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明主编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291704
  • 页数:24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黑龙江大学应用外国语学院严明教授主持编写的一套针对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跨文化教学理论的研究性著作。本书主要论述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探讨了在实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去注意进行跨文化相关方面的教学培养。总体来说,本书既适于跨文化理论的研究者阅读又适宜相关专业人员的平时阅读。

第一章 文化与交际 1

1.1文化 1

1.1.1文化的定义 1

1.1.2文化的特征 3

1.1.3文化的分类 4

1.2交际 5

1.2.1交际及其构成因素 5

1.2.2交际的特征 8

1.2.3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10

1.3跨文化交际学 12

1.3.1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 12

1.3.2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13

1.3.3跨文化交际学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4

1.3.4跨文化交际研究视角 16

1.4小结 18

第二章 语言与非言语交际 20

2.1语言 20

2.1.1语言的定义 20

2.1.2语言的特征 20

2.1.3语言的功能 22

2.1.4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3

2.1.5文化视野下的翻译难题 26

2.2非言语交际 27

2.2.1非言语交际的定义 28

2.2.2非言语交际的功能 28

2.2.3非言语交际的构成要素 29

2.2.4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33

2.3小结 34

第三章 文化理论 35

3.1文化冰山模式(Iceberg Model of Culture) 35

3.2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36

3.3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Low-Context and 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 40

3.3.1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特点 40

3.3.2会话准则 42

3.4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式(Hofstede’ s Model of Cultural Dimensions) 43

3.4.1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43

3.4.2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44

3.4.3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Masculinity/ Femininity) 45

3.4.4时间取向(Time Orientation) 47

3.5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 47

3.5.1人性取向 48

3.5.2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 49

3.5.3时间取向 50

3.5.4活动取向 50

3.5.5关系取向 51

3.6霍尔的文化行为构成(Hall’s Behavioural Components of Culture) 52

3.6.1快信息和慢信息(Fast and Slow Messages) 52

3.6.2领土(Territoriality) 52

3.6.3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52

3.6.4多维度时间取向和单维度时间取向(Monochronic and Polychronic Time) 53

3.7Parsons的模式变量理论 53

3.7.1情感与情感中立(Affectivity vs.Affectivity-neutrality) 54

3.7.2特殊性与普遍性(Particularism vs.Universalism) 54

3.7.3扩散性与专一性(Diffuseness vs.Specificity) 54

3.7.4品质与成就(Ascription vs.Achievement) 55

3.7.5集体取向与自我取向(Collectivity vs.Self) 55

3.8雅克·德莫根和马奎斯·莫兹关于文化的讨论(Jacques Demorgon and Markus Molz’s Discussion of Culture) 55

3.9小结 58

第四章 跨文化交际理论 59

4.1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 59

4.1.1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 59

4.1.2意义协调理论的应用 60

4.1.3意义协调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63

4.2言语代码理论(Speech Code Theory) 63

4.2.1言语代码理论的前提假设 64

4.2.2言语代码理论的应用 65

4.2.3言语代码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66

4.3面子-协商理论(Face-Negotiation Theory, FNT) 67

4.3.1面子-协商理论的前提假设 69

4.3.2面子-协商理论的应用 69

4.3.3面子-协商理论的批评与总结 71

4.4谈话制约理论(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Theory) 72

4.4.1谈话制约理论的内容 73

4.4.2谈话制约理论的应用 74

4.4.3谈话制约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75

4.5期望违背理论(Expectancy Violaitons Theory,EVT) 76

4.5.1期望违背理论的假设 76

4.5.2期望违背理论的应用 78

4.5.3期望违背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80

4.6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Anxiety/ Uncer-tainty Management, AUM) 81

