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政60年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建国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5885448
  • 页数:8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编写体例参照《中国财政60年》编写大纲,在编写上遵循山西财政60改革与发展进程,采取了纵排横、史论结合的编写方式,以《山西财政50年》内容有效衔接为基础,以如实反映60年山西财政发展全貌为根本,全面详实反映山西财政60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业绩。

上卷 3

第一篇 计划经济时期的山西财政(1949~1976年) 3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山西财政(1949~1952年) 3

第一节 新中国山西财政的建立 3

一、财政机构的设置 3

二、财政体制的建立 4

三、财政管理制度的确立 5

第二节 山西财政经济状况 8

一、山西财政的经济基础 8

二、山西财政的第一个概算 9

第三节 山西财政的任务与作用 10

一、山西财政建立之初面临的形势 10

二、山西财政建立之初面临的任务 12

三、山西财政发挥的作用 13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9

一、国民经济出现下滑 19

二、争取国民经济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 20

三、调整工商业的内容和措施 21

四、调整农业税收,推动土地改革,促进农业发展 24

五、支援抗美援朝,厉行增产节约,开展“三反”、“五反” 26

第五节 实现山西省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29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29

二、财政状况实现根本好转 32

第二章 “一五”时期的山西财政(1953~1957年) 34

第一节 山西财政在“一五”时期的任务 34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山西“一五”计划的任务 34

二、“一五”计划对山西财政提出的任务 36

第二节 贯彻财经政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筹集资金 36

一、修正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37

二、积极发行建设公债,适当争取外资援助 38

三、加强财政管理,努力增收节支 38

第三节 运用财税政策,促进“三大改造” 40

一、促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40

二、促进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43

三、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45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改进 50

一、改进财政管理的“六条”方针 50

二、地方财政管理体系的改进 51

三、对省级财政机构进行调整 53

四、国营企业奖励基金制度的改进 54

第五节 山西“一五”计划胜利完成,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 55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55

二、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实力得到增强 57

第三章 “二五”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山西财政(1958~1965年) 59

第一节 “二五”时期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60

一、预算管理体制的两次调整 60

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调整 62

三、实行企业利润留成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64

四、改进基本建设管理体制 65

五、人民公社“财政大包干”办法的实施 66

第二节 “大跃进”对山西财政的影响 67

一、对财政、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 67

二、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调,基建规模膨胀 68

三、财政收支连续三年下降 69

第三节 三年调整时期山西财政的恢复与发展 70

一、调整时期的“八字方针” 70

二、恢复和促进农业生产 71

三、降低积累率,压缩基建规模 72

四、调整财政管理体制,压缩财政支出 73

五、制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狠抓企业扭亏增盈工作 77

六、山西财政确保调整任务顺利完成 79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山西财政(1966~1976年) 8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山西财政的影响 81

一、经济工作受到全面冲击 81

二、财税管理机构陷入瘫痪 82

三、财政工作秩序受到严重干扰 83

四、财政管理体制频繁变动 85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山西财政收支状况 86

一、1967~1968年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 86

二、1969~1973年财政收入出现好转 87

三、1974~1976年财政收入下降,出现财政赤字 88

第三节 山西财政在困境中支持经济建设 89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基建管理,支持重要企业和重点工程建设 89

二、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农业发展 91

第二篇 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山西财政(1977~1992年) 95

第五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山西财政(1977~1979年) 95

第一节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95

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95

二、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96

三、山西财政经济工作面临的问题 97

第二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 99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99

