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 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琳琳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10169620
  • 页数:213 页
图书介绍:本稿将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的发展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的虚拟自我是依赖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受到网络中外界信息和网络运营商的很大影响,往往不能自控。尽管从心理上可以感受到虚拟自我的存在,但不能完全自主,因而不是本质意义上的自我。高级阶段的虚拟自我是经过自觉反思和道德提升形成的,是理性支配下的具有自觉意识的自我。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只有达到这一阶段,网络才能真正成为人的有利工具而不是束缚或误导人的设施。达到网络中虚拟自我的高级阶段,是网络中虚拟自我发展的目标,但现在很多人尚未达到这一阶段,很多相关社会问题都由此而来。本稿较深入探讨网络中虚拟自我对人们认知能力和心理品质的影响,寻求网络中虚拟自我与网络技术的应然关系,使网络技术活动成为真正由自我意识所主宰的整体自我的活动,成为自我整合、自我协调和人格升华的活动,而不是自我分裂的活动。重塑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虚拟自我”,不但需要建构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伦理,而且需要社会教育、舆论导向共同发挥作用。

第一章 绪论 1

一、选题意义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3

1.网络技术哲学问题研究综述 3

2.虚拟生存问题研究综述 7

3.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 11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8

1.研究思路 18

2.研究方法 19

3.创新点 20

第二章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理论研究 22

一、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本质 22

1.网络出现之前的虚拟自我 23

2.依赖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 27

3.网络中自主的虚拟自我 29

二、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基本特征 30

1.心理感受的实在性 31

2.人格塑造的理想化 31

3.价值判断的情绪化 32

4.实践活动的难约束性 35

三、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基本类型 36

1.“协调型”虚拟自我 36

2.“放大型”虚拟自我 37

3.“悖反型”虚拟自我 37

第三章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存在条件 40

一、技术前提 40

1.网络的“人际性” 40

2.网络的“后现代性” 42

3.网络的“去抑制效应” 43

4.网络的“容器人效应” 45

二、心理学根据 47

1.对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 47

2.自我认同的实验室 50

3.面具下的自我舞台 53

4.健康人格的诉求 55

三、传统文化中不完善的“自我” 59

1.宗法文化形成的“自我” 59

2.信守中庸的“自我” 60

3.以心为镜的“自我” 61

第四章 网络中虚拟自我存在的价值 64

一、认识世界的新工具 64

1.自我意识的延伸 64

2.自我认知领域和能力的拓展 66

3.自我认知模式和结构的变革 68

二、自我价值实现的新途径 69

1.自我价值的虚拟实现 69

2.真实自我的再现 71

三、追求自由的新方法 72

1.虚拟世界中的真实自由 72

2.虚拟自由对现实自由的弥补 75

第五章 网络中虚拟自我带来的社会问题 77

一、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 77

1.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的表现 78

2.网络游戏功能设计的异化 80

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身心原因 87

4.独生子女一代特有的问题 90

二、成年人自我认同危机 94

1.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 94

2.从网络功能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 98

3.从人性弱点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 102

4.从社会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 104

三、部分网民群体心态消极化 105

1.低俗化倾向 106

2.去历史化倾向 108

3.反社会主流倾向 110

4.认知能力退化倾向 112

四、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深层社会问题 114

1.网络中虚拟自我对现实生活的侵蚀 114

2.网络中虚拟自由的异化 120

第六章 网络中虚拟自我良性发展的途径 125

一、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伦理建构 125

1.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伦理原则 126

2.以“慎独”为基础的自律意识 130

3.避免虚拟自我伦理建构的唯技术论倾向 134

二、教育在促进虚拟自我良性发展中的作用 136

1.学校要发挥教育主体作用 136

2.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139

3.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意识 140

三、健康舆论导向与社会责任 145

1.网络媒体的健康舆论导向作用 145

2.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 147

3.公众和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养成 148

第七章 网络中虚拟自我在“微时代”下的表现 153

一、“微时代”网络中的虚拟自我问题 153

1.“微时代”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新形态 154

2.“微时代”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的良性发展 157

二、微时代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存在焦虑” 159

1.“存在焦虑”概念辨析 160

2.虚拟自我“存在焦虑”的表现形式 161

3.引发虚拟自我“存在焦虑”的技术设计原因 163

4.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虚拟自我的重塑 165

三、手机新媒体中的虚拟自我异化 168

1.手机新媒体中的虚拟自我异化形态 168

2.手机新媒体中的虚拟自我异化成因 170

3.消除手机新媒体中虚拟自我异化的途径 175

结论 179

附录 手机新媒体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异化形态探析 183

参考文献 194

后记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