产业影响力系数 114
4.3.4 六地区区域间产业感应度系数 115
4.4 本章小结 117
第5章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直接碳排放量差异分析 121
5.1 核算方法 123
5.1.1 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基于活动水平数据选取的视角 123
5.1.2 区域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 132
5.2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直接碳排放核算 133
5.2.1 能源消费直接碳排放核算 133
5.2.2 工业生产过程直接碳排放核算 137
5.3 结果与分析 139
5.3.1 六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 139
5.3.2 六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 140
5.3.3 六地区直接碳排放总量 141
5.4 六地区碳排放指标差异及分析 142
5.4.1 六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量比重差异 142
5.4.2 六地区碳排放强度差异 143
5.4.3 六地区人均碳排放量差异 144
5.4.4 六地区地均碳排放量差异 145
5.5 讨论 146
5.6 本章小结 146
第6章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碳足迹差异分析 149
6.1 碳足迹:分类与度量 150
6.1.1 碳足迹的分类 150
6.1.2 碳足迹的度量 151
6.2 理论模型与框架 153
6.2.1 碳足迹计算模型 153
6.2.2 国际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 155
6.2.3 国内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 156
6.3 六地区各部门直接碳排放系数与完全碳排放系数差异 157
6.3.1 部门直接碳排放系数差异 157
6.3.2 部门完全碳排放系数差异 160
6.4 六地区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 161
6.4.1 六地区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整体情况 161
6.4.2 六地区各部门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 162
6.5 六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差异 167
6.5.1 六地区整体及相互之间的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 167
6.5.2 六地区各部门碳排放贸易格局 169
6.6 六地区碳足迹差异 172
6.6.1 六地区2007年碳足迹及其构成 172
6.6.2 六地区碳足迹差异的洛伦兹曲线 174
6.6.3 六地区城镇居民需求碳足迹差异 175
6.7 本章小结 177
第7章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碳排放责任分摊与减排目标分解 179
7.1 生产者责任原则、消费者责任原则和共担责任原则 180
7.1.1 三种原则的特征与优劣势 180
7.1.2 三种原则对应的核算方法 182
7.2 三种责任原则下六地区的碳减排基数 183
7.2.1 数据调整 184
7.2.2 主要结果与分析 184
7.2.3 三种原则下的六地区减排基准确定 185
7.3 国家减排目标的区际分解 189
7.3.1 理论与方法 189
7.3.2 研究区各省区市减排目标 192
7.4 本章小结 194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197
8.1 主要研究结论 199
8.2 “京津冀—晋陕蒙”地区协同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200
8.3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201
参考文献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