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 99

第三节 山西财政在经济恢复调整改革中采取的措施 100

一、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101

二、调整税收制度 101

三、实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的财政体制 102

四、加强扭亏增盈,开展清产核资 103

五、调整农村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104

六、积极安排就业,增加职工收入 104

七、调整基本建设规模,提高投资效果 105

第六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山西财政(1980~1984年) 106

第一节 改革预算管理体制,实行“分灶吃饭” 106

一、“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的内容 107

二、1983年预算管理体制的调整 108

第二节 推行两步利改税,改革工商税制 109

一、实施第一步利改税 109

二、实施第二步利改税 110

三、实施税制改革 111

第三节 改革企、事业财务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12

一、改革国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112

二、改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 117

三、改革开放初见成效,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120

第七章 体制转型探索时期的山西财政(1985~1992年) 121

第一节 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 121

一、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122

二、对财政包干体制的调整、补充和完善 123

三、改革县级财政管理体制 124

四、建立和完善乡镇财政体制 125

第二节 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强化税收管理 126

一、进一步完善工商税制,加强税收征管 127

二、改进农业税征收管理 128

第三节 深化各项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130

一、深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130

二、深化粮食企业财务体制改革,减轻财政负担 133

三、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体制改革,节约财政资金 134

四、改革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136

第四节 预算外资金增长迅速,管理工作逐步加强 137

一、预算外资金实行财政专户储存、计划管理 138

二、加强国营企业预算外资金管理 139

三、严审自筹基本建设资金来源 139

第五节 建立财政周转金制度 140

一、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 140

二、建立工业企业技改周转金 141

三、建立商贸企业周转金 141

四、建立社会文教事业周转金 142

第六节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国有资产管理方式 143

一、组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143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基础性工作 144

三、积极做好全省清产核资准备工作 146

第七节 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其他方面改革 146

一、大力支持工资改革,提高干部职工的工资水平 146

二、加大财政价格补贴力度,保证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 147

三、支持外贸体制改革,促进外贸企业发展 148

第八节 重建财政监察机构,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149

一、恢复和建立财政监察机构 149

二、认真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 150

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151

四、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152

第三篇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时期的山西财政(1993~2002年) 157

第八章 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 全面推进税制改革 157

第一节 分税制改革前的山西财政经济状况 157

一、经济过热导致新一轮通货膨胀 157

二、国有企业效益下降,县级财政发生大面积困难 159

三、体制因素使山西财力增长与支出增长出现逆向变化 160

第二节 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60

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161

二、分税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166

三、分税制改革对山西财政的作用和成效 167

第三节 实施全面税制改革 168

一、税制改革的内容 168

二、税制改革的效果 169

第九章 积极支持经济发展 培植壮大地方财源 171

第一节 不断完善理财思路,创新财源建设方式 171

一、“三个机制”理财思路的提出 171

二、“围绕财政抓经济、围绕效益抓财源” 174

第二节 “抓大放小”,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175

一、支持国有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175

二、支持国有商业、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 180

三、支持外经企业改革与发展 189

第三节 加大支农投入,支持农业发展 191

一、调整支农支出结构,保证重点项目资金需要 191

二、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197

三、支持农业综合开发 199

第四节 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204

一、争取国债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4

二、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消费需求 205

三、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06

第五节 积极争取利用外资,促进山西经济发展 210

一、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210

二、积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 213

第十章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保障重点支出需要 216

第一节 支持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216

一、加快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217

二、实施公费医疗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219

三、建立和提高城镇居民“三条生活保障线” 221

四、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工作 222

五、加强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 223

第二节 不断深化文教行政财务改革 226

一、实行预算支出定额管理和“零基预算” 226

二、改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227

三、改革支出管理办法 228

四、重点支持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230

第三节 加大工资发放和政权运转的保障力度 232

一、确保公教人员的工资发放 232

二、保证行政政法部门支出需要 234

第四节 支持住房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235

一、支持住房制度改革 235

二、支持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238

第十一章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推进各项财政改革 240

第一节 实施机构改革,调整管理职能 240

一、2000年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241

二、机构改革的成效 244

第二节 调整省以下财政体制,理顺省对地市分配关系 245

一、省对地市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 245

二、完善省对县级转移支付办法 247

三、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 250

第三节 适应公共财政要求,推进预算管理改革 251

一、推行部门预算改革 251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253

三、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255

四、试行会计集中核算 257

第四节 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逐步减轻农民负担 259

一、山西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 259

二、五个试点县改革情况 260

第十二章 创新财政管理方式 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262

第一节 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262

一、预算外资金的性质、范围变化情况 262

二、建立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法规体系 263

三、不断提高运用预算内外综合财力的水平 265

四、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和追踪问效 267

五、推行和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268

第二节 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保证基本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269

