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北宋篇》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仁厚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7628040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北宋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介绍北宋各大家对理学的诠释,从中看出理学的发展脉络。

自序 1

绪论 1

一、儒学的特质及其内容纲领 1

二、“理”之六义与有关宋明儒学立名定位的问题 5

三、宋明儒学与先秦儒家的异同问题 10

第一章 周濂溪(一):对于道体之妙悟 14

第一节 濂溪开理学之善端 14

一、生平与风格 14

二、默契道妙&1 5

三、道德意识之豁醒 16

第二节 诚体与乾道 17

一、《中庸》之诚 17

二、诚体即乾元 19

三、诚体至善 20

四、易乃性命之源 21

五、诚为圣人之本 22

第三节 诚体与寂感 23

一、静无而动有 23

二、诚、几、德 24

三、诚体乃寂感真几 25

第四节 诚体之神与太极 26

一、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27

二、五行、阴阳、太极 28

三、阴阳生化与混辟 29

第五节 理性命相贯通 29

一、诚体即是理 30

二、论“性” 31

三、理性命相贯而为一 31

第二章 周濂溪(二):圣道工夫之入路 36

第一节 圣道与师道 36

第二节 作圣工夫 38

一、“思”乃心之用 39

二、思以无思为体,以通微为用 40

三、思之功在“几”上用——知几 40

四、心之思用与圆用 41

第三节 希贤希圣希天 43

第三章 周濂溪(三):太极图说的形上思想 46

第一节 《太极图说》与《通书》 46

一、关于图与图说 46

二、图说原文 47

三、图说之义理骨干 47

第二节 “无极而太极”之实义 49

一、无有极至的极至之理 49

二、“无极”与“太极”二词之用法 51

第三节 “太极动而生阳”之疏解 51

一、静时无相而动时有相 51

二、诚体之显动相与静相 53

三、太极诚体“即存有即活动” 54

第四节 《太极图说》全文述解 55

第四章 张横渠(一):《西铭》开示的义理 62

第一节 横渠思参造化、自铸伟辞 62

一、传略 62

二、持论成篇,自铸新辞 63

三、思参造化与苦心力索 66

四、宇宙论的兴趣与气化宇宙论之误解 67

第二节 《西铭》开示的义理与践履规模 68

一、《西铭》原文 68

二、《西铭》分句解义 68

三、《西铭》开示的理境与践履规模 74

第五章 张横渠(二):《正蒙》之天道论 80

第一节 太和之道 82

一、“道”之三义 83

二、乾知坤能 84

三、气与神 85

第二节 太虚与气 86

一、气以太虚为本体 86

二、太虚与寂感 87

三、气之聚散与兼体不累之神 88

第三节 “太虚即气”之体用不二论 94

一、神体气化之不即不离 94

二、离明充塞无间之本体宇宙论的意义 97

三、太虚即气之体用圆融义 99

第四节 气之质性与鬼神之神 100

一、就气之质性而说的“通”与“神” 100

二、鬼神之神与太虚神体之神 102

第六章 张横渠(三):《正蒙》之性论 106

第一节 性体的内涵与寂感 106

一、性之立名:体万物而谓之性 107

二、性体之具体意义与内容 109

三、由兼体、合两见性体寂感之神 111

第二节 尽性至命与义命合一 114

一、尽性至命 114

二、性善命正与义命合一 115

三、以理言之命与以气言之命 117

第三节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121

一、两种性须分别建立 121

二、气质之性,是限制原则,亦是表现原则 122

三、变化气质与继善成性 123

四、“尽心成性”义之重要性 126

第七章 张横渠(四):《正蒙》之心论 130

第一节 心能尽性 130

一、心之立名:性体寂感之神的虚明照鉴,即是心 130

