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中国协商政治形态缘起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路径选择 1
第二节 中国协商政治形态缘起 4
上篇 历史实践:近现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基本形态第一章 谘议局和资政院:皇权危机背景下的政治选择 11
第一节 谘议局的基本架构和功能 12
第二节 资政院的制度与功能 21
第二章 国民参政会:民族危机时期的政治安排 29
第一节 国民参政会的制度和参政员 30
第二节 国民参政会的功能和作用 40
第三章 旧政协:和平民主建国争论声中的政治插曲 45
第一节 旧政协召开的办法及会员名单 45
第二节 旧政协决议案及历史作用 51
第四章 新政协:以建人民民主国家为宗旨的政治设计 57
第一节 新政协的筹备与制度安排 57
第二节 新政协的基本职能和作用 68
下篇 个案研究:中国地方协商政治理论与实践第五章 中国地方(上海)协商政治历史形态 77
第一节 政权巩固时期的市协商委员会(1949—1955) 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的市政协(1955—1977) 91
第三节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市政协(1977—1999) 106
第六章 地方协商政治组织架构下的各党派与各阶层 132
第一节 协商政治过程的主导者——中国共产党 134
第二节 协商政治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民主党派 148
第三节 协商政治过程的重要角色——其他界别 161
第七章 地方协商政治形态演变的主要原因 175
第一节 协商政治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经济社会基础的变化 176
第二节 协商政治形态演变的直接动因——应对内外部挑战 198
结语 中国协商政治形态演变的历史逻辑 210
参考文献 217
后记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