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原理、设计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学记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22050175
  • 页数:4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细论述了目前常用的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装置的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第1章 NO电化学传感器 1

1.1 前言 1

1.1.1 NO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意义 1

1.1.2 生理学中NO的检测方法 1

1.1.3 电化学传感器测定NO的优点 1

1.2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NO的原理 2

1.3 NO检测电极的构造 2

1.3.1 Clark型NO电极 2

1.3.2 碳纤维修饰NO微电极 4

1.3.3 集成化NO微电极 4

1.3.4 其它NO电极 5

1.4 NO电极的标定 6

1.4.1 采用NO标准溶液法标定NO电极 6

1.4.2 基于SNAP分解法标定NO电极 6

1.4.3 基于化学生成NO法标定NO电极 7

1.5 NO电极的表征 8

1.5.1 灵敏度和检测限 9

1.5.2 选择性 9

1.5.3 响应时间 9

1.5.4 温度和pH对NO电极的影响 10

1.6 NO电极的应用 10

1.7 结论及展望 17

1.8 致谢 17

1.9 参考文献 17

第2章 农药生物传感器 24

2.1 前言 24

2.1.1 农药生物传感器的必要性 24

2.1.2 农药生物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25

2.1.3 农药生物传感器的展望 25

2.2 生物催化剂在农药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25

2.2.1 酶在农药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和特性 25

2.2.2 酶固定化方法在农药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26

2.3 基于酶的生物传感器 27

2.3.1 农药检测原理 27

2.3.2 基于农药对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生物传感器 27

2.3.3 基于酶催化作用的生物传感器 29

2.3.4 流动注射生物传感器 30

2.3.5 酶的再活化 31

2.4 农药免疫传感器 32

2.4.1 农药免疫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33

2.4.2 农药免疫传感器的类型 33

2.4.3 农药免疫传感器的再生 37

2.5 基于全细胞和细胞组织的农药传感器 38

2.6 主要干扰物和样品预处理 39

2.7 结论 39

2.8 致谢 40

2.9 参考文献 40

第3章 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47

3.1 简介 47

3.2 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47

3.3 第一代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48

3.3.1 氧化还原干扰 48

3.3.2 氧气的影响 50

3.4 第二代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50

3.4.1 葡萄糖氧化酶与电极表面之间的电子传递 50

3.4.2 人工介体的使用 50

3.4.3 电子传递中继站装置 51

3.5 体外葡萄糖检测 52

3.6 连续实时体内监测 53

3.6.1 所需条件 53

3.6.2 皮下检测 54

3.6.3 无创葡萄糖检测的趋势 54

3.7 结论与展望 55

3.8 参考文献 55

第4章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新进展 58

4.1 前言 58

4.1.1 现状 58

4.1.2 离子选择性电极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 59

4.2 传统离子选择性电极 62

4.2.1 工作原理 62

4.2.2 响应特征:选择性和检测限 66

4.2.3 参比电极 69

4.3 新的能量转换原理 69

4.3.1 聚离子选择性电极 69

4.3.2 恒电流控制传感器 73

4.3.3 伏安型离子选择性电极 76

4.3.4 光寻址电位传感器 77

4.4 新型传感材料 78

4.4.1 膜组成 78

4.4.2 固体接触传感材料 82

4.4.3 生物相容性改进 83

4.5 微型化 84

4.5.1 微型化 84

4.5.2 传感器阵列 85

4.6 结论与展望 87

4.7 致谢 87

4.8 参考文献 88

第5章 电化学免疫分析及免疫传感器研究进展 93

5.1 引言 93

5.2 抗体-抗原相互作用 93

5.3 免疫分析及免疫传感器 95

5.3.1 竞争性免疫分析体系 95

5.3.2 非竞争性免疫分析体系 96

5.4 抗体固定模式 98

5.4.1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相互作用 98

5.4.2 抗体结合蛋白质 99

5.4.3 导电聚合物 100

5.4.4 自组装单层膜 101

5.4.5 抗体片段 103

5.5 电化学检测技术 104

5.5.1 电位型免疫传感器 104

5.5.2 电流型免疫传感器 105