一、加强基本建设预算管理 270

二、开展基建工程“三算”审查 270

三、加强对基本建设、施工、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271

四、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使用与管理 271

五、开展投资评审 271

第三节 加强地方金融企业监管,促进地方金融类企业发展 272

一、积极开展日常财务监管 273

二、主动参与地方金融企业改制 273

三、完善地方金融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管 274

四、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行业管理,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275

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75

第四节 继续推进会计改革,不断规范会计管理 276

一、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276

二、恢复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277

三、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探索会计管理新模式 279

第五节 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强化财政监督管理 283

一、加强地方财政立法和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283

二、调整充实财政监察机构,加强财政监督检查 286

三、开展“一整两反”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87

第十三章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89

第一节 清产核资,摸清家底 290

一、组织开展全省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 290

二、完成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清查登记工作 291

三、开展全省首次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 291

第二节 建立国有资产基础管理体系 291

一、建立国有资产统计评价体系 292

二、建立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 293

三、开展国有资产产权界定、转让和交易工作 294

四、发展资产评估事业,加强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295

五、贯彻《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条例》 295

六、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296

第三节 积极参与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97

一、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297

二、加强股份制企业国有股权的管理 298

第四篇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山西财政(2003~2009年) 303

第十四章 发展强财 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财思路 303

第十五章 科学聚财 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308

第一节 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308

一、财政总收入增长情况 308

二、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情况 309

三、财政总支出情况 309

第二节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壮大地方财力规模 311

一、争取开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政策 311

二、积极争取增加税收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 314

三、积极争取和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国债资金及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316

