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朝枢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167993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基础医学学科。它既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医学交叉学科。由于它是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解释疾病发生机制,所以被称为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为了突出其“桥梁”功能,本教材在内容上除沿用了部分病理生理学传统内容外,还引用了一些临床病理知识和临床资料,以便学生在接触病人之前,对常见病理过程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医学专业英语能力,本教材注意增加病理生理学英语专业词汇,并将其汇总于书后以供查阅。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及其学科性质 1

一、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1

二、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 1

第二节 健康、疾病和衰老 2

一、健康的概念 2

二、疾病的概念 2

三、衰老 4

第三节 病因学概论 7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7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9

第四节 发病学概论 9

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 9

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11

三、疾病转归的一般规律 13

第五节 死亡与复苏 14

一、死亡 14

二、复苏 18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1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21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21

二、体液的电解质成分 22

三、体液的渗透压 22

四、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 23

五、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 24

六、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 24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26

一、脱水 26

二、水过多 28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34

一、正常钾代谢 34

二、钾代谢障碍 36

第四节 镁代谢紊乱 42

一、正常镁代谢 42

二、镁代谢障碍 42

第五节 钙磷代谢障碍 44

一、正常钙、磷代谢 44

二、钙代谢障碍 47

三、磷代谢障碍 49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51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及平衡调节 51

一、机体中酸碱物质的来源 51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51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的检测指标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55

一、反映酸碱平衡的检测指标及意义 55

二、酸碱平衡紊乱分类 56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57

一、代谢性酸中毒 57

二、呼吸性酸中毒 59

三、代谢性碱中毒 60

四、呼吸性碱中毒 63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64

一、酸碱一致型 64

二、酸碱混合型 65

三、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66

第五节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 66

一、看pH值,定酸碱紊乱的性质 66

二、看病史,定酸碱紊乱的类型 66

三、看代偿调节规律,判断单纯或混合酸碱平衡紊乱 67

四、看AG值,判断有否潜在的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 68

第四章 缺氧 69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69

一、血氧分压 69

二、血氧容量 69

三、血氧含量 69

四、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69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70

一、乏氧性缺氧 70

二、血液性缺氧 71

三、循环性缺氧 71

四、组织性缺氧 72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73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74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74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76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77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77

第四节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79

一、去除病因 79

二、吸氧 79

三、改善脑代谢 80

第五章 发热 81

第一节 概述 81

第二节 发热的病因 82

一、发热激活物的概念 82

二、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与特性 82

第三节 发热的发病机制 83

一、内生致热原的信息传递 83

二、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上移 84

三、调节性体温升高及发热的时相 87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88

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88

二、生理功能变化 89

第五节 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90

第六章 应激 92

第一节 应激与应激原 92

一、应激的概念 92

二、应激原的概念和分类 92

三、应激的分类 93

第二节 应激的全身反应 93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93

二、细胞体液反应 96

第三节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变化 99

一、代谢变化 99

二、功能变化 99

第四节 应激性疾病 100

一、应激性溃疡 101

二、心身疾病 101

三、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102

第五节 应激性损伤的防治原则 103

一、预防或排除应激原 103

二、积极治疗应激性损伤 103

三、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103

四、补充营养 103

五、增强机体对应激的适应能力 103

第七章 休克 104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04

一、休克的病因 104

二、休克的分类 105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106

一、神经机制 106

二、体液机制 106

三、微循环机制 108

四、细胞机制 113

五、分子机制 115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 118

一、休克代偿期 119

二、休克进展期 120

三、休克难治期 120

第四节 休克时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 121

一、肺功能的改变 121

二、肾功能的变化 122

三、心功能的变化 122

四、脑功能的变化 123

五、肝功能的变化 123

六、胃肠道功能的变化 124

七、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 124

八、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 124

九、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多系统器官衰竭 124

第五节 防治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 125

一、病因学防治 125

二、发病学治疗 125

三、支持与保护疗法 126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28

第一节 DIC的病因与分类 128

一、DIC的病因 128

二、影响DIC发生和发展的因素 129

三、DIC的分类 130

第二节 DIC发病机制 131

一、凝血系统强烈激活 131

二、抗凝系统受到抑制 132

三、继发性纤溶激活 132

四、细胞因子释放 133

第三节 DIC的发展过程与机体变化 133

一、DIC的发展过程 133

二、DIC临床症状及发生机制 134

第四节 DIC的实验室检测 137

一、消耗性凝血障碍 137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实验室检查 138

三、其他检查 139

第四节 DIC的诊断及防治原则 140

一、诊断标准 140

二、治疗原则 140

第九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43

第一节 概述 143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43

一、自由基学说 144

二、钙超载 147

三、白细胞的作用 148

四、免疫系统激活和炎症反应 149

五、无复流现象 150

六、能量代谢障碍 150

七、细胞凋亡和自噬增加 151

第三节 主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 152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152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53

三、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154

四、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154

五、胃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154

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154

七、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55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探索 155

第五节 缺血预适应和后适应 156

一、缺血预适应 156

二、缺血后适应 159

三、预处理的临床应用前景 161

第十章 呼吸功能不全 162

第一节 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及分类 162

一、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 162

二、呼吸功能不全的分类 162

第二节 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63

一、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 163

二、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163

第三节 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变化 169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169

二、呼吸系统变化 170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70

四、循环系统功能障碍 171

五、肾功能障碍 172

六、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172

第四节 呼吸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172

第五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73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 173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学 174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学 175

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176

第十一章 心功能不全 178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的原因、诱因和分类 178

一、心功能不全的原因 178

二、心功能不全的诱因 179

三、心功能不全的分类 180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 181

一、全身性神经一体液代偿反应 182

二、心脏自身代偿反应 183

三、其他代偿 185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185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187

二、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异常 190

三、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协调性障碍 191

第四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93

一、前向衰竭 193

二、后向衰竭 194

第五节 心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195

一、防治原发病及消除诱因 195

二、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195

三、干预心肌改建 196

四、其他 196

第十二章 肾功能不全 197

第一节 概述 197

一、分类 197

二、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学 197

三、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198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200

一、病因与分类 200

二、发病机制 201

三、机体变化 203

四、防治原则 205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 206

一、病因 206

二、病程变化及分期 206

三、发病机制 208

四、机体变化 208

第四节 尿毒症 211

一、发病机制 211

二、机体变化 213

三、防治原则 215

第十三章 肝功能不全 216

第一节 概述 216

一、肝脏疾病的病因和机制 216

二、肝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及发生机制 217

第二节 肝性脑病 221

一、概念、分类与分期 221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222

三、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230

四、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230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231

一、概念与分类 231

二、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31

三、肝肾综合征的防治原则 233

第十四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35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经过 235

一、病因 235

二、发病经过 235

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236

一、全身炎症反应失控 236

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237

三、缺血-再灌注损伤 238

四、血管内皮损伤与微循环灌注障碍 238

五、细胞凋亡的发生 239

六、能量代谢障碍 239

第三节 多系统器官衰竭时机体的变化 239

一、肺脏的变化 239

二、肾脏的变化 240

三、肝脏的变化 240

四、胃肠道的变化 240

五、心脏的变化 241

六、免疫系统的变化 241

第四节 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的防治原则 242

一、防治原发病 242

二、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42

三、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 242

四、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242

五、良好的代谢支持 243

六、免疫治疗 243

附录:英汉专业词汇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