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安全基础理论篇 3
1 安全科学基础 3
1.1 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分类及代码 3
1.2 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统计表 4
1.3 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框架图 5
1.4 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 6
1.5 小康社会安全指标体系 6
1.6 安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阶段分层表 8
1.7 人类安全哲学发展进程 8
参考文献 8
2 安全系统学 9
2.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要素表 9
2.2 OHSMS与ISO 9000和ISO 14000的关系对比表 9
2.3 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HSE)管理体系要素表 10
2.4 系统安全大纲编制要点 11
2.5 实现系统安全的措施 12
2.6 安全生产三十六计 13
参考文献 13
3 安全人机系统 14
3.1 人机系统基本数据 14
3.1.1 人体主要尺寸(男) 14
3.1.2 人体主要尺寸(女) 14
3.1.3 立姿人体尺寸(男) 15
3.1.4 立姿人体尺寸(女) 16
3.1.5 坐姿人体尺寸(男) 16
3.1.6 坐姿人体尺寸(女) 17
3.1.7 人体水平尺寸(男) 18
3.1.8 人体水平尺寸(女) 19
3.1.9 与作业有关的工作岗位尺寸 20
3.1.10 大腿空间高度Z和小腿空间高度U的最小限值 20
3.1.11 扳钮开关的作用力数据 20
3.1.12 脚控操纵器的作用力数据 20
3.1.13 按钮式和按键式开关的作用力数据 21
3.1.14 旋钮的操作力矩数据 21
3.1.15 常用机床占用面积表 21
3.1.16 踏板适宜用力表 21
3.1.17 生产车间工作面上的最低照度值 22
3.1.18 设备、用具与身高比例 22
3.1.19 各种听觉报警显示的性质与特点 22
3.2 作业环境与人体疲劳 23
3.2.1 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 23
3.2.2 高温作业分级 23
3.2.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23
3.2.4 体力搬运质量限值 24
3.2.5 各种不同区域作业和活动的照度范围 24
3.2.6 人在不同劳动状态下的呼吸状况 24
3.2.7 人在不同劳动强度情况下所需氧气量 24
3.2.8 我国正常人的基础代谢率 24
3.2.9 气温对人体温度的影响 25
3.2.10 高温作业者体温分布 25
3.2.11 高温作业者心率分布 25
3.2.12 工效与温度、湿度、风速的关系 25
3.2.13 各种感觉的适应刺激和识别特征 25
3.2.14 感觉通道的特性比较 26
3.2.15 运动器官与感知时间 26
3.2.16 各种感觉的刺激强度范围 26
3.2.17 视距与字符高度表 26
3.2.18 视距与仪表刻度线长度表 27
3.2.19 人的感官对各种感光道的反应时间 27
3.2.20 人对复合刺激的反应时间 27
3.2.21 全身垂直振动对工作能力的影响 27
3.2.22 不同温度环境的主诉症状和生理反应 28
3.2.23 全身低温和高温可耐限度与水气分压(湿度)和气速的关系 28
3.2.24 全身横向(前后)及其他振动对工作能力的影响 29
3.2.25 不同高温条件下的热惊厥出现率 29
3.2.26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劳动的矿井救护人员的最大可耐时间 30
3.2.27 达到虚脱的全身热暴露时间 30
3.2.28 浸于低温水中的主诉可耐时间 30
3.2.29 不同深部体温的临界症状 30
3.2.30 不同低温条件的主诉感受 31
参考文献 31
4 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 32
4.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表 32
4.2 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临界量标准 37
4.2.1 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37
4.2.2 易爆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37
4.2.3 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38
4.2.4 有毒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39
4.3 贮罐区(贮罐)重大危险源临界量表 41
4.4 毒性物质分级表 42
4.5 库区(库)重大危险源临界量表 42
4.6 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临界量表 42
4.7 物质的毒性指数表 43
4.8 OECD用于重大危险源辨识的重点控制危害物质 43
4.9 原因树中的逻辑关系 43
4.10 故障树分析符号表 44
4.11 各风险评价方法比较表 44
4.12 安全检查表表格范例 46
4.13 预先危险性分析 47
4.13.1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47
4.13.2 危险性分级表 47
4.14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47
4.14.1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47
4.14.2 故障分级表 48
4.15 HAZOP危险可操作性分析的关键词及其意义 48
4.16 LEC分析法 48
4.17 危险度评价法 49
4.17.1 危险度取值表 49
4.17.2 危险度分级图 49
4.18 评点法 49
4.18.1 评点因素和点数 50
4.18.2 评点参考表 50
4.18.3 评点数与故障等级 50
参考文献 50
5 安全行为科学 51
5.1 人为事故的基本规律 51
5.2 生产作业中导致人为失误的可能情况表现 51
5.3 行为抽样随机时间表 52
5.4 气质类型分类与特征表 52
5.5 行为期望理论模型的人的安全行为分析表 53
5.6 安全行为激励双因素理论要素表 53
5.7 大脑的意识水平 53
5.8 疲劳部位与职业及工作特点的关系表 53
参考文献 54
6 安全经济学 55
6.1 安全经济学内容四层次结构 55
6.2 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 55
6.3 煤矿生产安全费用提取标准 56
6.4 煤矿企业风险抵押金的存储标准表 56
6.5 企业规模与风险抵押金存储金额对应表 56
6.6 风险抵押金使用范围表 56
6.7 伤亡事故损失工作日数换算表 56
6.8 伤亡事故损失工作日数计算值 57
6.9 国外事故间直损失倍比系数表 57
6.10 部分国家人均GDP与亿元GDP死亡率统计数据及排序表 57
6.11 工伤截肢或完全失去机能部位损失工作日换算表 58
6.12 工伤骨折损失工作日换算表 58
6.13 工伤功能损伤损失工作日换算表 58
参考文献 60
7 事故分析与预防 61
7.1 生产安全事故分级表 61
7.2 工伤事故分类与代码 61
7.3 工伤事故受伤部位分类 61
7.4 工伤事故受伤性质分类 62
7.5 工伤事故起因物分类 62
7.6 工伤事故致害物分类 62
7.7 工伤事故伤害方式分类 64
7.8 工伤事故不安全状态分类 65
7.9 工伤事故不安全行为分类 67
7.10 能量类型与伤害 69
7.11 英国工厂的FAFR值 69
7.12 非工业活动的FAFR值 69
7.13 自然死亡的FAFR值 69
7.14 自愿和非自愿承担的风险死亡率 70
7.15 美国各类行业死亡率安全指标 70
7.16 NSC社会容许行业死亡率 70
7.17 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死亡率统计对比表 70
7.18 几种致因理论对调查和预防的指导意义 71
7.19 各种事故预测方法的对比 71
参考文献 71
第2篇 安全管理篇 75
8 安全法规与标准 75
8.1 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体系 75
8.2 我国职业健康安全国家标准目录汇编 75
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法律责任规定内容 82
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安全事故罪 83
8.5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应负的法律责任 85
