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第一章 语言与话语 3
第一节 现代语言本质观研究路向及检讨 3
第二节 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体性”及其关系 12
第三节 语言的三个维度与文学语言学研究的三种路向 24
第四节 “话语”及“话语研究”的学术范式意义 39
第二章 “现代性”作为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64
第一节 论“现代性”作为话语方式的言说性及其特点 64
第二节 “现代性”作为话语方式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及其限度 83
第三章 古代汉语的“诗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 98
第一节 《关雎》为什么不能“今译” 98
第二节 古诗词“今译”作为“翻译”的质疑 130
第四章 重审文学“翻译”作为话语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148
第一节 “忠实”作为文学翻译范畴的伦理性 148
第二节 论两种外国文学 161
第三节 翻译文学在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性 172
第四节 论翻译文学的“二重性” 185
第五节 重审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性质和地位 196
第五章 超越与比较——中西文论话语比较研究意识论 217
第一节 中西比较诗学的“超越”意识 217
第二节 “精确”作为中西比较诗学批评话语的语义分析 225
第三节 当代比较诗学话语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234
第四节 重建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 245
第六章论 “懂”作为文学欣赏理论话语 259
第一节 论中国古代文学欣赏的非“懂”性 259
第二节 “懂”作为现代文学欣赏基本方式的理论基础 273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反懂”的讨论及其理论反思 280
第四节 反“懂”的文学欣赏 300
第五节 当代中国文学欣赏中的“反懂”性 320
第七章 “个人”与“自由”话语的形成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34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个人”话语及其本质 341
第二节 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近代意义 350
第三节 从个体自由到群体自由——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国化 361
第四节 选择、吸取与演变——论中国现代“自由”话语的建构 379
第五节 中国近现代个人主义话语及其比较 392
第六节 “个人”与“国家”的整合——中国现代文学“自由”话语的理论建构 408
第七节 中国现代“自由”话语与文学的自由主题 424
第八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话语言说 441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 441
第二节 民族文学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452
第三节 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学生存境遇及其言说 462
参考文献 471
附:本书中已经发表的文章目录 484
后记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