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方桌圆坐不可以 3
东西南北各不同 6
瞎老太太挑女婿 10
两块“纱帽坟地” 14
甘心给奸臣当仆人 18
账桌上的银圆 24
上场前的咳嗽 30
伶人们的血缘 35
好人终有好报 39
兰陵王的子孙 43
男旦不是人妖 47
什么是“角儿” 52
什么是“行当” 56
白天“打”出了黑夜 62
一出剧场门反倒头晕了 66
“白开水”也有味道 69
偏心的“叹五更” 72
“亮相”完善了武打 75
讲腰身却不看“三围” 80
“唱、念、做、打”排次序 84
“歌舞戏”外还有“功” 87
“忠孝节义”不可怕 92
移花接木别有情 96
三国文化今何处 101
“墙根儿走”与子午酒 107
“满堂红”的道理 112
“问问后边,我吃饱了没有” 116
“林”字俩“木”也分上下 120
“咱家是到了中年再改唱老生” 123
谁来继承谭大王 128
两对父子的背后 131
戏迷半夜爬墙头 137
均衡让他出大名 141
“我的民国十八年” 144
从“新腔”到“程腔” 148
上海的重骑兵 153
几笔抹出个“楚霸王” 157
用筷子代替刀枪 161
喝完豆汁再舔筷子 166
就看“第一出”唱什么 169
“三十年后是你的天下” 173
“我不挑眼谁挑眼” 183
嗓子还能“养”出来 192
阴阳颠倒的魅力 196
关公怕曹操 200
想吃上烤鸭得十年 203
学生选择老师 210
留住老恩师的胡须 213
社稷坛后边的票友 215
梅兰芳与“沸腾鱼乡” 220
印匣中的秘密 223
“小制作”与大文章 227
有准备的“即兴表演” 231
“悠闲了”才能成大器 234
今人的古意盎然 237
美丽的胡涂乱抹 241
聪明的张火丁 246
京剧的成绩够了吗? 253
不要赶鸭子上架 256
“小众艺术”不可悲 259
古典美与幽远 262
流派、宗派与学派 265
戏剧体系谈何易 268
知性之旅再探察 271
京剧属于北京,更属于中国 274
后记 从仰望到俯瞰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