8.6 各级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范围 85
8.7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应负的法律责任 86
8.8 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应负的法律责任 88
9 安全监察 92
9.1 职业安全与健康监督管理体系主要组成 92
9.2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文书概览 92
10 安全文化 94
10.1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对象和内容 94
10.2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对比分析表 95
10.3 安全文化指标体系 96
10.4 安全文化科学的体系内容 98
11 事故管理 99
11.1 事故快报的时限 99
11.2 事故快报的方式 99
11.3 事故统计月报 99
11.4 事故统计地点报告 99
11.5 事故死亡和失踪报告 100
11.6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方法 100
11.7 水上交通事故统计方法 100
11.8 民航飞行事故统计方法 100
11.9 火灾事故统计方法 101
11.10 农业机械事故统计方法 101
11.11 渔业船舶事故统计方法 101
11.12 事故处理工作流程 101
1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程序与要求 102
11.14 生产安全事故综合调查报告书的内容要求 102
11.15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目录 102
11.16 伤亡事故调查程序 104
12 事故应急 105
12.1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 105
12.2 应急预案的组成体系 105
12.3 综合性应急计划的重要部分 107
12.4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核心要素 107
12.5 应急指挥标准操作程序 108
12.6 公共信息发布标准操作程序 109
12.7 应急结束与恢复标准操作程序 109
12.8 消防标准操作程序 110
12.9 事故处理与善后工作标准操作程序 110
12.10 人群疏散、安置标准操作程序 111
13 工伤保险 112
13.1 工伤保险认定情形分类表 112
13.2 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伤残待遇标准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3篇 安全技术篇 117
14 电气安全 117
14.1 电气安全相关背景数据 117
14.1.1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及各国安全电压值 117
14.1.2 我国安全电压选用 117
14.1.3 几种常见导电材料的电阻率和平均温度系数 118
14.1.4 电线电缆用塑料的主要电气性能 118
14.1.5 各种橡胶的主要电气性能 119
14.1.6 热固性塑料的主要电气性能 119
14.1.7 热塑性塑料的主要电气性能 119
14.1.8 合成油的主要电气性能 120
14.1.9 矿物油的主要电气性能 120
14.1.10 各种安全标志的使用方法及式样 121
14.1.11 模拟母线涂色的规定 122
14.2 人身触电安全防护 122
14.2.1 各种频率的死亡率 122
14.2.2 不同电流对人体的影响 122
14.2.3 人体中最常见的几种电流途径图示及特性 122
14.2.4 不同条件下的人体电阻 123
14.2.5 有电击感时的人体电阻 123
14.2.6 人体电阻的条件 123
14.2.7 自动切断电源保护的最大持续时间和预期接触电压 123
14.2.8 工作人员工作中正常活动范围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 124
14.2.9 设备不停电时的安全距离 124
14.2.10 人体遮栏和绝缘板与带电导体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124
14.2.11 人身与带电导体间的安全距离 124
14.2.12 喷嘴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 124
14.2.13 小型水冲洗操作杆的绝缘有效长度 124
14.2.14 支、拉、吊杆的最短有效绝缘长度 125
14.2.15 绝缘操作杆各部分长度要求 125
14.2.16 托瓶架的最短有效绝缘长度 125
14.2.17 绝缘杆和绝缘夹钳的最小长度 125
14.2.18 绝缘棒的最小长度 125
14.2.19 绝缘安全工器具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 126
14.2.20 登高工器具试验标准 128
14.2.21 屏蔽服装的电阻要求 128
14.2.22 钢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最小规格 128
14.2.23 低压电气设备地面上外露的接地线的最小截面 129
14.2.24 工作或保护接地、工作或保护接零的异同 129
14.3 常用电气设备、设施及电动工具安全 130
14.3.1 IP代码的组成及含义 130
14.3.2 第一位特征数字所代表的对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等级 130
14.3.3 第二位特征数字所代表的对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等级 131
14.3.4 电动机各部位的最大允许温度 131
14.3.5 电动机绝缘电阻允许值 131
14.3.6 异步电动机故障分析和处理 132
14.3.7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温度和温升限度表(周围环境温度+40℃) 133
14.3.8 电动机绝缘交流耐压试验的周期及标准 133
14.3.9 并联电容器工频交流耐压试验标准 133
14.3.10 熔断器保护特性 133
14.3.11 油浸电力变压器允许过载时间 134
14.3.12 油浸变压器在事故情况下允许过负荷倍数和时间 134
14.3.13 干式变压器在事故情况下允许过负荷倍数和时间 134
14.3.14 高压配电室通道最小宽度 135
14.3.15 低压配电室通道最小宽度 135
14.3.16 屋内配电装置的最小电气间距 135
14.3.17 屋外配电装置的最小电气间距 135
14.3.18 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装置 136
14.3.19 安全隔离变压器的绝缘电阻值 136
14.3.20 室内外配电装置的最小安全净距 136
14.3.21 主变压器、配电装置与冷却塔、喷水池间最小距离 137
14.3.22 配电盘盘面设备间距 137
14.3.23 配电盘闸箱内熔丝的熔量 138
14.3.24 照明灯具距地面最低悬挂高度的规定 138
14.3.25 灯具导线线芯最小允许截面 139
14.3.26 用于灯具的普通材料的最大温度 139
14.3.27 灯具各部分工作温度限值 140
14.3.28 灯具带电部件和邻近的金属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和间隙 140
14.3.29 电源各级与灯具的金属外壳之间的泄漏电流限值 141
14.3.30 灯具的最小绝缘电阻值 141
14.3.31 各类自动开关的保护特性及用途 141
14.3.32 各类漏电保护装置适用范围 142
14.3.33 电磁启动器故障分析和处理 142
14.3.34 手持电动工具的最小绝缘电阻值 143
14.3.35 铝绝缘导线连接长度 143
14.3.36 Ⅱ类电气设备最高表面温度 144
14.3.37 Ⅲ类电气设备最高表面温度 144
14.3.38 用电设备的间距 144
14.3.39 电气试验标准 144
14.3.40 各种电气设备和绝缘物的绝缘电阻试验周期及标准 145
14.3.41 各种电气设备和绝缘物的耐压试验周期及标准 146
14.3.42 电气设备绝缘交流耐压试验的周期与标准 147
14.4 电气线路安全 147
14.4.1 架空线路与建筑物的最小距离 147
14.4.2 导线与地面或水面的最小距离 147
14.4.3 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之间最小距离 147
14.4.4 导线与街道、行道树之间的最小距离 148
14.4.5 架空线路与工业设施的最小距离 148
14.4.6 线路导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148
14.4.7 同杆线路横担之间的最小距离 149