第三节 健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财力 317

一、调整规范省市县财政管理体制 318

二、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 320

三、积极完善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及相关奖励激励政策 323

第四节 强化收入征管,提高收入组织水平 325

一、“金财”工程稳步推进 326

二、收入组织工作逐步规范 326

第十六章 为民用财 构建“以人为本”的支出保障体系 328

第一节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教育均衡发展 329

一、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 329

二、重点支持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 333

三、大力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337

第二节 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 340

一、积极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 340

二、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失业人员就业 342

三、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失业人员就业 343

四、积极支持创业和劳动培训,以各种方式带动就业 345

五、减轻企业负担保就业 345

第三节 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346

一、全力支持构筑公共卫生体系 346

二、大力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50

三、全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52

四、全方位构建卫生服务体系 354

五、积极支持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356

第四节 支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58

一、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358

二、支持做好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359

三、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 361

四、切实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364

五、大力支持优抚安置工作 365

六、切实做好残疾人保障工作 366

第五节 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367

一、大力支持“文化强省”战略 368

二、全面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369

三、积极实施“五项工程”,繁荣农村文化 370

四、全方位支持山西省文物保护 373

五、推动山西省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374

第六节 支持住房安居工程 377

一、支持实施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 377

二、支持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 378

三、支持实施农村地质灾害治理 379

四、支持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380

五、支持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 380

第七节 支持政法建设和公共安全 381

一、支持人民公安建设 381

二、支持人民法院建设 382

三、支持人民司法建设 383

四、支持建立政法综合信息网 384

五、支持抗灾救灾 384

六、大力支持安全生产 385

第十七章 多予少取 夯实“三农”基础地位 387

第一节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业重点项目 387

一、支持农业重点工程建设 388

二、支持水利工程建设 391

三、支持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 393

第二节 建立“以煤补农”机制,支持新农村建设 395

一、“以煤补农”政策机制的提出 395

二、支持新农村建设,启动“千村试点、万村治理工程” 396

第三节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 402

一、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402

二、实施农村综合改革 404

三、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 407

第四节 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全力推进“两区”建设 413

一、实施扶贫移民工程 413

二、实施整村推进工程 413

三、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 414

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415

五、全力支持“两区”开发建设 415

第五节 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16

一、开展支农资金整合 417

二、健全完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 419

第六节 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23

一、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开发重点 423

二、创新完善机制,加强项目管理 426

三、积极推动《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立法进程 429

第十八章 调产固财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30

第一节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431

一、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432

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434

第二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437

一、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37

二、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440

第三节 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44

一、鼓励引导科学技术创新 445

二、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446

三、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加快生态环境治理 449

第十九章 改革促财 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453

第一节 部门预算改革引向深入 453

一、清理财政资金供给范围 454

二、初步实行综合财政预算 454

三、完善基本支出预算管理 455

四、推进专项支出项目库建设 456

五、不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 457

六、努力提高预算约束力与执行效率 458

七、推进市县部门预算改革 458

八、开展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改革 459

第二节 现代国库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460

一、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行 460

二、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稳步转型 462

三、加快国库收付信息系统建设步伐 462

四、积极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改革 464

五、扎实推进市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464

第三节 政府采购步入法制化轨道 465

一、建立完善政府采购法规制度体系 466

二、政府采购规模迅速扩大 466

三、政府采购招标的规范性显著增强 467

四、政府采购效率大幅提升 468

五、政府采购管理体制逐步理顺 469

六、政府集中采购活动进一步规范 470

七、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进一步发挥 471

八、深入开展商业贿赂治理和专项检查工作 471

第四节 “收支两条线”改革成效明显 472

一、依法清理规范收费项目 472

二、全面推行“收缴分离”的收缴方式 473

三、逐步扩大收费项目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 474

四、推行非税收入管理新模式 475

五、完善票据管理手段 476

六、认真开展津贴补贴清理整顿工作 477

第二十章 依法理财 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481

第一节 加快法制建设,促进依法理财 481

一、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482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484

三、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486

四、强化财政执法监督 488

第二节 加强会计管理,提高会计质量 490

一、推进会计管理和会计改革工作 490

二、认真贯彻实施各项会计法律法规 493

三、建立和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度 494

四、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494

五、强化行业中介机构监管 496

第三节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499

一、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新框架和新体制 499

二、逐步夯实资产管理基础 500

三、创新管理方式,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501

第四节 强化财政监管,提高资金效益 502

一、财政监督日益完善,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503

二、财政投资评审和绩效考评作用凸显 507

三、地方金融企业监管进展顺利 509

第二十一章 以人兴财 全面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515

第一节 效能建设为先,政务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515

一、积极推行政务公开 516

二、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517

三、扎实提升财政工作绩效 517

第二节 廉政建设为纲,廉洁理财意识不断强化 518

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519

二、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 520

三、扎实开展廉洁从政教育 520

四、严格落实“三项治理”工作要求 521

第三节 素质建设为基,干部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521

一、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522

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 523

三、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523

第四节 文化建设为魂,机关精神文明活动不断丰富 524

一、群团工作呈现新局面 525

二、文明机关建设结出丰硕成果 525

下卷 529

第五篇 山西各市财政 529

第二十二章 太原财政 529

第一节 财政体制从统收统支发展为公共财政体制 530

一、“统收统支”财政体制阶段(1949~1978年) 530

二、“分灶吃饭”财政包干阶段(1979~1993年) 530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阶段(1994~1998年) 533

四、建立地方公共财政框架阶段(1999年至今) 536

第二节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蛋糕”逐步做大 538

第三节 财政支出趋于合理 539

一、以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为重点,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540

二、以支持教育、社保、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中心,推进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改善民生 541

三、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543

第四节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544

一、部门预算 544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544

三、会计集中核算 545

四、政府采购 545

五、“收支两条线”管理 545

六、农村税费改革 546

七、工资统一发放 547

八、“金财工程” 547

九、财政投资评审 547

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548

第二十三章 大同财政 549

第一节 大同市财政60年发展纵览 550

一、雁同合并前的财政状况(原雁北地区和大同市) 550

二、雁同合并后的财政状况 552

第二节 大同财政体制发展60年 552

一、雁同合并前的财政体制发展情况 552

二、雁同合并后财政体制发展情况 559

三、1978年以来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560

第三节 大同市60年财政收入总体情况 561

一、雁同合并前的财政收入 561

二、雁同合并后的财政收入 562

第四节 大同市60年财政支出与管理情况 563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563

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和三年调整时期(1958~1965年) 564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565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7~2008年) 565

第五节 大同财政改革总体情况 567

一、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 567

二、部门预算改革日趋深入 568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 569

四、政府采购改革成效明显 569

五、“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深化 570

六、投资评审改革初显威力 571

七、财政信息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571

第二十四章 阳泉财政 573

第一节 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财政体制 574

一、由统收统支向分级管理逐步过渡,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575

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提高市、县财政自求平衡意识,促进市、县经济较快发展 576

