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作为学科的立法学 1
第二节 立法学的价值和地位 6
第三节 立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12
第四节 立法学的研究方法 19
第一编 立法原理 25
第二章 立法原理总论 25
第一节 何谓立法原理 25
第二节 立法的基本范畴 28
第三节 立法的物质基础 36
第四节 立法与利益、治国和秩序 41
第三章 立法的概念 49
第一节 立法概念释义 49
第二节 立法的外延、内涵和定义 51
第三节 立法和法的创制、制定、制订、拟订 56
第四章 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1
第一节 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概述 61
第二节 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65
第三节 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71
第五章 立法与国情 81
第一节 立法与国情的一般理论 81
第二节 立法对国情的依赖性 85
第三节 国情因素对立法的作用 88
第四节 中国立法与中国国情 98
第六章 立法的历史发展 105
第一节 立法法与其历史环境 105
第二节 当代中国立法的发展 117
第三节 立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127
第四节 立法的历史类型 132
第二编 立法制度 143
第七章 立法制度总论 143
第一节 何谓立法制度 143
第二节 立法制度与立法体制 145
第三节 中国现行立法体制 149
第四节 中国立法体制的改革 153
第五节 立法活动过程 157
第八章 立法主体 164
第一节 立法主体概述 164
第二节 立法机关:主要的立法主体 172
第三节 立法机关的三大主体 181
第四节 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188
第五节 立法者和立法工作人员 194
第九章 立法权限 198
第一节 立法权概述 198
第二节 立法权和国家权力体系 200
第三节 立法权的归属和范围 204
第四节 明示立法权和默示立法权 208
第五节 国家立法权、地方立法权和政府立法权 210
第六节 立法权之间的关系 216
第十章 立法程序 220
第一节 立法程序概述 220
第二节 提出法案 223
第三节 审议法案 230
第四节 表决和通过法案 240
第五节 公布法 245
第十一章 中央立法 250
第一节 中央立法概述 250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 252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 260
第四节 国务院立法 266
第五节 国务院部门立法 273
第十二章 地方立法 277
第一节 地方立法概述 277
第二节 一般地方立法 286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292
第四节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立法 297
第十三章 授权立法 303
第一节 何谓授权立法 303
第二节 授权立法制度 310
第三节 中国授权立法 315
第十四章 立法监督 324
第一节 立法监督原理 324
第二节 立法监督制度 329
第三节 中国立法的批准、备案和审查 339
第四节 中国立法的改变、撤销和裁决 348
第十五章 立法和法的解释 357
第一节 法的解释原理 357
第二节 中国现行法律解释制度 360
第三节 中国法律解释运作制度的完善 366
第三编 立法技术 375
第十六章 立法技术总论 375
第一节 何谓立法技术 375
第二节 立法技术与立法、法制和社会发展 378
第三节 立法活动运筹技术 382
第四节 法的结构营造技术 384
第十七章 立法方法、策略和要求 389
第一节 立法的一般方法 389
第二节 立法的基本策略 399
第三节 立法技术的其他要求 409
第十八章 立法预测、规划和决策 416
第一节 立法预测 416
第二节 立法规划 422
第三节 立法决策 433
第十九章 法案起草 440
第一节 法案和法案起草 440
第二节 法案起草人 445
第三节 法案起草的过程和步骤 448
第四节 委托起草和合作起草 455
第二十章 法的构造 459
第一节 法的结构的要件和类型 459
第二节 法的名称 461
第三节 法的内容 466
第四节 目录、标题、序言、括号和附录 469
第五节 卷、编、章、节、条、款、项、目 474
第六节 立法语言文字 478
第二十一章 法的总则、分则和附则 483
第一节 法的总则 483
第二节 法的分则 490
第三节 法的附则 493
第二十二章 立法的完善 499
第一节 法的修改和补充 499
第二节 法的废止 503
第三节 法的清理 507
第四节 法的汇编 513
第五节 法的编纂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