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
1.1主题界定 1
1.2研究意义 6
1.3研究概况 8
1.4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15
1.4.1创新点 15
1.4.2研究方法 16
1.5研究框架 18
上篇 23
2基地环境的表象 23
2.1环境表象生成 25
2.1.1接纳 26
2.1.2过滤 27
2.1.3博弈 28
2.2环境表象分析 29
2.2.1环境表象的界定 30
2.2.2环境表象的作用 32
2.2.3表象与想象 34
2.3本章小结 35
3建筑聚落的介入 37
3.1建筑聚落生发 38
3.1.1匹配 39
3.1.2整合 41
3.2结果与讨论 42
3.2.1介入: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43
3.2.2建筑聚落的环境归属 44
3.2.3整合结果:基地环境脉络决定建筑聚落生发 45
3.3关于创新的思考 47
3.3.1创新文化的建构 48
3.3.2创新文化的特征 50
3.3.3建筑领域的设计创新 51
3.4本章小结 52
4传统聚落概观与特征 54
4.1聚、邑、都 55
4.2传统聚落构成 58
4.2.1秩序化 59
4.2.2区域化 62
4.2.3符号化 66
4.3成功特征总结 68
4.3.1同质性 68
4.3.2原创性 70
4.3.3生长性 72
4.4本章小结 74
5建筑聚落的要素分析 76
5.1从构成的角度分析 79
5.1.1建筑聚落设计的组成 79
5.1.2建筑聚落意象的解释 81
5.1.3建筑聚落的自相似性 82
5.2从生长的角度分析 86
5.2.1地方性知识 86
5.2.2空间、时间与传承 89
5.2.3建筑聚落的生命 91
5.3本章小结 92
6适宜性评价的探讨 94
6.1美学与建筑美学 96
6.1.1审美感知 97
6.1.2审美想象 97
6.1.3审美推理 98
6.2当代建筑美学思维的兼容性 100
6.2.1构成:规则与无序并存 101
6.2.2样态:明晰与混沌共生 103
6.2.3追求:发展与回归相融 105
6.3适宜性评价的三个方面 108
6.3.1目的与制约:约束性 110
6.3.2原创与生长:时空性 111
6.3.3场所与情感:可意象性 113
6.4本章小结 116
下篇 119
7建筑聚落与城市环境 119
7.1建筑聚落·聚散:营造市隐的氛围 120
7.1.1空间的立意 122
7.1.2空间的载体 124
7.1.3空间的组织 126
7.2建筑聚落·引导:形的整合与功能的整合 129
7.2.1平衡的环境 131
7.2.2原创的聚落 132
7.2.3开放的平台 135
7.3建筑聚落·契合:融合与拓展 137
7.3.1校园介入环境的不同方式 138
7.3.2校园聚落的形成 141
7.3.3城市西面的门户 143
7.4本章小结 145
8建筑聚落与乡村环境 146
8.1建筑聚落·统领:在基地环境中的起承转合 147
8.1.1起:广场与坡道 149
8.1.2承:纪念碑与门厅 150
8.1.3转:光庭与展厅 152
8.1.4合:结束部分 153
8.2建筑聚落·级配:空间的赋形与交流的促成 155
8.2.1构筑于山水之间 156
8.2.2空间的赋形 158
8.2.3交流的促成 161
8.3建筑聚落·重构:现代家居与传统意趣 164
8.3.1地方性的认同 166
8.3.2现代的便利与传统的闲适 168
8.3.3社会、业主、住户的综合平衡 169
8.4本章小结 172
9建筑聚落与景区环境 173
9.1建筑聚落·转化:封闭的大山环境与醒来的小镇 174
9.1.1地势与布局 176
9.1.2分解与实施 178
9.1.3脉络与传承 180
9.2建筑聚落·延续:穿越时空的建筑对话 183
9.2.1纪念与否定 187
9.2.2敞廊与借景 188
9.2.3兼容与渗透 189
9.3建筑聚落·记忆:寻觅消逝的场景 191
9.3.1再现场景 193
9.3.2展示瞬间 194
9.3.3依托大地 195
9.4本章小结 197
10结语 199
参考文献 205
后记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