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印章源流知识 2
一、篆刻与金石的区别 2
二、刻字与篆刻的区别 2
三、古代印章的名称 2
1.玺 2
2.印 3
3.宝 3
4.章 3
5.记、朱记 3
6.合同 3
7.关防 3
8.符、契、记、信 3
9.押 4
10.图书 4
四、最早的印章 4
五、古代印章的产生和用途 5
1.古代印章的产生 5
2.古代印章的用途 5
六、古代印章的流传 8
1.古代墓葬或遗址中发掘出土 8
2.胜者虏获与殉职遗物 9
3.战败者遗弃物 9
七、历代用印的材料及石章治印的开始 9
八、封泥及其艺术价值 10
九、古玺 12
十、秦印 13
十一、汉印及其兴盛的原因 14
十二、铸印、凿印与汉玉印 15
十三、新莽官印 17
十四、魏晋南北朝官印 17
十五、隋唐官印 18
十六、宋金元官印 19
十七、宋元圆朱文 20
十八、明清官印 21
十九、兄弟民族文字的官印 21
二十、历代农民起义政权用印 22
二十一、关于缪篆 24
十二、鸟虫书印 24
二十三、肖形印 25
1.肖形印 25
2.四灵印 26
二十四、吉语印 26
二十五、子母印和六面印 27
1.子母印 27
2.六面印 27
二十六、朱白文相间印 27
二十七、臣妾印、书简印、收藏印、斋馆印、纪年印 28
1.臣妾印 28
2.书简印 28
3.收藏印 28
4.斋馆印 29
5.纪年印 30
二十八、元押 30
二十九、闲章不闲 31
三十、印钮常识 32
第二章明清篆刻流派及近现代篆刻家 36
三十一、文何派 36
1.文彭 36
2.何震 36
三十二、皖派(徽派) 37
1.皖派前期代表人物 37
2.皖派后期代表人物 39
三十三、浙派 40
三十四、其他流派 44
1.云间派 44
2.莆田派 45
3.如皋派 45
4.虞山派 46
三十五、晚清以来主要篆刻家 46
1.张燕昌 46
2.邓石如 47
3.杨澥 47
4.吴熙载 48
5.吴咨 49
6.胡震 49
7.徐三庚 49
8.赵之谦 50
9.王石经 51
10.胡 51
11.吴昌硕 52
12.黄士陵 52
三十六、近代和现代主要篆刻家 53
1.徐新周 53
2.齐白石 54
3.丁尚庾 55
4.叶为铭 55
5.吴石潜 55
6.王大炘 56
7.易憙 56
8.赵石 57
9.赵叔孺 57
10.童大年 58
11.赵云壑 58
12.陈衡恪 59
13.丁辅之 59
14.李尹桑 60
15.王福厂 60
16.李健 61
17.邓尔疋 61
18.寿鉨 62
19.唐醉石 62
20.简经纶 63
21.杨仲子 63
22.马公愚 64
23.乔大壮 64
24.王个簃 65
25.钱瘦铁 65
26.邓散木 66
27.朱复戡 67
28.沙孟海 67
29.冯康侯 68
30.方介堪 68
31.来楚生 69
32.邹梦禅 69
33.马瑞图 70
34.韩登安 70
35.罗福颐 71
36.陈巨来 71
37.朱其石 72
38.顿立夫 72
39.叶潞渊 73
40.钱君匋 73
41.单晓天 74
42.吴朴堂 74
三十七、画家治印 75
1.黄宾虹 75
2.经亨颐 76
3.李叔同 76
4.吕凤子 76
5.于非闇 77
6.潘天寿 77
7.丰子恺 77
8.陈子奋 78
9.吴子复 78
10.张大千 78
11.诸乐三 79
12.傅抱石 79
13.唐云 80
14.陈大羽 80
15.程十髮 81
三十八、港澳台印坛简介 81
1.香港友声印社 81
2.澳门印坛概况 82
3.台湾印坛概况 83
三十九、日本印坛概况 84
四十、全国主要篆刻社团简览 84
第三章学刻方法 88
四十一、刻印的工具材料 88
1.刻刀 88
2.印石 88
3.印床 88
4.印泥 88
5.印箸 88
6.印规 88
7.笔、墨、纸、砚 88
8.刷子、小镜子 89
9.砂纸、旧砂轮 89
四十二、印石知识 89
1.青田石 89
2.寿山石 89
3.昌化石 89
4.莆田石 89
5.煤精石 90
6.大松石 90
7.楚石 90
8.莱石 90
9.其他 90
四十三、选石与印石打磨上光 90
四十四、刻印的一般步骤 91
1.磨平印面 91
2.设计印稿 91
3.印稿上石 91
4.动刀刻印 92
5.刷净石面 92
6.检查修改 92
7.钤印 92
8.刻边款 92
9.拓边款 92
四十五、执刀法 92
四十六、运刀法 93
1.切刀法 93
2.冲刀法 93
3.兼冲带切法 93
四十七、初学者的基本训练 93
1.回文刻法 93
2.篆书填空及画印 94