14.4.8 建(构)筑物、设备与电力线的安全距离 149
14.4.9 架空线路挡距 149
14.4.10 户外架空线路最小允许截面 149
14.4.11 裸导线的线间和至建筑物表面的最小距离 149
14.4.12 接户线对地最小距离 149
14.4.13 绝缘电线至地面的最小距离 150
14.4.14 高温或腐蚀性场所绝缘电线间最小净距 150
14.4.15 绝缘电线至建筑物的最小间距 150
14.4.16 配线与管道间最小距离 150
14.4.17 户内低压线路与工业管道和工艺设备的最小距离 151
14.4.18 电线管与其他管线的最小间距 151
14.4.19 低压接户线的线间距离 151
14.4.20 户内、外明线装置的最小截面和距离 152
14.4.21 电缆之间,电缆与管道、道路、建筑物之间平行和交叉的最小允许净距 152
14.4.22 直埋电缆与工艺设备的最小距离 153
14.4.23 电缆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最大间距 153
14.4.24 电缆各支持点间的距离 153
14.5.25 支架层间垂直距离和通道宽度的最小净距 153
14.4.26 架空电缆与地面的最小净距 154
14.5 静电安全防护 154
14.5.1 静电放电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引燃性 154
14.5.2 人体带电电位与静电电击程度的关系 154
14.5.3 典型静电序列 155
14.5.4 穿棉织内衣和其他织物的衣服时,在不同情况下的静电电压 155
14.5.5 穿合成纤维内衣和其他各种织物时,在不同情况下的静电电压 156
14.5.6 静电危害的安全界限 156
14.5.7 危险场所和防爆型静电消除器的选择 156
14.5.8 不同场所对地面泄漏电阻的要求 156
14.5.9 总泄漏电阻与带电状态的关系 156
14.5.10 防静电添加剂的分类 156
14.5.11 烃类液体取样、检尺或测温前所需静置时间 157
14.6 防雷保护 157
14.6.1 各类建筑物防直击雷要求 157
14.6.2 建筑物防雷电侵入波的要求 158
14.6.3 接闪器常用材料的最小尺寸 158
14.6.4 阀式避雷器至3~10kV主变压器的最大电气距离 159
14.6.5 避雷器至35kV变压器的最大电气距离 159
14.6.6 避雷设施引下线之间的距离 159
14.6.7 保护间隙的主间隙最小距离 159
14.6.8 保护间隙的辅助间隙最大距离 159
14.6.9 接闪器布置 159
14.6.10 排气式避雷器外间隙的距离 159
14.6.11 有避雷线线路的耐雷水平 159
14.6.12 防止反击要求的大跨越挡导线与避雷线间的距离 160
14.6.13 普通阀式避雷器至主变压器间的最大电气距离 160
14.6.14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至主变压器间的最大电气距离 160
14.6.15 按烟囱的高度选择避雷针的根数 160
14.6.16 防雷水平接地体形状系数 161
14.6.17 防雷接地装置所用材料最小尺寸 161
14.7 防爆电气安全 161
14.7.1 新型防爆电器类型及标志 161
14.7.2 粉尘防爆电气设备标志 161
14.7.3 粉尘防爆电气设备选型 161
14.7.4 旋转电机防爆结构的选型 162
14.7.5 电气设备防护结构的选型 162
14.7.6 低压变压器类防爆结构的选型 162
14.7.7 低压开关和控制器类防爆结构的选型 163
14.7.8 灯具类防爆结构的选型 163
14.7.9 信号、报警装置等电气设备防爆结构的选型 163
14.7.10 爆炸危险场所电气线路选型 164
14.7.11 防爆型电气设备的性能与标志 164
14.7.12 电气设备最高允许表面温度 164
14.7.13 爆炸危险区域内电气设备的极限温度和温升 164
14.7.14 按爆炸危险场所选择电气设备 165
14.7.15 按火灾危险场所等级选用电气设备 165
参考文献 166
15 机械安全 167
15.1 机械加工一般安全要求 167
15.1.1 机械加工车间通道宽度 167
15.1.2 平稳转动的操纵力推荐值 167
15.1.3 平稳转动操纵的最大用力 167
15.1.4 视距与显示数字高度 167
15.1.5 机床噪声允许标准 167
15.2 冲压机械安全 168
15.2.1 操纵按钮与压力机危险区的最小距离(用于刚性离合器的压力机) 168
15.2.2 冲压机工作台面与防护罩的最大开口空隙尺寸 168
15.2.3 冲压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 168
15.2.4 冲压作业手用安全工具 169
15.2.5 模具安全防护 169
15.2.6 压力机安全保护装置的选择 170
15.2.7 压力机安全保护控制装置的选择 170
15.2.8 冲压车间光照度 170
15.2.9 冲压车间通道宽度 170
15.2.10 大型压力机的排列间距 171
15.2.11 中型压力机的排列间距 171
15.2.12 小型压力机的排列间距 171
15.2.13 防护罩或防护隔栏的安装位置 171
15.2.14 车间兼职安全检查人员配备规定 172
15.2.15 机床间的最小距离及机床至墙壁和柱之间的最小距离 172
15.2.16 各加工车间纵向主要通道宽度 172
15.3 切削机械安全 173
15.3.1 普通砂轮最大工作线速度 173
15.3.2 磨具的最高工作速度 173
15.3.3 砂轮磨损的极限尺寸 174
15.3.4 工、零件装夹防护 174
15.3.5 切削防护 174
15.3.6 平刨机安全装置 175
15.3.7 木锯机安全装置 175
15.3.8 通用防护罩主要尺寸 175
15.3.9 主轴平面磨削用砂轮防护罩(环带形)最大外露量 175
15.3.10 砂轮防护罩的材料和最小厚度 175
15.3.11 切割砂轮防护罩的最小厚度 176
15.3.12 砂轮防护罩最大开口角度 176
15.3.13 操纵手柄与相邻零部件之间的最小净宽距 176
15.3.14 脚踏板和相邻零部件之间的最小净宽距 176
15.3.15 防护屏高度、危险点高度和最小安全距离关系 177
15.4 铸造、锻造及热处理安全 177
15.4.1 铸造危害的类别 177
15.4.2 铸造车间通道尺寸 177
15.4.3 锻造车间通道尺寸 178
15.4.4 热加工伤害的类别和易发生事故的工序或场合 178
15.4.5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可能发生的事故与安全措施 178
15.4.6 锻造生产常见危险因素的来源及危害程度 179
15.4.7 锻造生产常见的有害因素的来源及有害程度 179
15.4.8 车间地面荷重要求 180
15.4.9 敷设各种管道的安全距离 180
15.4.10 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181
15.4.11 锻造作业场所工作地点噪声标准 181
15.4.12 机组内设备之间推荐距离及其毗邻机组设备推荐距离 181
15.4.13 工作场地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182
15.4.14 废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182
15.5 其他机械安全 182
15.5.1 机械传动安全装置 182
15.5.2 螺杆用蜗杆机械安全防护 182
15.5.3 链条、齿条、凸轮、运输带防护 182
15.5.4 木工机床操作者周围的粉尘浓度限值 182
15.5.5 木工机床的噪声最大声压级限值 183
15.5.6 木工机床防护装置开口量与开口至危险点之间距离 183
15.5.7 木工机床隔离防护装置至危险点之间距离D 183
15.5.8 木工机床操作手柄离地面的高度 184
15.5.9 木工机床工作台面离地高度(台式机床除外) 184
15.5.10 通过规则开口触及的安全距离(3~14岁) 184
15.5.11 通过规则开口触及的安全距离(14岁及14岁以上) 184
15.5.12 防护结构高度与限制下肢进入的距离 185
15.5.13 防止上肢低风险越过防护结构可及的安全距离 185
15.5.14 防止上肢高风险越过防护结构可及安全距离 186
15.5.15 上肢弧形可及安全距离数值 186
15.5.16 穿越方形孔隙可及安全距离数值 187
15.5.17 穿过条形缝隙的可及安全距离数值 188
15.5.18 避免挤压伤害安全距离值 189
15.5.19 多重防护结构安全距离 190
15.5.20 冲模涂色、相应的含义和防护措施以及允许的行程操作规范 190
15.5.21 栅栏间距、网眼直径与安全距离的关系 191
15.5.22 人体危区及安全距离的确定 191
15.5.23 按钮操作件的颜色代码及其含义 192
15.5.24 指示灯的颜色及其相对于工业机械状态的含义 192
15.5.25 正常和短路条件下导线允许的最高温度 192
15.5.26 控制系统有关安全部件类别 192
参考文献 193
16 防火防爆 195
16.1 物质的燃烧爆炸特性 195
16.1.1 爆炸物品名称 195
16.1.2 爆炸性混合物按传爆能力分级 197
16.1.3 爆炸性混合物按自燃温度分组 197
16.1.4 爆炸性混合物按传爆能力及自燃温度分级分组举例 197
