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国情研究的对象和基本特征 1
一、国情研究的对象 1
二、国情基本特征 2
第二节 国情教育和教育对象 8
第三节 国情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8
一、国情教育的理论基础 8
二、国情教育的基本原则 9
第四节 国情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12
一、国情教育能更好地坚持改革开放 12
二、国情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条途径 12
三、国情教育是形成民族共识和增强凝聚力的有力环节 13
四、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础 13
五、国情教育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党与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13
第五节 国情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14
一、国情教育的内容 14
二、国情教育的特点 15
第六节 国情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6
一、理论教育 16
二、实践教育 18
三、主体参与 19
第一章 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 21
第一节 正确认识国情的重要性 21
一、正确认识国情是认识建设和改革的首要问题 21
二、正确认识国情是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23
三、正确认识国情是坚定信念的基本方法 25
四、正确认识国情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27
第二节 科学认识国情,加强国情研究 30
一、科学认识中国国情的现状 30
二、防止和纠正在国情问题上的错误思想 32
三、加强国情研究 35
第二章 中国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37
第一节 富饶美丽的祖国 37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 37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39
三、壮丽的自然风光 45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49
一、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9
二、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51
三、坚决贯彻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基本国策 55
第三章 伟大的祖国,英雄的民族 58
第一节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58
一、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58
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 59
三、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传播及影响 68
第二节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69
一、中华民族重德尚礼的民族精神 69
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之魂 72
三、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5
第四章 中华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 78
第一节 伟大的中华民族 78
一、民族的种类和特点 78
二、民族差异的主要原因 83
三、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大意义 8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政策 88
一、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88
二、宗教信仰自由是一项长期的政策 92
三、发展经济文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96
第五章 中国人口状况与人口政策 99
第一节 人口状况 99
一、我国人口的历史回顾 99
二、现阶段人口状况和特点 102
三、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严重问题 104
第二节 人口政策 106
一、控制人口增长的战略意义和迫切性 106
二、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09
三、完善和发展有中中特色的人口政策 114
第六章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17
第一节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7
一、中国强大的封建势力阻碍资本的原始积累 117
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120
三、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方案的历史命运 125
第二节 中国没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126
一、帝国主义侵略的本性必然阻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26
二、中国封建军阀割据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 127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向资本主义发展的机会 130
第七章 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13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133
一、共产党的创立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要求 133
二、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 135
三、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经验 137
第二节 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39
一、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139
二、共产党完全有能力带领各族人民继续前进 141
第三节 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领导 143
一、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43
二、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144
三、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 145
第八章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4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149
一、社会主义促进新中国的发展 149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原则和生命力 152
三、全面科学地进行两种社会制度的比较 154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58
一、社会主义的复杂性决定其长期性和曲折性 158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方法论及现实意义 163
第九章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66
第一节 新时期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66
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 166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170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73
一、民主法制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173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与任务 175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178
四、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的界线 180
五、增强法制观念,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民主 181
第十章 中国的政党制度 183
第一节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183
一、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3
二、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 186
三、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 188
第二节 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 190
一、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 190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形式 191
三、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 193
四、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 194
第三节 加强和完善中国的政党制度 195
一、西方多党制的实质 195
二、西方政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 196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的政党制度 198
第十一章 中国的爱国统一战线 200
第一节 中国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 200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 200
二、新中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及其现阶段的组织构成 20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207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性质和任务 207
二、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10
第十二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213
第一节 国家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13
一、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13
二、国家统一是历代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215
第二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 217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217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 220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223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225
第三节 “一国两制”与台湾前途 227
一、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血肉联系 227
二“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案 229
三、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229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的基本路线 23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征 23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23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24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4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242
二、基本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 245
三、基本路线的确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结合的新飞跃 246
第十四章 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 248
第一节 中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248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248
二、改革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 250
三、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252
第二节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55
一、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55
二、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 257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 258
第三节 实行改革开放必须正确处理几个问题 260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60
二、坚定改革开放必胜的信心 262
三、正确理解和处理四个坚持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264
第十五章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6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66
一、社会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66
二、发展生产力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268
三、发展生产力是强国之本 270
第二节 进行经济建设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272
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272
二、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274
三、坚持贯彻两手抓的思想 276
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277
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指导方针 281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81
一、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281
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特点 284
三、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285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指导方针 290
一、经济发展战略方针转变的必要性 290
二、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292
第十七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农业 296
第一节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296
一、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 296
二、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300
三、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302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 307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307
二、农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310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311
第十八章 能源交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15
第一节 我国能源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315
一、我国能源开发的历史和现状 315
二、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319
三、能源工业的保护和开发方向 323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326
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根本变化 326
二、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军” 328
三、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30
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加强精神文明 33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设精神文明 33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33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337
三、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38
第二节 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 341
一、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341
二、加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建设 342
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文化阵地 344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问题 345
一、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345
二、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47
三、正确对待西方文化 349
第二十章 把科技发展和应用放在首要位置 351
第一节 中国科技发展状况 351
一、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 351
二、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成就 354
第二节 深化改革,加快科技发展 357
一、科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57
二、加快科技发展,振兴国民经济 360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365
第二十一章 中国教育的战略地位 368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现状 368
一、建国前的教育状况 368
二、建国以来教育成绩显著 370
三、当前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374
第二节 现代经济靠现代教育 374
一、教育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投资 374
二、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77
三、重视人的价值,开发人力资源 380
第三节 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人才培养 382
一、教育的战略地位 382
二、人才培养 384
第二十二章 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劳动大军 389
第一节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389
一、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389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由我国劳动者素质状况决定的 390
第二节 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 394
一、积极发展基础教育 394
二、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 395
三“一手治穷,一手治愚”,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398
第二十三章 加强国防教育,建设现代化国防 402
第一节 现代国防概述 402
一、现代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402
二、现代国防的内容和特征 404
三、现代国防建设的方针原则和任务 408
第二节 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国防意识 412
一、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412
二、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措施 414
三、增强国防意识,发扬民族精神 416
第二十四章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18
第一节 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418
一、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418
二、国际交往的复杂性和激烈性 420
三、我国对复杂国际环境采取的对策 422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25
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425
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 427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 429
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 432
后记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