3.朱文刻法 95
4.白文刻法 95
四十八、印章摹刻法 96
四十九、临刻后的自我检查 96
1.对照修改 97
2.分析实例 97
五十、篆书及其书写与辨识 98
1.篆书的书写 99
2.篆书的辨识 102
五十一、书法、绘画与刻印的关系 105
五十二、功夫在印外 106
1.书法 106
2.文字学 106
3.金石、考古 106
4.中国历史 107
5.美学 107
6.文学 107
7.绘画、音乐 107
五十三、学刻借鉴古文字资料举例 108
1.甲骨 108
2.陶文 108
3.钟鼎 108
4.刻石 111
5.兵符 113
6.秦权量 114
7.诏版 114
8.泉布 115
9.镜鉴 115
10.古兵器 116
11.瓦当 116
12.碑额 117
13.汉简 117
14.北魏造像文字 118
15.名家篆书墨迹 119
五十四、常用章法十二种 131
1.平正、匀落 131
2.疏密、统一 131
3.巧拙、粗细 132
4.增减、重复 133
5.挪让、呼应 133
6.盘曲、变化 134
7.穿插、并笔 135
8.留红、空白 135
9.离合、变形 136
10.回文、合文 136
11.加边、界划 137
12.今体字 137
五十五、印章的残破与印边处理 139
五十六、边款知识 140
五十七、刻款与拓款方法 143
1.刻边款的方法 143
2.拓边款方法 143
3.边款临刻参考 144
五十八、印泥知识及钤印法 148
1.印泥知识 148
2.钤印方法 148
五十九、近现代几位印泥制作名家 149
1.吴石潜 149
2.张鲁盦 149
3.符骥良 150
六十、关于印章的欣赏 150
六十一、回答青年印友的几个问题 153
1.是否可以不用毛笔写印稿 153
2.如何看待印作发表和获奖 153
3.学习传统到底要多久 153
4.临摹与原作 153
5.要重视文化学习 154
6.学篆刻的诀窍 154
7.关于刀法 155
六十二、印章创作举例 155
1.鲁迅小说篇名组印 156
2.杭州名胜组印 157
3.京剧传统剧目组印 159
4.台湾八景组印 160
5.北京名胜组印 161
6.李白诗篇名组印 162
六十三、仿画像砖及砖刻拓法 163
1.仿画像砖 163
2.砖刻拓法 164
附录 168
六十四、著名印谱介绍 168
1.顾氏集古印谱 168
2.学山堂印谱 168
3.飞鸿堂印谱 168
4.汉铜印丛 168
5.看篆楼古铜印谱 169
6.簠斋印集 169
7.小石山房印谱 169
8.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 169
9.二金蝶堂印谱 169
10.澂秋馆汉印存 169
11.齐鲁古印攈 169
12.十钟山房印举 169
13.十六金符斋印存 170
14.千玺斋古玺选 170
15.双虞壶斋印存 170
16.滨虹草堂藏古鉨印 170
17.匋斋藏印 170
18.遯盦秦汉印选 170
19.赫连泉馆古印存 170
20.隋唐以来官印集存 170
21.西泠八家印选 171
22.金薤留真 171
23.碧葭精舍印存 171
24.尊古斋印存 171
25.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 171
26.黄牧甫印存 171
27.玺印集林 171
28.丁丑劫馀印存 171
29.伏庐藏印 171
30.苦铁印选 172
31.豫堂藏印甲集 172
32.豫堂藏印乙集 172
33.西泠四家印谱 172
34.吴昌硕篆刻选集 172
35.赵之谦印谱 172
36.上海博物馆藏印选 172
37.汪关印谱 172
38.吴让之印存 172
39.古玺汇编 172
40.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 172
41.西泠后四家印谱 173
42.黄牧甫印谱 173
43.吴让之印谱 173
44.吴昌硕印谱 173
45.秦汉鸟虫篆印选 173
46.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 173
47.古玉印精萃 173
48.古封泥集成 173
49.中国肖形印大全 173
50.丛翠堂藏印 173
六十五、千万莲花院印话 174
六十六、学刻参考书目 177
六十七、学刻参考资料 180
1.白文刻法资料 180
2.朱文刻法资料 201
六十八、两天晒网斋篆刻(创作参考)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