5.5.3 伏安免疫分析 107

5.5.4 阻抗免疫分析及免疫传感器 108

5.6 微流控电化学免疫分析系统 110

5.7 结论 111

5.8 参考文献 111

第6章 超氧化物电化学及生物传感器:原理、进展及应用 115

6.1 超氧化物的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 115

6.2 O· 2-生物检测综述 116

6.3 O· 2-电化学及O· 2-电化学传感器 117

6.4 O· 2-电化学传感器 117

6.4.1 除SODS外的酶生物传感器 117

6.4.2 SODS简介 118

6.4.3 SODS电化学 119

6.4.4 基于SOD的O· 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29

6.4.5 基于SOD的O· 2-微型生物传感器 139

6.5 结论及展望 141

6.6 致谢 142

6.7 参考文献 142

第7章 场效应器件检测带电大分子:可行性和局限性 149

7.1 引言 149

7.2 裸EIS传感器和功能化EIS传感器结构的电容-电压特性 153

7.3 利用大分子自身所带电荷直接检测DNA 155

7.4 免指示剂检测DNA的新方法 158

7.5 利用聚电解质层和合成DNA的检测结果 161

7.6 结论与展望 163

7.7 致谢 164

7.8 参考文献 164

第8章 生物样品中H2S产物的电化学传感器 168

8.1 引言 168

8.1.1 H2S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168

8.1.2 生物样品中H2S的检测 170

8.2 电化学传感器测定H2S的优点 171

8.2.1 电化学 171

8.2.2 多传感器呼吸计量法 173

8.3 H2S极谱传感器的构建 173

8.3.1 常量H2S极谱传感器 173

8.3.2 微型H2S极谱传感器 174

8.4 H2S极谱传感器的校准 175

8.4.1 H2S原液 175

8.4.2 H2S的化学来源 175

8.5 H2S极谱传感器的特点 175

8.5.1 选择性 177

8.5.2 灵敏度 178

8.5.3 检测限 178

8.5.4 稳定性 179

8.5.5 重现性、精密度和准确度 180

8.5.6 线性及动力学响应范围 180

8.5.7 响应时间 180

8.5.8 可靠性(免维护使用期限) 180

8.5.9 生物相容性 180

8.6 H2S极谱传感器在生物样品中的应用 181

8.6.1 H2S生成量的检测 181

8.6.2 H2S消耗量的检测 182

8.6.3 同时检测H2S水平及血管张力 185

8.6.4 血液和组织中稳态H2S水平的检测 185

8.7 结论及发展趋势 186

8.8 致谢 186

8.9 参考文献 186

第9章 免疫传感器的最新进展 189

9.1 前言 189

9.1.1 免疫传感器的一般工作原理 189

9.1.2 免疫传感器在临床分析上的主要性能特点 189

9.2 免疫活性单元的固定 190

9.2.1 基于非共价作用的固定方法 190

9.2.2 基于共价键作用的固定方法 191

9.3 免疫传感器的主要类型 193

9.3.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93

9.3.2 光学免疫传感器 196

9.3.3 微重量免疫传感器 198

9.3.4 其它类型免疫传感器 199

9.4 结论及展望 200

9.5 参考文献 201

第10章 用于体内pH测定的微电极 209

10.1 引言 209

10.1.1 体内pH测定的重要性 209

10.1.2 体内pH的测定技术 210

10.1.3 用于pH测定的微电极的优点 211

10.2 pH微电极的表征 211

10.2.1 pH和pH测定 211

10.2.2 pH微电极的校正曲线和线性响应斜率 212

10.2.3 灵敏度 213

10.2.4 响应时间 213

10.2.5 重现性/准确度 214

10.2.6 选择性 215

10.2.7 稳定性和可靠性 215

10.2.8 生物相容性 215

10.3 用于pH测定的微电极的制作 216

10.3.1 玻璃pH微电极 216

10.3.2 聚合物膜pH微电极 217

10.3.3 硅pH微电极 218

10.3.4 金属/金属氧化物pH微电极膜 220

10.3.5 Ag/AgCl微参比电极 222

10.4 pH测量的先进微电极系统 224

10.4.1 全固态pH微电极 224

10.4.2 芯片实验室用pH微电极 225

10.4.3 用于pH成像的微电极阵列 226

10.4.4 用于体内pH连续记录的微电极 228

10.4.5 植入型pH微电极 228

10.4.6 无线pH测量系统 229

10.5 pH微电极在体内的应用 230

10.5.1 体内pH的测量 230

10.5.2 血液中pH的测量 230

10.5.3 大脑内pH的测量 231

10.5.4 心脏内pH的测量 232

10.5.5 食道内pH的测量 233

10.5.6 皮下pH的测量 235

10.5.7 眼睛内pH的测量 235

10.6 结论和展望 236

10.7 致谢 237

10.8 参考文献 237

第11章 生物芯片——原理与应用 246

11.1 引言 246

11.2 DNA阵列 247

11.2.1 DNA阵列的类型 248

11.2.2 DNA阵列的制备 249

11.2.3 杂交测序 253

11.2.4 标记 254

11.2.5 检测与数据分析 258

11.2.6 应用 263

11.3 蛋白质芯片 264

11.3.1 蛋白质阵列和蛋白质组 264

11.3.2 蛋白质芯片的制备 265

11.3.3 蛋白质芯片的应用 272

11.4 电学和电化学微阵列生物芯片 274

11.4.1 理论基础 274

11.4.2 制备技术 276

11.4.3 电化学检测法 281

11.5 芯片实验室 285

11.5.1 微流控理论 286

11.5.2 芯片实验室系统的组成 288

11.5.3 生物微机电系统的制备 292

11.5.4 应用 294

11.6 参考文献 297