16.1.5 爆炸气体混合物的分类、分级及分组举例 198
16.1.6 爆炸性粉尘的分级、分组标准和典型粉尘示例 198
16.1.7 爆炸和火灾危险区域类别及区域等级 198
16.1.8 爆炸性混合物按最小引爆电流分级 199
16.1.9 可燃性气体、蒸气的级别、组别 199
16.1.10 液体根据闪点分类分级 204
16.1.11 能形成爆炸混合物的物质 204
16.1.12 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的闪点 205
16.1.13 可燃性固体的燃点、熔点和闪点 206
16.1.14 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爆炸延滞时间 206
16.1.15 爆炸性气体和蒸气的特性 207
16.1.16 爆炸性悬浮粉尘的点燃危险性 207
16.1.17 爆炸性气体的点燃危险性(和氧混合) 209
16.1.18 部分可燃物质最高允许含氧量 209
16.1.19 典型气体的爆炸危险度 209
16.1.20 可燃混合物用惰性气体稀释后不发生爆炸时氧的最高含量(20℃及133.325kPa条件下) 209
16.1.21 某些可燃物质加入惰性气体后允许最高含氧量 210
16.1.22 各种煤气的爆炸范围 210
16.1.23 易燃易爆粉尘和易燃纤维特性 210
16.1.24 几种气体混合物的爆轰范围 214
16.1.25 几种可燃气体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爆炸范围 215
16.1.26 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蒸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215
16.1.27 液化气-氧气混合气的燃爆范围 215
16.1.28 一些有机蒸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范围 216
16.1.29 白炽灯泡烤燃可燃物时间和温度关系 216
16.1.30 空气冲击波安全系数 217
16.1.31 108种物质的燃烧爆炸参数 217
16.1.32 常用猛炸药的性能 220
16.1.33 几种常用起爆药的安全性能及生产中的安全技术要求 221
16.1.34 某些可燃物质的TNT当量 222
16.1.35 冲击波峰值超压与动物伤亡等级的关系 223
16.1.36 建筑物的破坏等级与冲击波峰值超压的关系 223
16.2 灭火器材与方法 223
16.2.1 常用灭火器材性能及用途 223
16.2.2 常用易燃、易爆物品的主要性质及适用的灭火剂 224
16.2.3 易燃、易爆物品的性质及适用的灭火剂 227
16.2.4 灭火器的选择和数量 231
16.2.5 各种灭火器适用的火灾种类 232
16.2.6 小型灭火机设置的种类、数量 232
16.2.7 各种推车式灭火器的灭火剂代号和特定的灭火剂特征代号 232
16.2.8 各种手提式灭火器的灭火剂代号和特定的灭火剂特征代号 233
16.2.9 城镇、居住区室外消防用水量 233
16.2.10 建筑物的室外消火栓用水量 233
16.2.11 露天装置消防用水量 234
16.2.12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 234
16.2.13 油罐单位面积所需干粉量 235
16.2.14 泡沫(或混合液)供给强度及泡沫产生器保护半径 235
16.2.15 厂房、库房二氧化碳灭火剂用量 235
16.2.16 不同容积厂房、库房二氧化碳灭火剂用量 235
16.2.17 按面积计算二氧化碳灭火剂用量 235
16.3 防火防爆综合管理与措施 236
16.3.1 禁止一起储存的物品 236
16.3.2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237
16.3.3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237
16.3.4 厂房的防火间距 238
16.3.5 厂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占地面积 238
16.3.6 汽车加油机、地下油罐与建筑物、铁路、道路的防火间距 239
16.3.7 厂房安全疏散距离 239
16.3.8 厂房疏散楼梯、走道和门的宽度指标 239
16.3.9 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240
16.3.10 库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建筑面积 240
16.3.11 乙、丙、丁、戊类物品库房之间的防火间距 241
16.3.12 甲类物品库房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241
16.3.13 储罐、堆场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241
16.3.14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 242
16.3.15 易燃液体储罐成组布置的最大储量 242
16.3.16 气瓶仓库的最大储存量 242
16.3.17 易燃液体储罐与泵房、装卸鹤管的防火间距 243
16.3.18 易燃液体装卸鹤管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243
16.3.19 液化石油气储罐或罐区与建筑物、堆场的防火间距 243
16.3.20 露天、半露天堆场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244
16.3.21 水槽式可燃气体储罐或罐区与建筑物、堆场的防火间距 244
16.3.22 水槽式氧气储罐与建筑物、堆场的防火间距 245
16.3.23 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区域等级 245
16.3.24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区域等级 245
16.3.25 与爆炸危险区域相邻场所等级划分 245
16.3.26 爆炸危险场所等级分类 246
16.3.27 地面库单一库房各类爆破器材的最大允许容量 246
16.3.28 爆破器材的允许共存范围 247
16.3.29 水下爆破对人员的水中冲击波安全距离 247
16.3.30 水下爆破对施工船舶的水中冲击波安全距离 247
16.3.31 爆破(抛掷爆破除外)时个别飞散物对人员的安全距离 248
16.3.32 隧道式硐库至住宅区或村庄边缘的最小外部距离 249
16.3.33 地面爆破器材库或药堆至住宅区或村庄边缘的最小外部距离 249
16.3.34 爆破材料仓库的安全距离 250
16.3.35 雷管仓库到炸药仓库的安全距离 250
16.3.36 A1级仓库之间的最小距离 250
16.3.37 A2级仓库之间的最小距离 250
16.3.38 A3级仓库之间的最小距离 250
16.3.39 建筑物的破坏等级与冲击波峰值超压 251
16.3.40 煤气加压站、混合站与焦炉煤气抽气机室主厂房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251
16.3.41 涂漆作业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251
16.3.42 与涂漆区相邻场所的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划分 251
16.3.43 铁合金生产中的易燃、易爆场所 252
16.3.44 热煤气发生炉厂房与生产车间的距离 252
16.3.45 多台水煤气发生炉之间的中心距离 252
16.3.46 空分车间吸风口的防火间距 252
参考文献 253
17 焊接安全 254
17.1 各种焊接方法的代号 254
17.2 各种焊接方法的有害因素 254
17.3 交流弧焊机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255
17.4 直流弧焊机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255
17.5 手工弧焊整流焊机的故障及排除方法 256
17.6 硅整流式直流弧焊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257
17.7 某些焊接烟尘及有害物质的危害性与允许浓度 257
17.8 埋弧自动焊机常见的故障及排除方法 258
17.9 电渣焊主要事故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258
17.10 碳弧气刨时有害成分的浓度 260
17.11 特殊环境焊接与切割作业中常见的事故类别 260
17.12 焊接粉尘和有毒气体卫生标准(以极限浓度表示) 260
17.13 电焊施焊点与设备物品的安全距离 261
17.14 焊接烟尘的特性 261
17.15 焊接和切割时主要有害金属烟、粉尘 261
17.16 不同焊接方法产生的氮氧化物浓度 262
17.17 常用电焊面罩的规格及用途 262
17.18 焊接环形链的安全系数 262
17.19 焊接滤光片透过率性能要求 263
