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转型社会中的“和合”司法:目标定位与方法策略 1
一、论题的提出:纠纷解决向何方? 1
二、社会转型中传统司法模型的运作失灵 3
三、和合司法:转型司法的目标定位及其理论基础 8
四、和合司法的方法策略:本位、柔性、平行 11
上篇 转型社会司法的基础理论 3
第一章 中国司法改革的现实与策略 3
一、司法改革的基本成就 3
二、司法改革必须直面的现实 5
三、司法改革的反思与策略 10
第二章 中国司法改革三大悖论之批判 17
一、司法创新与法律权威:中国司法改革的合法性危机 17
二、司法行政化与司法独立:中国司法改革的逻辑悖论 31
三、精英意识与大众诉求:中国司法改革的精神危机 44
第三章 司法改革语境下司法公正基本问题研究 70
一、司法公正界说 71
二、前提:立法公正 73
三、基础:司法权威 74
四、条件:审判独立 76
五、关键:法官素质 81
六、保证:司法监督 82
第四章 论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 85
一、问题的提出:司法公正的双重内涵 85
二、公正的缺失:中国现行司法体制的结构性缺陷 93
三、公正的重塑: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步略 101
第五章 司法权威与法官角色 109
一、法官治理与“治理”法官 109
二、“规训”法官的机制网络 115
三、“治理”法官的中国语境 134
第六章 法典化进程中的法官人格假设——基于西方国家历史经验的考察与比较 140
一、从坏人到好人的历史性转变:大陆法系国家法典化中的法官人格回溯 141
二、“活着的圣谕”: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人格假设 151
三、慢热的舞者:法学思潮的流变与现实制度的建构和法官人格的假设之间 155
四、比较中的启示:法官人格假设的时代意义 157
五、欲说还休的尴尬:我国立法中的法官人格假设 159
六、信任还是怀疑:我们的法典可能和应当隐含什么样的法官人格假设 161
七、余论 164
第七章 论法官创造性释法 166
一、司法的局限性与司法能动主义 166
二、现代司法理念的真实内涵 170
三、司法理念与法官释法 174
四、法官释法中的创造性因素 178
五、创造性释法的基本要求 183
第八章 “服判”与程序法治化——程序变革的新视角 190
一、引论 190
二、秩序整合与服判:司法治理的历史隐线 191
三、程序改革中的中国法治秩序建构 197
中篇 转型社会司法的制度设计 201
第九章 中国宪法司法适用的正当性及其限制 201
一、我国宪法司法适用普遍“精神障碍”的检查 201
二、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正当性 203
三、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限制性 208
第十章 中国民事诉讼模式选择的重新思考 211
一、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界定 211
二、当事人处分权对民事诉讼模式选择的影响 212
三、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模式中的当事人处分权 216
四、现代民事诉讼模式的交互性及其启示 224
五、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重塑 228
第十一章 20世纪末世界性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启示 231
一、改革的动因和背景 231
二、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232
三、改革的基本特征 233
四、改革的重点 235
五、有关国家和地区民事司法改革简评 237
六、世界性民事司法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254
第十二章 司法权的程序之维:以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立法完善为例 263
一、国外庭前审查程序比较及三大基本法理 263
二、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立法现状及主要问题 271
三、完善我国审前程序的三种方案及选择 275
第十三章 司法权与诉权的衡平:我国鉴定制度模式的选择 279
一、英美中立专家证人的概念及其与大陆法系鉴定人的区别 280
二、中立专家证人的应用情况 282
三、当前主要鉴定制度与中立专家的比较 284
四、中立专家证人对我国鉴定制度改革的启示 290
下篇 转型社会司法的技术支撑 299
第十四章 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运行实证调查及改革构想 299
一、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运行现状考查情况综述 300
二、对考查情况的简略评价 303
三、审判委员会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 304
四、审判委员会工作改革的具体措施 306
五、对审判委员会工作改革的建议 312
第十五章 民事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法律思维——请求权法律关系双向分析法 316
一、引言 316
二、请求权——法律关系双向分析法 318
三、基于典型的律师视角的法律关系——请求权分析法 320
四、基于典型的法官视角的请求权——法律关系分析法 328
第十六章 司法认定方式研究:以被告人承担客观证明责任为视角 333
一、被告人承担客观证明责任的特点 334
二、被告人承担客观证明责任与其承担主观证明责任的联系 337
三、被告人承担客观证明责任与无罪推定原则的矛盾 340
四、被告人承担客观证明责任的刑事法律依据及限制条件 343
五、关于违法阻却事由与责任阻却事由的客观证明责任问题 347
六、结论 349
第十七章 论民事判决的理由 350
一、判决理由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演进 351
二、当前民事、经济裁判文书中判决理由存在的问题 353
三、民事、经济裁判文书阐述判决理由的重要意义 356
四、民事、经济裁判文书阐述判决理由的原则和标准 358
五、加大民事、经济判决理由的阐述力度 362
第十八章 透过案例研究推动司法进步 368
一、案例研究的法理价值 369
二、案例研究的实践价值 372
三、法官从事案例研究的理由 375
四、大力开展案例研究的可行性 378
五、积极倡导面向实务、兼顾理论、灵活多样的案例研究 379
第十九章 “同案不同判”现象的思考及对策——兼论指导性案例机制在我国的可操作性前景 383
一、问题的提出:令人尴尬的“同案不同判”现象 384
二、传统与现实因素的交错:司法“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原因透析 388
三、过与不过之间:社会转型期司法“同案不同判”现象的理性审视 393
四、从规则到技术:合理抑制“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几点思考 398
五、余论 408
参考文献 410
后记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