第12章 生物燃料电池 305

12.1 前言 305

12.2 生物燃料电池设计原理 306

12.3 电子传递反应 307

12.4 生物催化阴极 308

12.4.1 酶和底物 308

12.4.2 过氧化物酶 308

12.4.3 加氧酶 309

12.5 生物催化阳极 313

12.5.1 酶和底物 313

12.5.2 葡萄糖氧化酶 314

12.5.3 脱氢酶 316

12.6 生物燃料电池 318

12.6.1 生理学条件 318

12.6.2 葡萄糖-O2生物燃料电池的组装 319

12.7 结论 322

12.8 参考文献 323

第13章 基于电活性无机多晶体的化学及生物传感器 326

13.1 引言 326

13.2 过渡金属亚铁氰化物的性质 326

13.2.1 过渡金属亚铁氰化物的结构 326

13.2.2 过渡金属亚铁氰化物的电化学 327

13.3 非氧化还原活性阳离子和电活性化合物的电流型传感器 329

13.3.1 非氧化还原活性阳离子的传感器 329

13.3.2 电活性化合物的电流型传感器 330

13.4 先进的过氧化氢传感器 331

13.4.1 过氧化氢——医药、生物、环境控制及工业领域中重要的分析物 331

13.4.2 过氧化氢还原反应的先进电催化剂 332

13.4.3 基于普鲁士蓝的先进过氧化氢传感器 334

13.4.4 普鲁士蓝修饰电极表面上的非导电聚合物 334

13.4.5 纳米电极阵列:向具有创纪录分析性能的传感器迈进 335

13.5 基于过渡金属亚铁氰化物的生物传感器 337

13.5.1 基于氧化酶的生物传感器的传感原理 337

13.5.2 基于过渡金属亚铁氰化物的生物传感器 338

13.5.3 利用非传统介质的酶的固定 339

13.5.4 向具有最佳分析性能指标的生物传感器迈进 340

13.6 结论 341

13.7 致谢 342

13.8 参考文献 342

第14章 基于纳米粒子的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分析 351

14.1 引言 351

14.2 为什么使用纳米粒子 351

14.3 基于纳米粒子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分析 352

14.4 基于纳米粒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分析 355

14.4.1 基于纳米粒子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分析 356

14.4.2 基于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和免疫分析 358

14.5 结论和展望 361

14.6 致谢 362

14.7 参考文献 362

第15章 基于碳纳米管的电化学传感器 365

15.1 引言 365

15.2 CNTS的结构和性质 365

15.2.1 CNTS的结构 365

15.2.2 CNTS的性质 367

15.2.3 CNTS的制备 367

15.2.4 CNTS的提纯 368

15.2.5 基于CNTS的电化学传感器的优点 369

15.3 基于CNTS的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 369

15.3.1 CNTS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 370

15.3.2 CNTS提高生物小分子和药物分子电分析的灵敏性和选择性 377

15.3.3 CNTS电极上蛋白质和酶的直接电子传递 380

15.3.4 基于CNTS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381

15.4 CNTS传感器的光谱表征 383

15.4.1 CNTS的拉曼光谱 383

15.4.2 CNTS传感器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89

15.5 结论 393

15.6 参考文献 393

第16章 基于溶胶-凝胶材料固定生物分子的生物传感器 401

16.1 引言 401

16.2 溶胶-凝胶 402

16.2.1 溶胶-凝胶化学与溶胶-凝胶材料的性质 402

16.2.2 溶胶-凝胶过程 404

16.2.3 优点与不足 404

16.2.4 溶胶-凝胶材料的多孔性及固定化蛋白质的动力学 405

16.2.5 溶胶-凝胶材料中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稳定性 406

16.2.6 溶胶-凝胶材料的传导性及生物相容性的提高 406

16.3 溶胶-凝胶材料包埋生物活性分子的应用 407

16.3.1 酶生物传感器 407

16.3.2 光活性蛋白质生物传感器 413

16.3.3 免疫传感器 414

16.3.4 免疫亲和柱 416

16.4 溶胶-凝胶材料中全细胞的包埋及其应用 416

16.4.1 微生物细胞 416

16.4.2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 417

16.5 结论 417

16.6 致谢 417

16.7 参考文献 418

第17章 基于蛋白质直接电子转移的生物传感器 425

17.1 引言 425

17.1.1 蛋白质的生物直接电子转移简介 425

17.1.2 蛋白质直接电子转移生物传感器的优点 425

17.2 蛋白质的直接电子转移 425

17.2.1 蛋白质的固定方法 425

17.2.2 蛋白质的直接电子转移 429

17.2.3 酶的直接电子转移 433

17.3 基于蛋白质直接电子转移的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439

17.3.1 基于蛋白质直接电子转移的生物传感器 439

17.3.2 基于酶直接电子转移的生物传感器 449

17.4 结论 455

17.5 致谢 455

17.6 参考文献 455

索引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