17.20 采用不同焊接方法时的护目镜选用 263
17.21 国产过滤式防尘口罩等级与使用条件 263
17.22 过滤式防毒面具种类与使用条件 264
17.23 弧焊机的空载电压限值 264
17.24 水中电焊的触电状况 264
17.25 不同焊接切割工作高度和工作压力下熔渣的飞散距离 265
17.26 中压乙炔管道采用无缝钢管时管壁最小厚度 265
17.27 高压乙炔管道采用无缝钢管时管壁最小厚度 265
17.28 乙炔瓶库与其他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265
17.29 电石库的防火间距 265
17.30 乙炔站与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 266
17.31 空分设备吸风口处空气内乙炔的允许极限含量 266
17.32 水槽式乙炔贮罐的防火间距 266
参考文献 266
18 特种设备安全 267
18.1 锅炉及压力容器安全 267
18.1.1 压力容器分类一览表 267
18.1.2 压力容器、锅炉和气瓶的安全系数 267
18.1.3 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 267
18.1.4 气瓶漆色标准 268
18.1.5 氧气瓶爆炸的原因 270
18.1.6 压缩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最高充装压力 270
18.1.7 常用永久气体在不同充装温度下的最高充装压力 271
18.1.8 高压液化气体在不同设计压力下的充装系数(不大于) 272
18.1.9 低压液化气体的充装系数(不大于表列值) 273
18.1.10 常用绝热材料 273
18.1.11 防爆片的最高使用温度 274
18.1.12 安全阀参数 274
18.1.13 安全阀公称直径与最小流通直径对照表 275
18.1.14 减压器常见故障及防止措施 275
18.1.15 减压阀参数 276
18.1.16 常用的减压阀产品型号及规格 276
18.1.17 用气设备燃烧器的煤气额定压力 276
18.1.18 独立的氧气实瓶或氧气空瓶、实瓶库的气瓶最大贮量 277
18.1.19 不绝热锅筒筒体的最大允许壁厚 277
18.1.20 不绝热集箱的最大允许壁厚 277
18.1.21 压力表的基本要求 277
18.1.22 水位计的基本要求 277
18.1.23 锅炉安全阀开启压力 278
18.1.24 蒸汽锅炉安全阀开启压力 278
18.1.25 锅筒和过热器上安全阀安装规定 278
18.1.26 电站锅炉安全阀类型 279
18.1.27 安全阀整定压力 279
18.1.28 最大允许泄漏率 280
18.2 起重搬运安全 280
18.2.1 起重机工作类型 280
18.2.2 起重机使用的安全技术要求 280
18.2.3 几种起重机工作速度范围 281
18.2.4 起重机对输电线的安全距离 281
18.2.5 起重机馈电裸滑线与周围设备的安全距离与偏差 281
18.2.6 起重机安全装置 282
18.2.7 安全防护装置在各种起重机上设置的要求(一) 282
18.2.8 安全防护装置在各种起重机上设置的要求(二) 284
18.2.9 安全防护装置在各种起重机上设置的要求(三) 285
18.2.10 井架使用的安全要求 287
18.2.11 滑轮组的极限长度 287
18.2.12 齿轮齿厚的允许磨损度 288
18.2.13 齿轮联轴器齿轮齿厚的磨损限度 288
18.2.14 安全钳制停距离 288
18.2.15 制动器种类 288
18.2.16 制动器安全技术要求 288
18.2.17 制动器的安全系数 289
18.2.18 钢丝绳安全系数 289
18.2.19 钢丝绳最小安全系数N 290
18.2.20 钢丝绳选择系数C和安全系数N 290
18.2.21 机构用钢丝绳安全系数 290
18.2.22 其他用途钢丝绳安全系数 290
18.2.23 钢丝绳报废断丝数 290
18.2.24 钢丝绳更新标准 291
18.2.25 折减系数 291
18.2.26 用绳卡连接时的安全要求 291
18.2.27 起重机馈电裸滑线与周围设备的安全距离与偏差 291
18.2.28 塔式起重机钢丝绳绳端固接强度 292
18.2.29 液压缓冲器的缓冲速度及行程 292
18.2.30 推动开关操动臂的极限速度 292
18.2.31 卷扬机分类 292
18.2.32 卷扬机制动安全系数、制动时间、制动距离 292
18.2.33 千斤顶使用安全要求 293
18.2.34 电动葫芦分类 293
18.2.35 电动葫芦的日常检查项目 293
18.2.36 手动葫芦的检查项目 294
18.2.37 电动葫芦的月检项目及考核标准 294
18.2.38 电动葫芦年检项目及考核标准 295
18.2.39 链条的安全系数 296
18.3 电梯安全 297
18.3.1 电梯制造与安装中常用符号与单位 297
18.3.2 电梯乘客数量确定 298
18.3.3 电梯井道的安全技术要求 298
18.3.4 额定载重量与轿厢最大有效面积之间的关系 298
18.3.5 乘客电梯的开关门时间 299
18.3.6 电梯的噪声值 299
18.3.7 电梯整机性能检验项目 299
18.3.8 钢丝绳必须报废断丝数 299
18.3.9 曳引轮、滑轮和链轮的防护 300
18.3.10 电梯安全系数 300
18.3.11 电梯故障排除 300
18.4 其他特种设备安全 303
18.4.1 架空索道用钢丝绳允许的断面缩小值 303
18.4.2 运输设备分类 304
18.4.3 客运架空索道转向轮、卷筒、鞍座与钢丝绳的关系 304
18.4.4 客运架空索道用钢丝绳抗拉安全系数 305
18.4.5 连续运输机的安全技术要求 305
参考文献 306
19 危险化学品安全 307
19.1 危险化学品安全基本知识 307
19.1.1 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危险特性分类 307
19.1.2 中国关于危险物的分类 308
19.1.3 毒害品分级表 309
19.1.4 易燃货物品名表 309
19.1.5 油品按储存分类 309
19.1.6 石油库容量分级 310
19.1.7 易燃固体的分级 310
19.1.8 剧毒品分为A、B两级 310
19.1.9 接触或混合后能引起燃烧的物质 310
19.1.10 互相接触或混合会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311
19.1.11 粉尘爆炸特性 312
19.1.12 几种易燃固体的危险性 313
19.1.13 外部照射的最大允许剂量 313
19.1.14 外照射γ射线不同剂量的工作时间限度表 313
19.1.15 常用气体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 313
19.1.16 警示词与化学品危险性类别的对应关系 314
19.1.17 各种射线常用的吸收屏蔽材料 314
19.1.18 烃的含氧衍生物的火灾危险性 314
19.1.19 粉尘的4个等级 314
19.1.20 典型混合危险物系及危险状态 315
19.1.21 几种炸药失去爆炸性的湿度 315
19.1.22 一些单体猛炸药的性能和用途 316
19.1.23 民用黑火药分类 319
19.1.24 硝酸铵类炸药燃烧的抑制剂和抑制效果 319
19.1.25 抑制剂的抑制效果 319
19.1.26 我国安全被筒炸药规格 319
19.1.27 硫矿和石油矿安全硝铵炸药 319
19.2 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 320
19.2.1 储存火灾危险分类 320
19.2.2 混存火灾危险性与爆炸危险性物质的分类 320
19.2.3 火灾危险仓库等级和特征 321
19.2.4 乙、丙类物品库房之间的防火间距 321
19.2.5 库房、储罐、堆场与其他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322
19.2.6 危险化学品库房与其他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322
19.2.7 丙类易燃固体的露天、半露天堆场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322
19.2.8 易燃液体储罐、堆场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323
19.2.9 易燃、可燃液体储罐及其建、构筑物与铁路、道路的最小间距 323
19.2.10 建、构筑物至最近储罐罐壁的最小间距 323
19.2.11 储存场所的防火、耐火结构 324
19.2.12 可燃混合物不发生爆炸时的最高氧含量 324
19.2.13 危险化学品储存量及储存安排 324
19.2.14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适宜储藏的温湿度条件 324
19.2.15 腐蚀性物品温湿度条件 325
19.2.16 A级建筑物距其他建(构)筑物最小允许距离 325
19.2.17 有防护屏障的A级仓库距有防护屏障的各级仓库的最小允许距离 326
19.2.18 有防护屏障的B级仓库距有防护屏障的各级仓库的最小允许距离 326
19.2.19 无防护屏障的C2级仓库距无防护屏障的C2级、D级仓库及有防护屏障的A级、B级仓库的最小允许距离 326