三、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576

第二节 财政收入在跌宕起伏中逐年攀升 577

一、新中国建立后的农业税收 578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企业收入 578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工商税收 579

第三节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580

第四节 适应科学发展需要,不断推进财政改革 584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财政改革,努力创新理财方式 585

二、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支持财源建设 586

三、加强财政综合管理,全面提高理财水平 587

四、认真做好“收支两条线”工作 588

五、构建财政监督体系,强化财政监管职能 588

六、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建设廉洁高效财政机关 588

第二十五章 长治财政 590

第一节 财政体制:从“一灶吃饭”到分税制 591

一、变“一灶吃饭”为“分灶吃饭”,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592

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各级发展经济、自求平衡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592

三、实行分税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初步确立 593

四、逐步理顺县级财政管理体制,县乡财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 593

五、建立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积极性不断增强 594

第二节 财政收入:从“吃饭财政”到“发展财政” 594

一、新中国成立时期新型社会主义长治财政应运而生 596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现初步好转 596

三、“一五”计划时期稳步发展 597

四、“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大起大落 597

五、“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困境中维持发展 597

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中走向辉煌 598

七、“八五”、“九五”时期收入快速增长,收入规模实现较大突破 598

八、“十五”时期到“十一五”前3年,为加快科学发展步伐提供了财力保障 598

第三节 财政支出:由解决温饱变为建设小康 599

一、财政支出变化的历史回顾 599

二、财政支出变化的突出特点 601

第四节 财政改革:从部门预算到国库集中支付 605

一、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编制部门预算制度基本建立 606

二、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传统的分散支付实现了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蜕变 607

三、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制度,采购规模不断扩大,采购程序更加规范 607

四、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支管理全面规范 608

五、全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初步确立 609

第二十六章 晋城财政 611

第一节 财税体制的演变 612

第二节 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613

第三节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615

一、加大社会化保障投入力度,维护和谐稳定发展大局 615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重点社会事业的发展 617

三、发挥财政职能,支持城乡发展 618

四、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619

第四节 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 621

一、预算编制向综合预算管理一本账转变 621

二、预算执行实现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 621

三、预算资金使用由被动买单向全程绩效审核转变 622

四、预算监督由内部监督向内、外监督并重转变 622

第五节 财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623

第二十七章 朔州财政 624

第一节 朔州市财政的发展历程 624

一、奠基起步阶段(1989~1992年) 625

二、稳步发展阶段(1993~1998年) 625

三、低谷徘徊阶段(1999~2001年) 625

四、快速攀升阶段(2002~2005年) 626

五、跨越崛起阶段(2006~2009年) 626

第二节 不断做大财政“蛋糕” 627

一、始终不渝坚持三大理财观念 628

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均衡发展 633

三、财政实力不断壮大 634

第三节 全面创新管理机制 635

一、充分发挥党建作用 635

二、不断深化财政改革 636

三、坚持不懈转变作风 637

四、积极有效控制支出 638

五、逐步强化财政监督 638

六、努力建设和谐机关 639

第二十八章 忻州财政 640

第一节 财政收支实现历史性跨越 640

第二节 财政收入增长机制日趋稳定 643

一、财源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643

二、财政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 644

三、人均财政收入不断实现跨越 644

四、财政收入结构逐步优化 644

第三节 民生财政惠及人民群众 645

一、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645

二、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646

三、增加“三农”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46

四、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公共事业发展 647

五、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649

第四节 积极实施各项财政改革 651

一、理财方式实现重大转变 651

二、部门预算改革 653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653

四、政府采购改革 654

五、“收支两条线”改革 654

六、实施省直管县改革 655

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655

八、会计管理制度改革 655

九、财政监督体制改革 656

第五节 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657

一、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657

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657

三、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658

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659

第二十九章 晋中财政 661

第一节 财政收入规模日益壮大 662

一、财政收入增长跌宕起伏,撤地建市后增长迅速 662

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级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663

三、财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财源建设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664

第二节 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665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财政支出 665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支出 666

