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概况 1
第一节 西南联大和现代诗 1
第二节 现代主义诗人 8
第三节 现代主义诗论 16
第四节 “七月”诗派和“《中国新诗》诗人群”的现代性 22
第二章 相对的“雕虫”技艺:卞之琳 31
第一节 卞之琳的连接性 31
第二节 卞之琳与瓦雷里 37
第三节 格律:形式的执著 43
第三章 寻求生命的根蒂:冯至 49
第一节 冯至的标志性 49
第二节 冯至的生命观 55
第三节 冯至与里尔克 62
第四节 十四行体 71
第四章 并非孤独的先锋:穆旦 78
第一节 穆旦的超越性 78
第二节 穆旦的自我观 86
第三节 穆旦与艾略特 93
第四节 《诗八首》及其结构 103
第五章 卞之琳、冯至、穆旦的比较 113
第一节 译诗与写诗之间 113
第二节 古典之音 119
第三节 现代之思 124
第四节 接受问题 131
第六章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成熟 139
第一节 成熟的标志 139
第二节 世界性的同步 144
结语 153
附录1 犁青诗歌的生命意识 155
附录2 期待视野和诗化语言——犁青20世纪90年代诗歌论析 172
附录3 形式与变式——阅读小引《西藏组诗》 195
附录4 苦难的见证与诗的救赎——论《南亚海难诗辑》 207
附录5 隐伏的和显在的少数民族女性诗歌——论《诗歌与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诗人诗选》 212
附录6 西西弗斯的巨石与阿特拉斯的双肩 216
附录7 “正拟透参萦绕事,未曾顿悟已经年”——林雨诗集《沉》论 220
附录8 这背后隐藏着变易——论《赶路*湖北前卫诗选》 226
附录9 “我不和谐的旅程把一切惊动” 230
参考文献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