19.2.20 爆炸品总仓库区内单个爆炸品仓库的允许最大存放药量 327
19.2.21 车间转手库单库允许最大存药量 328
19.2.22 爆炸危险品储存量的安全距离表 328
19.2.23 易燃易爆物品共同储存规则 328
19.2.24 单一库房的最大储存量 329
19.2.25 高压气瓶分类储存规定 329
19.2.26 生产区或库区储存“以有燃烧危险为主的火药”的建筑物的外部安全距离表 330
19.2.27 危险品生产区内生产或储存“经燃烧易转化成有爆炸危险的火药”的建筑物的外部安全距离 331
19.2.28 危险品生产区内生产、加工或储存炸药(以TNT当量计)的建筑物的外部安全距离表 332
19.2.29 生产或储存Ⅰ、Ⅱ、Ⅲ类产品的建筑物的外部安全距离 333
19.2.30 火化工生产工房危险等级 333
19.2.31 火化工危险仓库等级 334
19.2.32 火化工厂各级危险建筑物的外部距离 334
19.2.33 废火炸药、火工品的销毁量和安全距离 334
19.2.34 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混合性能互抵表 335
19.2.35 焰火药化工原材料分类储存 337
19.2.36 典型的火炸药和弹药仓库的防雷等级 337
19.2.37 部分火工烟火的各种工作间危险场所等级划分 338
19.3 危险化学品包装与运输安全 338
19.3.1 包装件的放射性活度限值 338
19.3.2 包装件和运输工具外表面放射性污染最大限值 338
19.3.3 放射性包装件的运输等级 338
19.3.4 危险货物配装表 339
19.3.5 LSA物质和SCO的工业包件要求 341
19.3.6 未列名的毒害品和未另作的毒害品的包装类别 341
19.3.7 根据毒性确定包装类别 341
19.3.8 各种危险品包装允许的最大容积与最大质量 341
19.3.9 危险品包装的尺寸 342
19.3.10 各类包装应检验的项目 342
19.3.11 试验样品数量和跌落方向 344
19.3.12 液压试验压力 344
19.3.13 气密试验压力 344
19.3.14 跌落高度 344
19.3.15 运输特殊防护事项 345
19.3.16 零担车内装载包装件最大放射性活度值 345
19.3.17 放射性物品与其他货物配装 345
19.3.18 放射性物品最小安全距离表 346
19.3.19 装卸放射性货物容许作业时间表 346
19.3.20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包装性能试验要求和合格标准 347
19.3.21 铁路禁止溜放和限速连挂的车辆 349
19.3.22 车辆编组隔离表 351
19.3.23 免受盛装易裂变材料的包件要求限制的托运货物质量限值 353
19.3.24 危险化学品装卸搬运防火安全要求 353
19.4 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 354
19.4.1 各种灭火剂分类及运用范围 354
19.4.2 灭火器的灭火级别 355
19.4.3 可燃气体储罐或储罐区的室外消火栓用水量 356
19.4.4 抗溶性泡沫和泡沫混合液的供给强度 356
19.4.5 需用泡沫管枪数量和泡沫混合液量 356
19.4.6 易燃易爆性物品灭火方法 356
19.4.7 部分腐蚀品消防方法 357
19.4.8 部分毒害品消防方法 358
19.4.9 常见危险化学品火灾适用的灭火剂 359
19.4.10 常见气体的溶解情况 359
19.4.11 对于不同高度的房间典型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359
19.4.12 火灾烟气中气体毒性排序 359
19.4.13 常见的化学灼伤急救处理方法 360
参考文献 361
第4篇 职业健康篇 365
20 劳动环境 365
20.1 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 365
20.1.1 车间的卫生特征分级 365
20.1.2 淋浴器设计数量 365
20.1.3 盥洗水龙头设计数量 365
20.1.4 紧急救援站使用面积 365
20.2 高温作业分级 365
20.3 低温作业分级 366
20.4 冷水作业分级 366
20.5 钙镁磷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6
20.6 普通过磷酸钙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6
20.7 小型氮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6
20.8 水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7
20.9 硫化碱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7
20.10 油漆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7
20.11 氯碱厂(电解法制碱)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7
20.12 塑料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7
20.13 碳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7
20.14 内燃机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8
20.15 汽车制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8
20.16 石灰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8
20.17 石棉制品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8
20.18 制胶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8
20.19 缫丝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8
20.20 制革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9
20.21 黄磷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9
20.22 氯丁橡胶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9
20.23 铜冶炼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9
20.24 聚氯乙烯树脂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69
20.25 焦化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70
20.26 硫酸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370
参考文献 370
21 工业粉尘及其防治技术 372
21.1 粉尘特性 372
21.1.1 矿岩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372
21.1.2 各种建筑石料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372
21.1.3 金属矿山矿岩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372
21.1.4 工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 373
21.1.5 铸造车间粉尘分散度 373
21.1.6 井下粉尘分散度实测结果 374
21.1.7 部分矿尘的真密度 374
21.1.8 几种粉尘的流动性指数 374
21.1.9 几种工业粉尘比电阻范围 374
21.1.10 几种粉尘浸润性数据 374
21.1.11 几种工业粉尘的电阻 375
21.1.12 几种矿尘的比电阻 375
21.1.13 对于密度为1的尘粒在标准状态下达到其临界速度所需时间 375
21.1.14 在标准状态下密度为1的尘粒的张弛时间 375
21.1.15 单位质量球形尘粒初速为1000cm/s其运动距离终止时间表 376
21.1.16 单位密度尘粒的吸附力、重力、气流力的比较 376
21.1.17 单位密度球形尘粒在20℃时有关扩散的性质 376
21.1.18 单位密度尘粒由一气溶胶浓度经过扩散和重力沉降到一个水平表面的累积沉降粒数 376
21.2 防尘技术 376
21.2.1 某些有色冶炼工艺粉尘发生量 376
21.2.2 某些钢铁生产工艺粉尘发生量 377
21.2.3 水泥厂粉尘发生量 377
21.2.4 煤矿各作业地点的矿尘浓度 377
21.2.5 炼钢电弧炉烟尘粒径质量分布 377
21.2.6 冲天炉烟气的起始含量 377
21.2.7 不同燃烧方式锅炉烟气含尘浓度 378
21.2.8 干式、湿式作业条件下各工序产尘量的比例 378
21.2.9 不同掘进工作面矿尘浓度 378