4.6.1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前提假设 82

4.6.2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应用 82

4.6.3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84

4.7交际适应理论(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 85

4.7.1交际适应理论的内容 85

4.7.2交际适应理论的假设 88

4.7.3交际适应理论的应用 89

4.7.4交际适应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91

4.8跨文化调适理论(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91

4.8.1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内容 92

4.8.2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前提假设 93

4.8.3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应用 94

4.8.4跨文化调适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95

4.9文化身份理论(Theorizing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96

4.9.1文化身份理论的假设 96

4.9.2文化身份理论的应用 97

4.9.3文化身份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99

4.10身份协商理论(Identity Negotiation Theory) 100

4.10.1身份协商理论的假设 101

4.10.2身份协商理论的应用 103

4.10.3身份协商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104

4.11身份管理理论(Identity Management Theo-ry,IMT) 105

4.11.1身份管理理论的来源 105

4.11.2身份管理理论的内容 106

4.11.3身份管理理论的假设 107

4.11.4身份管理理论的应用 109

4.11.5身份管理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110

4.12共文化理论/文化共存理论(Co-Cultural Theory) 110

4.12.1共文化要素 111

4.12.2共文化理论的前提假设 113

4.12.3共文化理论的应用 113

4.12.4共文化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114

4.13小结 114

第五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116

5.1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116

5.1.1社会文化身份 116

5.1.2心理因素 119

5.1.3环境因素 120

5.2国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 122

5.2.1Yong Yun 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 123

5.2.2Brian Spitzberg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 125

5.2.3Judith Martin与Thomas Nakayama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 126

5.2.4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小结 130

5.3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131

5.3.1国内研究现状 132

5.3.2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 132

5.4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34

5.4.1认识自我 134

5.4.2考虑物理环境因素和人际环境因素 135

5.4.3掌握不同的信息系统 136

5.4.4培养移情能力 137

5.4.5学习处理冲突 137

5.5小结 139

第六章 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139

6.1语言教学的跨文化维度 139

6.1.1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主要目标 139

6.1.2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策略 140

6.1.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点 141

6.2元认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142

6.2.1元认知模式 143

6.2.2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 143

6.2.3元认知对跨文化敏感度发展的影响 145

6.3跨文化交际教学法概论 146

6.3.1建构主义与跨文化交际教学 146

6.3.2任务型教学法与跨文化交际教学 147

6.4文化教学策略 148

6.4.1文化讲座 148

6.4.2文化参观 148

6.4.3文化讨论 149

6.4.4文化欣赏 150

6.4.5文化会话 150

6.4.6文化合作 151

6.4.7文化表演 151

6.4.8文化交流 152

6.4.9文化谜语 152

6.4.10文化冲突 153

6.4.11文化研究 153

6.4.12关键事件分析 154

6.4.13角色扮演 155

6.4.14案例分析法 156

6.4.15文化创新 156

6.5小结 158

第七章 文化教学课堂活动 159

7.1认识期 159

7.1.1文化代表物 160

7.1.2短文仿写练习 160

7.1.3地域文化介绍 162

7.1.4通过常用语了解文化 162

7.1.5发现文化身份 165

7.2接受或排斥期 166

7.2.1非言语采访 167

7.2.2凭记忆画图 168

7.2.3感受个体空间距离 169

7.2.4找错误,“送”牙签 170

7.2.5文化定势 171

7.3融合或民族中心主义期 172

7.3.1回忆最初的时刻 172

7.3.2文化展品 173

7.3.3文化场景短剧 174

7.3.4感受异国家庭生活 176

7.3.5感知移情 177

7.4超越期 180

7.4.1非言语交际 180

7.4.2采访外国人 181

7.4.3“参观”美国学校 182

7.4.4辨别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184

7.4.5文化适应 186

7.5跨文化交际课堂活动实施建议 188

7.5.1课堂活动原则 189

7.5.2课堂讨论活动的建议 189

7.5.3教师角色 190

7.6小结 191

第八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 192

8.1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信度、效度和可行性 193

8.1.1测试的信度 193

8.1.2测试的效度 195

8.1.3信度与效度关系 197

8.1.4可行性 198

8.2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内容与方法 199

8.2.1测试文化意识 200

8.2.2测试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 202

8.3跨文化交际测试题型 205

8.3.1择答题类评估方法 206

8.3.2做答题类评估方法 208

8.3.3个性化答题类评估方法 209

8.4小结 211

第九章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213

9.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13

9.1.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含义 213

9.1.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 214

9.1.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15

9.2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18

9.2.1文化与语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218

9.2.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219

9.2.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 219

9.2.4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220

9.2.5小结 221

9.3略论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221

9.3.1第二语言学习课堂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221

9.3.2文化意识形成的不同阶段 222

9.3.3文化教学的目标 224

9.3.4文化教学的课堂活动 225

参考书目 228

附录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