二、心能尽性:心为主观性原则,性为客观性原则 132

三、心之为体:仁心无外,体物不遗 133

第二节 心之“知用”义 136

一、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136

二、由象识心与“心知”之超越乎“象” 138

三、德性之知之合内外 140

第三节 心之“形著”义 141

一、心之郛廓义与形著义 141

二、以性成身与化“成心”以体道成物 145

第四节 横渠之《仁化篇》与性体心体之五义 147

一、心性天是一 147

二、《仁化篇》之立名及其义旨 148

三、性体与心体五义 153

附论:“性即理”的两个层次与朱子学之歧异 155

第八章 程明道(一):《二程遗书》之鉴别与明道之义理纲维 163

第一节 生平与造诣 163

第二节 《二程遗书》之鉴别 166

第三节 综述明道之义理纲维 169

第四节 对于圣贤人格之品题 172

第九章 程明道(二):对天道、天理之体悟 177

第一节 体悟道体之圆顿表示 177

第二节 天地设位,易行其中:“于穆不已”之易体 181

第三节 天道生生显诸仁 185

一、道不即是阴阳,而亦不离阴阳 185

二、道亘古而常存,超有无而遍在 186

三、天道生生 188

第四节 天理:本体宇宙论的实有、实体 191

一、天理恒常自存,是形上实有,亦是生化之理 191

二、天理寂感 194

三、天理之尊严与崇高 195

四、天理秉彝与死生存亡之理 197

第五节 第二义的天理 200

第十章 程明道(三):圆顿化境之一本 204

第一节 天人是一、心性天是一、先天后天是一 204

第二节 穷理、尽性、至命,三事一时并了 207

第三节 一本而现之道 210

第四节 诚敬实体之立体直贯 213

第五节 “天命流行之体”之切义与缘起性空 217

第十一章 程明道(四):“生之谓性”新义 223

第一节 “成之者性也”解义 223

第二节 “生之谓性”的两个义理模式 228

第三节 “生之谓性”下“性即气、气即性”之实义 233

第十二章 程明道(五):识仁与定性 240

第一节 《识仁篇》之义理疏解 240

第二节 仁体之实义 243

第三节 《定性书》各节之分疏 250

第四节 定性与定心:综述义旨 254

第十三章 程伊川(一):义理之转向与理气说 261

第一节 伊川之转向 261

一、传略 261

二、不自觉地义理之转向 262

三、朱子贯彻伊川之理路 266

第二节 理气说 269

一、阴阳是气,所以一阴一阳是道,道“只是理” 269

二、道(理)无寂感,就“气”与“心”言寂感 271

三、理气为二:所以感应是理,感者应者是气 273

四、静态的、本体论的存有之实理 275

第十四章 程伊川(二):对性与情之理解 278

第一节 性即理:性与命、天、心、情之关系 278

一、性与命、与天 279

二、性与心:心是性之形象化 280

三、性与情:情是依性而动者 281

第二节 仁是性,爱是情,性与情有形上形下之异 282

第三节 以公字说仁,与所谓性中无孝悌 285

第十五章 程伊川(三):气禀与才性 291

第一节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291

第二节 性无不善,气与才则有不善 293

第三节 气性、才性与气质之性 297

第四节 变化气质是进德之学,大贤以上不论才 299

第十六章 程伊川(四):心与中和问题 304

第一节 论“心”语之模棱与简别 304

第二节 “心”之实义 309

一、心譬如谷种,生之性是仁,生发处是情 309

二、心与情之分,以及心本善之问题 311

三、心是实然的心气之心 313

第三节 中和讨论:在中与求中 315

第十七章 程伊川(五):居敬与格物穷理 320

第一节 居敬集义 320

第二节 格物穷理以致知 322

第三节 泛格物论之趋向 326

第四节 附说:明道言致知格物 330

第十八章 关洛之学与洛学南传的线索 335

第一节 关中学风之特色 335

第二节 二程门人之传述 338

一、刘质夫、李端伯 338

二、谢上蔡 338

三、杨龟山 341

四、游定夫 342

五、尹和靖 343

第三节 洛学南传的线索 344

一、上蔡湖湘一系 344

二、龟山闽中一系 346

代跋:关于“讲习”与“师门之学” 350