21.2.10 有无防尘措施时粉尘浓度 378
21.2.11 井下作业地点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标准 378
21.2.12 矿山粉尘浓度规定 378
21.2.13 硅尘的最低排尘风速(α=0.016) 379
21.2.14 各作业场所排尘风量参考表 379
21.2.15 凿岩排尘风量建议值 379
21.2.16 采用不同喷雾器降尘后各类粉尘含量 380
21.2.17 湿式凿岩时各种条件下的产尘状况 380
21.2.18 几种爆破法除尘的效果 380
21.2.19 几种爆破法排除炮烟的效果 380
21.2.20 各机械排风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381
21.2.21 全面通风气流组织的比较 381
21.3 除尘设备 382
21.3.1 各种外部排风罩罩口形式及吸气量(Q)计算式 382
21.3.2 吸气罩吸捕速度选择表 382
21.3.3 除尘器的性能比较 383
21.3.4 百叶窗式惰性除尘器分级效率 383
21.3.5 各种除尘器对不同粒径粉尘的效率 383
21.3.6 旋风除尘器性能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384
21.3.7 旁路式旋风除尘器对不同物料的除尘效率 384
21.3.8 几种滤料在不同过滤速度下的除尘效率 385
21.3.9 袋式除尘器对各种粉尘的常用过滤风速 385
21.3.10 各类湿式除尘器的性能 385
21.3.11 电除尘器基本设计参数及应用范围 386
21.3.12 飞灰的设计电晕功率密度 387
21.3.13 主要工业窑炉电除尘器的电场风速与有效驱进速度 387
21.4 个体防尘用品 388
21.4.1 各型简易式防尘口罩的物理性能 388
21.4.2 自吸式防尘口罩塑料部位性能指标 388
21.4.3 各型复式防尘口罩的物理性能 388
21.4.4 防尘呼吸器主要品种和结构 389
21.4.5 国内外防尘口罩阻尘效率标准 389
21.4.6 自吸式防尘口罩橡胶部位性能指标 390
21.4.7 国内外防尘口罩呼吸阻力标准 390
21.4.8 国产过滤式防尘口罩等级和使用条件 391
参考文献 391
22 工业防毒 392
22.1 有害物质容许浓度及毒物分级 392
22.1.1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 392
22.1.2 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表 404
22.1.3 部分物质的IDLH值表 404
22.1.4 56种常见毒物危害程度定级表 406
22.2 物质毒性危害 407
22.2.1 苯浓度对人体的影响表 407
22.2.2 合成纤维生产中的毒物表 408
22.2.3 氰化氢对人体的毒作用表 408
22.2.4 塑料生产中常见毒物表 409
22.2.5 合成橡胶生产中常见毒物表 409
22.2.6 常见化学危险品危害性一览表 410
22.3 防毒技术 462
22.3.1 各种吸附剂防护性能的比较 462
22.3.2 不同粒度的活性炭对汞蒸气吸附量的影响 462
22.3.3 几种常见气体在水中溶解度 462
22.3.4 若干有机物质为炭吸附的吸附热值 463
22.3.5 氨在水中的溶解度 464
22.3.6 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数值 464
22.3.7 氯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数值 465
22.4 防毒用品 466
22.4.1 防毒用品分类 466
22.4.2 国产过滤式防毒面具种类和使用条件 467
22.4.3 防毒面具的规格 467
22.4.4 防毒面具的性能指标 467
22.4.5 防毒面罩的阻力值规定 467
22.4.6 滤毒罐对空气流的阻力规定 467
22.4.7 带滤烟层滤毒罐的烟雾透过系数规定 468
22.4.8 防毒面具的滤毒罐分类 468
22.4.9 国产面罩性能数据表 468
22.4.10 滤毒罐的防毒性能 469
22.4.11 59型头罩选配表 471
22.4.12 72型头罩选配表 471
22.4.13 连式防毒衣规格 471
22.4.14 分式防毒衣规格 471
22.4.15 国产化学氧呼吸器规格 471
22.4.16 国产密闭循环式氧气呼吸器规格 471
22.4.17 氧气呼吸器规格 472
22.4.18 空气呼吸器规格 472
22.4.19 过滤式自救器规格 472
22.4.20 隔绝式自救器规格 472
22.4.21 自救器的类型和防护特点 473
参考文献 473
23 噪声控制 474
23.1 噪声特性 474
23.1.1 常见声音的A声级 474
23.1.2 典型声压级与人耳感觉 474
23.1.3 频带声压级与频带响度指数的转换 475
23.1.4 ISO噪声致聋危险性估算 477
23.2 噪声控制标准 478
23.2.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Leq 478
23.2.2 现有企业暂时允许的噪声标准 478
23.2.3 新建、扩建、改建企业的噪声标准 478
23.2.4 海洋船舶各舱室噪声级的最大限制值 478
23.2.5 内河船舶噪声级限值的规定 479
23.2.6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479
23.2.7 内河船舶不同舱室噪声级的最大限制值 479
23.2.8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 480
23.2.9 气导听力零级标准 480
23.2.10 ISOR 389听力零级标准 480
23.2.11 ISO不同时间的环境噪声标准修正值 481
23.2.12 ISO不同地区的环境噪声标准修正值 481
23.2.13 ISO室内噪声标准修正值 481
23.2.14 ISO非住宅区室内噪声标准 481
23.2.15 ISO听力保护噪声标准 481
23.3 噪声控制技术 482
23.3.1 组合结构吸声系数表 482
23.3.2 常用建筑材料吸声系数值 482
23.3.3 玻璃纤维布的相对声阻率 483
23.3.4 玻璃丝、玻璃棉、矿渣棉及其制品吸声系数表 483
23.3.5 纤维材料及其制品吸声系数表 484
23.3.6 金属网的相对声阻率 485
23.3.7 泡沫塑料吸声系数表 485
23.3.8 建筑材料(砖、土等)吸声系数表 486
23.3.9 双层微孔板吸声系数表 487
23.3.10 窗的隔声量 487
23.3.11 单层微穿孔板吸声系数表 488
23.3.12 一些墙体的隔声量(TL) 488
参考文献 489
24 辐射防护 491
24.1 尿铀浓度与空气、口罩污染水平 491
24.2 不同事故阶段采取防护措施的剂量 491
24.2.1 适于早期防护措施的剂量范围 491
24.2.2 中期阶段采取防护措施的剂量 491
24.3 表面放射性物质污染控制水平 492
24.4 可按豁免货包运输的放射性活度限值 492
24.5 货包和运输工具表面放射性物质非固定污染限值 492
24.6 几种防护手套对β辐射的减弱 493
24.7 几种屏蔽材料的半厚度值 493
24.8 放射性货包距感光材料放置地点和人员经常停留处的最小容许距离 493
参考文献 494
25 个体防护 495
25.1 防电用品 495
25.1.1 绝缘用品的机械性能 495
25.1.2 绝缘用品定期复验防电性能 495
25.1.3 皮安全鞋的强度要求 495
25.1.4 带电作业屏蔽服性能试验时的试验电压标准 496
25.2 防高温和强光用品 496
25.2.1 从事红外线作业选用遮光色号参考表 496
25.2.2 白帆布工作服的隔热效能 496
25.2.3 ISO防护眼镜的透过率标准 497
25.2.4 铝膜隔热布的隔热效能 497
25.2.5 焊工防护眼镜遮光片选用表 497
25.2.6 护目镜各遮光号的适用范围 498
25.3 防酸碱用品 498
25.3.1 各种合成纤维的耐酸性能 498
25.3.2 橡胶耐酸碱靴物理机械性能 499
25.3.3 耐酸碱皮鞋性能指标 499
25.3.4 耐酸碱胶靴性能指标 499
25.3.5 耐酸碱塑料模压鞋性能指标 500
25.4 防机械外伤和脏污用品 500
25.4.1 护肘和护膝规格 500
25.4.2 防角膜异物伤眼镜规格 500
25.4.3 作业条件与手套的形状及其材料 500
25.5 防水用品 501
25.5.1 防水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501
25.5.2 胶面胶鞋的物理机械性能 501
25.5.3 抗油拒水防护服安全卫生性能要求 501
25.5.4 防水胶布的外观质量 501
25.6 防坠落用品 502
25.6.1 维纶纤维的物理性能 502
25.6.2 锦纶绳在几种条件下的破断拉力 502
25.6.3 安全绳冲击力 502
25.6.4 安全带破坏负荷 503
25.6.5 几种常用化纤主要性能比较表 503
25.6.6 电工安全带的规格 504
25.6.7 国内几个标准安全网的主要技术数据 504
25.7 防冲击用品 505
25.7.1 胶布矿工帽外观质量 505
25.7.2 安全帽的使用场所及测试项目 505
25.7.3 胶面防砸安全靴性能要求 506