第三节 财政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671

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671

二、财政支出管理改革 673

三、农村税费改革 675

第四节 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健全 676

一、加强财政监督,依法科学理财 677

二、创新会计管理,规范财经秩序 678

三、推进投资评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679

第五节 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680

一、建立健全干部管理制度,规范财政干部行为 681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681

三、加强财政文化建设,活跃机关文化生活 681

四、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682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筑廉洁从政长效机制 682

第三十章 吕梁财政 68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84

一、吕梁财政的创立 685

二、1980~1985年的吕梁财政 685

三、1986~1993年的吕梁财政 685

四、1994~1999年的吕梁财政 686

五、2000年至今的吕梁财政 686

第二节 财政体制改革 687

一、统收统支阶段 687

二、分级包干阶段 688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阶段 689

第三节 财政收入 690

第四节 财政支出 691

一、财政支出变化 692

二、财政支出成效 692

第五节 财政改革 697

一、农村税费改革 697

二、部门预算改革 699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699

四、政府采购改革 701

五、“收支两条线”改革 701

六、支农资金整合 702

第六节 财政监督检查 703

一、财政驻厂员制度时期 704

二、大检查制度时期 704

三、公共财政框架时期 705

第七节 财政队伍建设 705

第三十一章 临汾财政 708

第一节 财政体制不断趋于完善 709

一、机构沿革及辖区变化情况 709

二、财政体制趋于规范和完善 709

三、乡(镇)财政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715

第二节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716

一、收入总量持续增长 716

二、收入台阶步步攀高 717

三、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718

第三节 财政支出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718

一、支出规模持续扩大 719

二、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719

第四节 财政收支连年平衡 721

一、财政贡献净上解达到百亿元 721

二、财政收支连年实现平衡 721

第五节 积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722

一、发挥调控职能,支持经济发展 722

二、大力支持“三农”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25

三、公共财政框架基本形成,民生支出大幅提高 727

第六节 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管理趋于规范科学 728

一、积极开展乡财县管改革试点工作 729

二、认真实施部门预算改革,财政预算分配更加细化务实 729

三、积极进行财政内控机制改革 729

四、开展财政投资评审改革 730

五、认真落实行政审批改革,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 730

第七节 强化财政监管职能,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 731

一、强化财政监督工作 731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731

三、加强和规范会计管理和监督 731

四、全面开展财政普法教育工作 732

五、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加强财政党风、行风、政风建设 732

第三十二章 运城财政 733

第一节 恢复经济,创立机构,运城财政在国民经济起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734

第二节 调整体制,激活经济,财政在曲折起伏中支持经济发展 736

一、面对“左”倾冒进,及时调整体制,支援经济建设 736

二、在“文化大革命”的艰难曲折中努力当家理财 737

第三节 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努力实现财政状况迅速好转 739

第四节 抓住机遇、开放搞活,为促进运城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741

第五节 坚持改革,狠抓管理,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 745

一、发挥财政职能,努力做大“蛋糕” 745

二、国库管理改革创新,财政资金高效运行 746

第六节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749

附录 755

附录一 山西省主要财政经济指标 755

表1 1950~2008年山西省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表 755

表2 1950~2008年山西省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 758

表3 1994~2008年山西省主要税收收入情况表 760

表4 1994~2008年山西省非税收入情况表 761

表5 1994~2008年山西省省本级和市级一般预算收支情况表 762

表6 1950~2008年山西省一般预算支出按功能性质分类及比重情况表 763

表7 1989~2008年山西省重点民生支出情况表 767

表8 1981~2008年山西省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表 768

表9 1952~2008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表 769

表10 1949~2008年山西省总人口及就业人员情况表 771

表11 1949~2008年山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表 773

表12 1949~2008年山西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 775

表13 1949~2008年山西省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表 777

表14 1949~2008年山西省主要农业产品产量表 779

表15 1949~2008年山西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783

表16 1985~2008年山西省实际利用外资情况表 787

表17 1978~2008年山西省旅游事业发展情况表 788

表18 1978~2008年山西省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 789

附录二 山西省财政厅各个时期机构沿革概况 791

附录三 山西省财政厅历任厅(局长)名录 800

附录四 山西省财政厅所属单位及管理的社会团体简介 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