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3
三、中医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8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11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1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1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2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5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8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归类 1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
第三章 藏象 29
第一节 五脏 30
一、心 30
二、肺 33
三、脾 36
四、肝 38
五、肾 41
第二节 六腑 46
一、胆 46
二、胃 46
三、小肠 47
四、大肠 48
五、膀胱 49
六、三焦 49
第三节 奇恒之腑 50
一、脑 50
二、女子胞 51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51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52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55
第四章 气血津液 60
第一节 气 60
一、气的概念 60
二、气的来源 61
三、气的功能 61
四、气的分类 62
五、气的运动 63
第二节 血 64
一、血的概念 64
二、血的生成 64
三、血的运行 64
四、血的功能 65
第三节 津液 65
一、津液的概念 65
二、津液的代谢 66
三、津液的功能 66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67
一、气和血的关系 67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67
三、津液和血的关系 68
第五章 经络 72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72
一、经络的概念 72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73
第二节 十二经脉 74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74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74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74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75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75
第三节 奇经八脉 75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75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76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76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76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76
第六章 病因病机 80
第一节 病因 80
一、六淫 81
二、疠气 86
三、七情 86
四、饮食劳逸 87
五、其他病因 88
第二节 病机 90
一、邪正盛衰 91
二、阴阳失调 92
三、气血津液失常 93
第七章 防治原则 98
第一节 预防原则 98
一、未病先防 98
二、既病防变 99
第二节 治则 99
一、治本与治标 100
二、扶正与祛邪 101
三、正治与反治 102
四、病治异同 103
五、调整阴阳 103
六、三因制宜 104
第八章 诊法 108
第一节 望诊 109
一、全身望诊 109
二、局部望诊 111
三、望舌 114
第二节 闻诊 117
一、听声音 117
二、嗅气味 118
第三节 问诊 119
一、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19
二、问诊的主要内容 119
第四节 切脉 127
一、脉诊的概述 127
二、正常脉象 129
三、常见病脉与主病 129
四、相兼脉与主病 131
第九章 辨证 135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35
一、表里辨证 136
二、寒热辨证 137
三、虚实辨证 138
四、阴阳辨证 139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141
一、气病辨证 141
二、血病辨证 142
三、气血同病辨证 143
四、津液病辨证 144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4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46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49
三、脾与胃病辨证 153
四、肝与胆病辨证 157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61
六、脏腑兼病辨证 164
附录一 目标检测参考答案 173
附录二 参考书目 177
附录三 中医基本理论教学大纲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