参考文献 506
26 厂矿“三废” 507
26.1 污水排放标准 507
26.1.1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507
26.1.2 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515
26.1.3 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有污水排放标准 515
26.1.4 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516
26.1.5 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517
26.1.6 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520
26.2 废气排放标准 521
26.2.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521
26.2.2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534
26.2.3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538
26.2.4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539
26.3 固体废物排放 540
26.3.1 含铬废渣排放标准 540
26.3.2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540
26.3.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 540
参考文献 542
27 职业病残管理 543
27.1 职业病目录 543
27.1.1 尘肺 543
27.1.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543
27.1.3 职业中毒 543
27.1.4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543
27.1.5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543
27.1.6 职业性皮肤病 543
27.1.7 职业性眼病 543
27.1.8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543
27.1.9 职业性肿瘤 544
27.1.10 其他职业病 544
27.2 职工工伤职业病致残程度分级表 544
27.3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基准 544
27.3.1 一级 544
27.3.2 二级 545
27.3.3 三级 546
27.3.4 四级 547
27.3.5 五级 548
27.3.6 六级 550
27.3.7 七级 552
27.3.8 八级 554
27.3.9 九级 555
27.3.10 十级 557
27.4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常见致病物 558
27.5 职工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 559
参考文献 560
第5篇 行业安全篇 563
28 煤矿安全 563
28.1 煤矿救护 563
28.1.1 矿山救护大队最低技术装备标准 563
28.1.2 矿山救护中队最低技术装备标准 563
28.1.3 矿山救护队员个人最低技术装备标准 564
28.1.4 救护队员进入高温灾区的最长时间值 564
28.1.5 矿山井下个人CO自救器规格 564
28.2 煤矿通风和瓦斯、粉尘防治 564
28.2.1 矿井有害气体最高允许浓度 564
28.2.2 氧气浓度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564
28.2.3 人体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反应 565
28.2.4 井巷中的允许风流速度 565
28.2.5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标准 565
28.2.6 甲烷传感器的报警浓度、断电浓度、复电浓度和断电范围 565
28.2.7 煤矿巷道净断面安全要求 566
28.2.8 煤矿井下粉尘浓度标准 567
28.2.9 煤矿通风机漏风率要求 567
28.2.10 湿式凿岩时各种条件下的产尘状况 567
28.2.11 各产尘点喷雾洒水器数量 567
28.2.12 几种爆破法除尘的效果 567
28.2.13 各作业场所排尘风量 568
28.2.14 不同密度矿尘层流运动的极限粒径 568
28.2.15 硅尘在静止空气中沉降速度 568
28.2.16 硅尘的最低排尘风速(α=0.016) 569
28.2.17 井下作业地点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标准 569
28.3 井下爆破安全 569
28.3.1 地面临时爆炸材料库贮存量 569
28.3.2 保管地点的外部安全距离 569
28.3.3 地面爆炸材料临时保管点最大贮存量 569
28.3.4 井口外专用房或硐室爆破材料贮存量 570
28.3.5 井口外爆炸材料硐库的外部安全距离 570
28.3.6 井下爆炸材料库的外部安全距离 570
28.3.7 井下爆炸材料库最大贮存量 570
28.3.8 我国煤矿炸药的分级、种类和使用范围 570
28.3.9 煤矿常用炸药 571
28.3.10 矿山室外动力线路通过爆破材料库的要求 571
28.3.11 煤矿爆破材料运输安全要求 572
28.3.12 拒爆产生的原因、预防与处理 572
28.3.13 杂散电流的来源、量测和预防 572
28.3.14 浮游煤尘的爆炸条件 572
28.3.15 煤尘爆炸后的产物及其特征 573
28.3.16 爆压与煤尘浓度关系 573
28.3.17 爆压与起爆点距离的关系 573
28.4 井下防火安全 573
28.4.1 建井期间工业场地发生火灾的原因与预防 573
28.4.2 建井工地建筑物防火间距 574
28.4.3 煤层最短发火期的确定 574
28.5 煤矿电气、机械安全 575
28.5.1 钢丝绳安全系数最低值 575
28.5.2 井下电气设备选用规定 575
28.5.3 极限安全火花电流值 576
28.5.4 漏电保护基本参数 576
28.5.5 井下照明照度参考值 576
28.5.6 防爆电气设备类型标志新旧对照表 577
28.5.7 电气设备和电缆的检查、调整规定 577
28.5.8 矿(机)车轨道强度 577
28.5.9 提升装置安全系数 577
28.5.10 环链及吊桶提梁安全系数 578
28.5.11 煤矿防爆电气设备类型 578
28.5.12 井下配电电压和电气设备额定电压等级 578
28.5.13 部分矿山工作点噪声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578
28.5.14 斜坡提升钢丝绳安全系数 579
28.5.15 竖井提升钢丝绳安全系数 579
28.5.16 煤矿安全帽灯参数要求 579
28.6 煤矿露天采矿安全 580
28.6.1 失控车安全设施之间距离 580
28.6.2 推荐的避难车道最小宽度 580
28.6.3 避难车道入口的最大允许平曲线 580
28.6.4 钢丝绳芯输送带的静安全系数 580
28.6.5 特殊情况架空线下与堆放物料的安全距离 580
参考文献 581
29 非煤矿山安全 582
29.1 化学矿山安全规程 582
29.1.1 电力设备的检查、维修和调整主要检查制度 582
29.1.2 井下所有作业地点的空气中含尘量 582
29.1.3 各种井巷中风流的最高速度 582
29.1.4 选矿厂各生产车间人工照明的照度要求 582
29.1.5 电气安全用具的检查和试验标准 583
29.1.6 单个炸药转手库最大允许储存量 583
29.1.7 爆破器材单个仓库的最大允许储存量 583
29.1.8 爆破器材的允许共存范围 584
29.2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584
29.2.1 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规定 584
29.2.2 井巷断面平均最高风速规定 584
29.2.3 允许噪声暴露 584
29.2.4 工作地点脉冲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 585
29.2.5 导线罕山坡峭壁、岩石的最小安全净距 585
29.3 建材矿山安全规程 585
29.3.1 井下作业地点空气中(不采用内燃机设备的矿井)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 585
29.3.2 井巷最高风速 585
29.3.3 电气设备的检查、维修和调整规程 585
29.3.4 职工作业地点空气中粉尘浓度 586
参考文献 586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