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篇 3
第一章 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研究与开发新进展、新成果 3
第一节 中国旱地农业的悠久历史 3
第二节 中国旱地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5
第三节 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科技攻关取得新进展、新成果 6
第四节 中国北方旱地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0
技术篇 35
第二章 农田高效施肥与土壤培肥技术 35
第一节 旱地农田土壤肥力状况 35
第二节 旱地农田土壤—肥料—作物系统中养分转化与平衡 38
第三节 旱地农田施肥培肥原则 46
第四节 旱地农田土壤培肥机理与技术 49
第五节 旱地农田施肥培肥土壤的技术效果 59
第三章 保护性耕作技术 62
第一节 保护性耕作的概况 62
第二节 保护性耕作的增产原理 68
第三节 几种成熟的土壤耕作关键技术 77
第四章 生物覆盖技术 93
第一节 不同生产阶段的限制因素 93
第二节 秸秆全程覆盖的产生与技术 96
第三节 高留茬、少耕、免耕、秸秆全程覆盖的农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99
第四节 高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104
第五章 地膜覆盖技术 108
第一节 地膜覆盖基本原理 108
第二节 地膜覆盖技术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影响 109
第三节 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10
第四节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 128
第五节 小杂粮地膜覆盖技术 132
第六章 节水补灌技术 135
第一节 冬灌—增补冻层储水技术 135
第二节 生育期补充灌溉 139
第三节 补充灌溉节水新技术 145
第七章 集流补灌技术 170
第一节 集流补灌产生的历史背景 170
第二节 集流补灌的发展 172
第三节 集流补灌技术的规划设计 177
第四节 集流补灌集水工程的建造 185
第五节 非充分集流补灌技术 194
第六节 主要作物的集流补灌模式 204
第七节 集流补灌综合农业技术 216
第八章 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 231
第一节 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的原理与开发 231
第二节 微集水种植农田的水分调控 234
第三节 农田微集水种植带型的优化设计 245
第四节 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在旱农区的应用 254
第九章 化学抗旱技术 261
第一节 化学抗旱技术的特点与效应 261
第二节 抑蒸制剂 263
第三节 保水剂 276
第四节 抑蒸集水复合制剂 287
第十章 等高耕种技术 300
第一节 等高耕种技术的由来和发展 300
第二节 阴山丘陵建设等高田的工程技术 302
第三节 等高田的生态效益 309
第四节 等高田的配套技术及增产效果 318
第五节 以丘陵为单元的生态治理模式 320
第十一章 作物品种的耐旱性和主要作物高效栽培技术 330
第一节 作物品种的耐旱性 330
第二节 主要作物高效栽培技术 334
基础篇 367
第十二章 中国干旱、旱农类型及区划划分 367
第一节 干湿气候的划分与指标 367
第二节 中国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 369
第三节 中国干旱地区类型的划分 371
第四节 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划分 378
第十三章 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 384
第一节 农林牧综合发展 384
第二节 旱区农牧结合 391
第三节 旱区作物结构与布局 398
第十四章 土壤水分动态规律 408
第一节 北方旱区的土壤类型及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408
第二节 北方主要旱农类型区裸地土壤水分动态 417
第三节 主要作物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435
第十五章 农田水分平衡 473
第一节 农田水分平衡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473
第二节 农田水分平衡驱动力机制及其确定 480
第三节 农田水分平衡及其分量的模拟和模型 489
第四节 农田水分平衡的模拟模型 494
第十六章 水肥耦合互作效应 500
第一节 水肥耦合互作效应的重要性 500
第二节 北方主要类型区水肥状况 503
第三节 水肥耦合机理 512
第四节 水肥耦合模型的建立及主要类型区水肥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 530
第十七章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运移理论与方法 539
第一节 SPAC体系概念与发展 539
第二节 土壤水的存在形式 540
第三节 大气水势测定、影响因素及水分运输 549
第十八章 中国北方旱作地区降水生产潜力及开发 560
第一节 旱地农田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 561
第二节 中国北方旱作农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 566
第三节 中国旱地农田降水生产潜力的开发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