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
二、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前人成果及途径 2
三、关于水旱灾害对社会影响研究的学科对象与性质 3
四、关于几个概念 4
五、本书涉及的主要内容 4
六、选择近500年(1470~1990)这个时段来研究中国的重大水旱灾的原因 6
七、几点说明 8
第二章 历史上重大水旱灾害年的划分及时空分布特点分析 10
一、近500年水旱灾年分析 10
(一)资料统计和运用的有关说明 10
(二)水旱灾年分析 11
二、重大水旱灾年分布与界定 12
三、重大水旱灾的时空分布特点 19
(一)时间分布特点 19
(二)空间分布特点 20
四、水旱灾史料统计中的困惑 23
第三章 重大水旱灾害对粮食的影响研究 24
一、水旱灾荒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24
二、水旱灾害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兼论水旱饥荒现象) 32
(一)重大水旱灾使粮食消费水平降低 32
(二)水旱饥荒的发生与发展 34
三、重大水旱灾对粮食贸易的影响 46
四、水旱灾害对粮食价格的影响 52
五、对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 62
第四章 水旱灾害对人居条件的破坏及生存环境的影响 66
一、水旱灾对房屋的影响 66
二、重大水旱灾导致耕地荒芜严重 74
三、水旱灾对水土资源的环境破坏及影响 79
(一)旱灾对环境的影响 79
(二)重大水灾对水土资源环境的影响 83
第五章 重大水旱灾对灾区经济的影响 91
一、重大水旱灾对乡村经济的破坏 91
二、重大水旱灾导致城市经济的衰退 98
三、重大水旱灾害使财政拮据和税收减少 103
四、水旱灾的经济损失统计 108
第六章 重大水旱灾害对人口变化的影响 115
一、重大水旱灾害影响下的人口统计分析 115
(一)重大水旱灾害中总人口变化 116
(二)灾区人口死亡的数量统计 121
(三)死亡人口的地域分布 130
二、水旱灾与人口流迁 131
(一)重大灾害年生存危机是人口流迁的主要原因 132
(二)流迁的特点分析 132
(三)人口流迁形式 136
(四)饥民流迁的高潮与回归 140
(五)灾民流迁的后果 140
三、水旱灾害对人口结构与质量的影响 142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 142
(二)灾区人口质量严重下降 143
第七章 水旱灾荒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149
一、社会不稳定的表现 150
(一)社会治安混乱,偷盗、打砸抢事件增加 150
(二)抢米风潮盛行 151
(三)水旱灾年卖儿卖女现象增多 153
(四)人食人现象 154
二、重大水旱灾与农民起义的关系 156
(一)几次大的农民起义事件都源于重大水旱灾 156
(二)重大水旱灾加速腐败王朝的灭亡 161
三、重大水旱灾害为异族入侵创造条件 163
第八章 重大水旱灾害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165
一、重大水旱灾害产生的文化活动内容及特点 165
(一)水旱灾害产生的文化活动的内容 165
(二)水旱灾害产生的文化活动的特点分析 169
二、水旱灾害影响下的民间文化 171
(一)水旱灾歌谣是民间文化的一支奇葩 171
(二)水旱灾害影响下产生的“农谚文化”对减灾防灾有重要意义 173
(三)灾荒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175
(四)描述灾情的碑刻,有重要的科学和文化价值 176
三、水旱灾害影响下的民间组织 177
四、重大水旱灾害对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179
第九章 导致重大水旱灾害的社会因素分析 183
一、导致水旱灾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水利工程失修 184
二、灾害的主要社会根源——苛政与政治腐败 185
三、灾情加剧的原因之一——天灾与人祸相伴 190
四、人类盲目活动加重水旱灾害 192
第十章 水利措施抗御水旱灾害及仓储的减灾作用 204
一、以水利措施抗御水旱灾害是最基本的方法 204
二、仓储对减轻重大水旱灾害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0
(一)明代预备仓 210
(二)清代仓储及特点 214
三、历史的教训 221
第十一章 重大水旱灾害的救济措施研究 224
一、明代救济措施 224
(一)明代救荒思想的空前活跃 224
(二)赈灾具体办法 228
(三)水旱灾后救济的特点分析 231
二、清代灾后救灾措施研究 233
(一)安辑流民 233
(二)蠲免及减差均徭 236
(三)赈济 240
(四)调粟 244
(五)借贷 245
(六)抚恤和缓征 246
(七)广泛赈捐 248
三、对清代水旱灾后救济的评价 250
(一)康雍乾时期灾后救济的成效 250
(二)嘉庆后吏治腐败对救灾的影响 252
(三)救灾活动中出现的矛盾 253
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 259
一、重大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空间分布规律 259
二、重大水旱灾害对粮食减产的影响的重大经济与政策双重意义 260
三、重大水旱灾害对房屋的破坏 262
四、重大水旱灾害的实质——经济问题 263
五、重大水旱灾害对人口和环境的影响 263
六、重大水旱灾害——社会不稳定的直接动因 264
七、应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水旱灾害的社会因素 265
八、减轻灾害损失的基本手段 269
九、值得借鉴的救灾措施 269
十、加强重大水旱灾害的社会影响研究的必要性 270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